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tíng
fāng
·
·
jiǎo
m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jiǎo
míng
yíng
tóu
wēi
suàn
lái
zhuó
shèn
gān
máng
shì
jiē
qián
dìng
shuí
ruò
yòu
shuí
qiáng
qiě
chèn
xián
shēn
wèi
lǎo
jìn
fàng
xiē
shū
kuáng
bǎi
nián
hún
jiào
shì
zuì
sān
wàn
liù
qiān
cháng
liáng
néng
yōu
chóu
fēng
bàn
xiāng
fáng
yòu
shuō
duǎn
lùn
cháng
xìng
duì
qīng
fēng
hào
yuè
tái
yīn
zhǎn
yún
gāo
zhāng
jiāng
nán
hǎo
qiān
zhōng
měi
jiǔ
mǎn
tíng
fāng

译文

蜗角般的虚名,蝇头般的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逐句剖析

"蜗角虚名":蜗角般的虚名,

# 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其微小。

"蝇头微利":蝇头般的薄利,

#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算来著甚干忙":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

# 干忙:忙碌不停。,甚:甚,什么。,著:犹今言“着急”“着慌”之“着”。

"事皆前定":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

"谁弱又谁强":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且趁闲身未老":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

"尽放我、些子疏狂":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

# 些子:一点儿。,尽放我:一作:须放我。

"百年里":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

# 百年: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浑教是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 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沉思算来。

# 思量:盘算。

"忧愁风雨":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又何须":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

