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里春晚":京城的暮春时节,
# 帝里:犹帝乡、帝京,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这里指东京汴梁。
"重门深院":在重重门庭、深深院落中。
# 重门:层层设门。
"草绿阶前":台阶前绿草萋萋,
"暮天雁断":黄昏的天空,不见大雁的踪影。
"楼上远信谁传":伫立楼上等候远方的书信,却音讯全无,
# 谁:《古今诗余醉》题作“难”。,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
"恨绵绵":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 绵绵:接连不断。
"多情自是多沾惹":多情人当是多烦恼,
# 沾惹:牵缠,招引。
"难拚舍":想不思念心里却又难以割舍,
# 拚舍:割舍,舍弃。
"又是寒食也":倏忽间寒食节又到了。
#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秋千巷陌":秋千空荡,巷陌寂寂,
# 巷陌:街道。
"人静皎月初斜":夜深人静,皎月初斜,
"浸梨花":洁白的梨花沉浸在银色的月光里。
# 浸梨花:月光像水一样浸透了梨花,犹言梨花沐浴在月光里。梨花:此处为见梨花思远人之意。梨,谐音“离”。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别思念的词。通过春暮景色和对“远信”的痴想,刻画了少妇独处深闺的形象。爱人不在,闺中寂寞,又逢“草绿阶前”的暮春,少妇无心外出,只能深闭重门,独对空闺,思念萦绕心头。她盼人不归,登楼眺望也无济于事,天色昏暗,连传信的大雁都看不见,书信无从寄达。词人深知“多情”难舍,只能默默忍受。此时,秋千无人问津,四周寂静,唯有明月升起,洒向梨花。
2. 写作手法
白描:词中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重门深院”“草绿阶前”“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等画面,不加过多修饰,却生动地营造出凄清、幽静的意境,展现了词人高超的描写能力。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景色,如“草绿阶前”“暮天雁断”“皎月初斜,浸梨花”,巧妙地将思妇的孤独、愁怨与离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3. 分段赏析
开篇“帝里春晚”点明时间和地点。京城汴梁本是热闹繁华之地,暮春时节更是莺啼花开的季节。然而,李清照却独自身处“重门深院”,“重门”显出府第的森严,“深院”则透露出闺中的寂寞与惆怅。在这样的暮春时节,本应是亲近自然的大好时光,但词人却只能困于深闺,无法与丈夫一同外出,不禁生出愁怨。接下来,“草绿阶前,暮天雁断”两句意蕴深厚。庭前春草初绿,让人联想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而暮色中不见归雁,更令人想起雁能传书的传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也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此处则暗示雁书已断,音讯杳无。词人登上西楼,只见庭前春草青青,天色渐晚,归雁无踪,不禁怨意丛生。雁尚知归,人却未返,如今连雁影都无,音讯全无,心中的幽恨更是绵绵不绝。下阕“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三句,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自怨多情善感,登楼望远便容易牵动思念,而多情又带来诸多烦恼。然而,这份情感却难以割舍,转眼间又临近寒食节。这一句“又是寒食也”,语言虽浅近,却格调雅致,生动地传达出时间的流转和内心的无奈。最后,“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三句,营造出一个凄清而梦幻的境界。夜深人静,秋千无人问津,巷陌空无一人,唯有皎洁的月光如水般洒下,浸润着梨花。这里运用了谐音双关,“梨”借作“离”,月光下的梨花仿佛触动了词人的离愁别绪。这种离愁如云似雾,绵绵不绝,萦绕在心头。结尾以白描手法,将月色描摹得如梦如幻,展现出李清照笔法的灵动与精妙。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暮春景色为背景,通过“重门深院”“草绿阶前”等意象,生动刻画了思妇的孤独与愁怨,情感真挚。词中运用白描手法,如“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营造出凄清意境,隐含离愁别绪。语言精巧,格调雅致,“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等句将幽怨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词在文学史上地位重要,展现了李清照细腻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评“多情自是多沾惹”句)至情。
明杨慎《草堂诗余》卷二
# 贺词“多情多感”,犹少此“难拚舍”三字。又云:元人乐府率以“也”字叶成妙句,殆祖此。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 (眉批)以“多情”接“恨绵绵”,何组织之工!又:(评)此词可以“王孙不归兮,春草萋萋兮”参看。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二
# 元词多以“也”字叶成妙句,殆祖此。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 “皎月”“梨花”本是平平,得一“浸”字,妙绝千古,与“月明如水浸宫殿”同工。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易安以词擅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最爱其“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极似唐人。
清吴灏《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
上一篇:宋·朱敦儒《念奴娇·老来可喜》
下一篇:宋·陆游《沁园春·壮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