"风韵雍容未甚都":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
# 风韵雍容未甚都: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尊前甘橘可为奴":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
# 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谁怜流落江湖上":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
"玉骨冰肌未肯枯":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 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谁教并蒂连枝摘":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
# 摘:摘下。
"醉后明皇倚太真":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
# 醉后明皇倚太真: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居士擘开真有意":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
# 擘开真有意:古乐府民歌,多以谐音喻义,如以“莲”为“怜”,以“蘖”谐“悲”等。擘:通“掰”。真有意:情真意切。,居士:信佛教而未出家者,称为居士。此处乃作者自称,她别号为易安居土。
"要吟风味两家新":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言情词。李清照(易安居士)借双银杏被摘下脱离母体的情景,暗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入侵、自己与丈夫赵明诚被迫离开家乡、流落南方的漂泊与忧愁。然而,学者刘征认为从风格上看,这首词似乎并不太像李清照的典型作品。尽管整首词的风格较为平实,但依然融入了词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词人以双银杏为吟咏对象,通过描写银杏的形态、遭遇和特性,寄托了自身的情感与志向。银杏的“玉肌冰骨未肯枯”象征着词人在乱世中坚守高尚品德与民族气节,不为困境所屈服的精神。这种手法使词的内涵更加深刻,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力量。对比:开篇“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运用对比手法,将银杏与甘橘对比,突出银杏虽不以华美硕大取胜,却自有其独特风韵。这种对比不仅引出下文对银杏的赞美,也反衬出词人对银杏的偏爱,为后续的托物言志奠定了基础。拟人:“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将银杏人格化,赋予其“流落江湖”“玉肌冰骨”等人的特质,使其具有了情感和生命力。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使银杏的形象更加生动,也巧妙地将词人自身的漂泊之感与对银杏的怜爱之情融为一体,增强了词的感染力。虚实结合:下片“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一句实写银杏被摘而仍并蒂相连的形态,后一句则通过联想,将银杏比作醉酒后的唐明皇与杨玉环,虚实相生,既丰富了词的意境,又巧妙地表达了夫妻相依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咏物开篇,借物抒怀。“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这两句是说:银杏的风姿虽然并不十分华丽夺目,但与樽前的黄澄澄的甘橘相比,甘橘反而只能算作它的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这里的“都”指的是硕大、华美,“未甚都”则是说银杏作为果实,并不以多汁、硕大的果肉来吸引人。词人引用典故,将甘橘与银杏对比,称甘橘“可为奴”,足见她对银杏的偏爱。这种偏爱并非因为银杏是稀有珍品,而是因为睹物伤情,有所触动。“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为词人对银杏的怜爱与自伤之情作了很好的诠释:这双蒂银杏被人摘下,远离了高大茂密的母树,成为盘中之物,而采摘之人自然不会怜惜它。那么,又有谁会怜惜它呢?看到它那圆润洁白、虽离枝却仍不肯枯萎的形态,词人不禁心生怜爱,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流落他乡的感慨。这两句虽在吟咏银杏,但并非局限于物,实际上是在借银杏写自身与丈夫流落异地的夫妻情。其中,“玉肌冰骨”突出了高尚的品德与不屈的气节,象征着坚持理想、不为困境所折服的精神,这正是士大夫和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下片的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而“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联想之句,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这两颗对生的银杏,因摘果人手下留情,保留了并蒂相连的完整形态,它们相互依偎,亲密无间,宛如醉酒之后的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唐明皇与杨玉环是一对世人皆知的恩爱情侣,他们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纯真爱情的象征,正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两句词点明了银杏虽被摘下,但仍然并蒂相连,正如李清照夫妇虽流落异地,却依然情深意笃。这无疑是不幸中的慰藉。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则妙在谐音的运用:李清照(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银杏掰开,夫妻二人各执一颗,情真意切。要吟咏这银杏的滋味是否清纯香美,却深深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显然是取其谐音“心”,寓意着夫妻二人的心心相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虽整体风格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词人独特的情感与自尊自强之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从写作特色来看,李清照巧妙地以银杏为题,托物言志,将自身在靖康之乱后的颠沛流离与银杏的离枝飘零相互映照,情感表达细腻而含蓄。全词平淡,但也融合有词人独特的情感,显示出一种自尊自强之志。
# 按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近代赵万里《漱玉词》赵辑本
# 按上海新编《李清照集》以为此首乃历来怀疑不是李清照之作品,未知何据。赵万里仅疑其非词而已。
近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
# 此词,《花草粹编》署题为《双银杏》,而词句又与《瑞鹧鸪》不类。盖原为两首七言绝句,详词意为咏某种果品所作,被《花草粹编》妄题为“咏银杏”。
现代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 大约此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欣赏此物,用这个典故既写出浏览景物的从容,也写出夫妻的情深意浓。
现代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
下一篇:宋·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