# 又何须:又有什么必要。

"幸对清风皓月":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

# 幸对:不如面对。

"苔茵展、云幕高张":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

# 云幕:如幕之云。,苔茵:如褥的草地。茵,垫褥。

"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多好,

"千钟美酒":一千钟美酒,

# 钟:即“盅”,酒器。

"一曲满庭芳":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庭芳·蜗角虚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首词。词之上片,开篇便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现象展开嘲讽,从对世态的讥讽逐渐深入为对世道的愤懑不平。下片笔锋一转,从自我人生境遇的喟叹,过渡到寻求自我内心的安适与解脱。此词展现出苏轼在人生道路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既有对世间种种不公与丑恶的愤世嫉俗,又有着挣脱尘世束缚、飘逸旷达的精神追求,生动地刻画出词人将宠辱皆抛诸脑后、一心超然于物外的人生态度。全词以议论作为行文的主要脉络,其间巧妙融入抒情之笔,情与理相互交织、相融无间。行文无拘束之感,用语质朴纯真,尽显率真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满庭芳》的诞生年份已难以精准溯源。不过,深入剖析词中承载的内容、体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难发现,它是苏轼在遭遇人生挫折后的作品。彼时,苏轼仕途受挫,被贬黄州,人生陷入低谷,此词大概率创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被贬黄州之后的数年间,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苏轼将内心的复杂情绪凝于笔端,创作了这一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满庭芳・蜗角虚名》是一首词,从题材上来说是一首抒怀词。这首词介绍了词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剖析了世人追逐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虚幻,点明为其忙碌不值得,也介绍了自己对命运“事皆前定”的看法。描绘了世俗中人们为名利奔波争斗的忙碌纷扰以及“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的自然美好景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不愿被世俗名利束缚,渴望趁着“闲身未老”放纵疏狂,追求自由闲适、反叛世俗规则。营造了既愤世嫉俗又旷达超脱的氛围,上片批判名利、感慨命运透出愤懑,下片描绘自然、畅想生活展现旷达,两种情绪转换带来强烈情感冲击。表达了词人对名利的轻蔑不屑,对人生苦短、忧愁无常的感慨,以及在经历挫折后寻求心灵解脱、回归自然的愿望,将内心复杂情感融为一体,传达出在困境中寻求自我救赎和精神寄托的情感诉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将“虚名”比作“蜗角”,“微利”比作“蝇头”,形象地写出了功名利禄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表达出词人对追逐名利行为的不屑。夸张:“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以夸张的手法,说人生百年要醉三万六千场,强调了词人想要尽情疏狂、沉醉人生,摆脱世俗束缚的愿望,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反问:“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运用反问,强化了词人对世间无谓的是非争论的否定态度,突出了其超脱世俗、不屑于参与是非纷争的心境。对比:词中把追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世俗行为与自己“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的超脱态度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现出词人对世俗名利的摒弃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借景抒情:“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借“清风”“皓月”“苔茵”“云幕”等自然美景,抒发了词人对宁静、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在自然景象中寄托了自己超脱旷达的情怀。直抒胸臆:全词多处直接表达词人的情感和观点,如“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等,直接抒发了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毫不掩饰地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愤世嫉俗与飘逸旷达。虚实结合:上片“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等是对现实中名利追逐的批判,为实写;“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中对沉醉人生的想象则为虚写。下片“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是对人生烦恼的现实感慨,为实,“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的美好景象是一种理想中的情境,为虚。虚实相互映衬,拓展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起笔不凡,苏轼巧妙引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极具轻蔑的口吻,将世俗所热衷追逐的功名利禄称作“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一精妙的比喻,瞬间将功名利禄的渺小与虚幻展露无遗,恰似一记重锤,敲醒沉迷于名利之人。紧接着,一句“算来着甚干忙”,犀利地剖析出世人在名利场中盲目奔波的荒诞,深刻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无本质。苏轼由世俗对名利趋之若鹜的现象,自然联想到党争之中因名利引发的残酷倾轧,以及自身在这场漩涡中遭受伤害后的艰难处境。于是,他不禁发出“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的深沉喟叹。此处的事”,指代的便是名利得失之事。在苏轼看来,这些事情皆由命运的因缘所定,并非人力所能强行改变,人们实在不必为此争得你死我活。因为得者未必真强,失者也未必真弱,过分执着实在毫无意义。这几句言辞,不仅是对世俗中汲汲于名利之人的辛辣嘲讽,更是对政治派系内部黑暗倾轧的有力批判,字里行间满溢着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感悟。在看透了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犹如一场虚幻的梦境后,苏轼发出了“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的感慨。他渴望趁着自己尚且未老,能尽情放纵一下,让自己活得洒脱不羁。他甚至希望在这百年人生中,日日沉醉,忘却世间的纷纷扰扰,以此来远离名利纷争带来的灾祸。一个“浑”字,力透纸背,饱含着苏轼以沉醉来逃避痛苦的悲愤与无奈。至此,一个不满于现实的黑暗,愤世嫉俗却又苦苦寻觅摆脱尘世束缚方法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下片以“思量,能几许”接上片的“百年里”,将笔触深入到对人生短暂的喟叹之中。人生匆匆,转瞬即逝,回首过往,不过须臾之间。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则是苏轼对自身坎坷人生经历的沉痛总结。在宦海的惊涛骇浪里,他起起落落,辗转漂泊,命运布满荆棘,饱尝世间忧患。每一次的贬谪、每一回的排挤,都如狂风骤雨般侵袭着他,这些词句背后,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怆呐喊,是理想被现实无情碾碎的痛苦哀歌,是一个心怀天下却被命运捉弄之人的黯然神伤。“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这是苏轼在历经风雨沧桑后的彻悟之语。他已然看透了世间的纷纷扰扰,明白了在这忧患重重的人生里,无休止地争论是非对错是何等的徒劳。此句饱含着词人对人生失望至极的愤懑,以及对未来深感怅惘的无奈,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他内心深处迸发而出,重重地敲击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感慨万千。词笔陡然一转,“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一幅开阔宏大的自然景象豁然呈现。无垠的绿茵如柔软的地毯肆意铺展,浩瀚的云幕高高悬挂,在这与天地相融的广阔空间里,苏轼终于寻得了内心的宁静港湾。他将自己融入这浩渺宇宙,与清风明月为伴,与自然万物为友,尘世的烦恼与纷扰皆被抛诸脑后。结尾处“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情绪瞬间变得豁达开朗,满溢着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此刻的苏轼,已然挣脱了世俗功名的枷锁,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彻底超脱与解放。他沉醉在江南的美好风光里,与美酒作伴,与妙曲相随,尽情享受着这份自由与洒脱。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满庭芳・蜗角虚名》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旷达情怀的经典词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满庭芳・蜗角虚名》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更成为后人在面对人生困境与名利诱惑时的精神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细嚼此词而绎其义,自然胸次广大,识见高明,居易俟命,而不役于蜗名蝇利间矣。

明李攀龙《新刻题评名贤词话草堂诗余》

# 《玉林词选》云:东坡《满庭芳》词一阕,碑刻遍传海内,使功名竟进之徒读之可以解体,达观恬淡之士歌之可以娱生。

元陈秀明《东坡诗话录》

# 月读一过,身世都忘。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正》卷三

# 坡老此篇专在唤醒俗人,故不着一深语。

明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卷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下一篇: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