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为嘉禾小倅":时任嘉禾判官,
# 嘉禾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
"以病眠":因为感到疲惫,
"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 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水调数声持酒听":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
# 水调:曲调名。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午醉醒来愁未醒":一觉醒来午间醉意虽消,愁却未曾消减。
"送春春去几时回":送走了春天,春天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
"临晚镜":临近傍晚照镜,
"伤流景":感伤逝去的年景,
#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景,日光。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往事后期空记省":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 记省:记志省识。记:思念。省:省悟。,后期:以后的约会。
"沙上并禽池上暝":天黑后,鸳鸯在池边并眠,
# 暝:一作“瞑”。天黑,暮色笼罩。,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云破月来花弄影":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弄:摆弄。
"重重帘幕密遮灯":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
"风不定":风还没有停止,
"人初静":人声已安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明天落花应该会铺满园中小径。
# 落红:落花。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叹老词。借暮春之景,写词人抱病不赴府会,从听《水调》、对晚镜,到观并禽、赏花影,抒发仕途滞塞的失落、时光易逝的焦虑,将生命愁绪与自然光影交融,借“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句,展现宋代文人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复杂心境,尽显婉约词风的深沉细腻。
2. 写作手法
用典:“临晚镜,伤流景”反用杜牧“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典故。杜牧原写女子晨起对镜伤逝,张先改为“晚镜”,贴合自身午醉后近黄昏、临镜叹晚年的情境,借典故强化时光易逝、暮年自伤的愁绪,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词前小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交代了创作背景:词人担任嘉禾通判时因病卧床,未参加官府宴会,在暮春时节写下此词。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提出,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在于表面写的是因病缺席宴会的日常小事,实则借“病眠”抒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焦虑。当时张先已年过半百,仕途不顺的失意与对衰老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他既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肆意享受生活,又不甘心就此退隐,“不赴府会”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体现,也为后文“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描写埋下了情感伏笔。上阕围绕感官、时间与生命展开思考。开篇“水调数声持酒听”从听觉(《水调》曲调)和味觉(饮酒)入手。《水调》是唐代曲调哀婉的大曲,自带伤感基调,词人借酒消愁,却陷入“醉醒愁未醒”的困境。“醉”是主动寻求逃避,“醒”则是被迫面对现实,二者的反差说明单纯的感官享受无法排解精神上的苦闷,这种“愁未醒”的持续痛苦,比冯延巳“酒醒添愁”的表达更深刻。“送春春去几时回”运用顶真手法,增强了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句中两个“春”含义不同:前一个指自然的春天,后一个喻指生命中的青春年华。词人将“送春”拟人化,明知时间一去不返却仍追问归期,把对时间的直观感受,升华为对生命有限性的哲学思考。“临晚镜,伤流景”化用杜牧“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将“晓”改为“晚”,意境发生变化。“晚”既指傍晚的时间,也暗喻人生晚年。词人对镜自照,镜中衰老的容颜与窗外日暮、落花相互映衬,把个人的衰老放在自然时序的循环中审视,使“伤流景”的感慨超越个人愁绪,带有一种苍茫的宇宙意识。“往事后期空记省”里,“后期”可理解为日后的约定或事情的后续发展,重点落在“空”字上——过去的回忆难以慰藉心灵,未来的期待也难以实现。不同于晏殊笔下群体性的离散,张先写的是个体与自我的疏离,回忆往事反而因期待落空带来刺痛,这个“空”字体现出生命追寻意义时的虚无感。下阕通过意象和场景表达对生命的感悟。“沙上并禽池上瞑”用白描手法勾勒黄昏景象:池边沙岸上,水鸟成双成对在暮色中依偎而眠。这幅画面蕴含三重对比:“并禽”的亲密与词人孤身一人形成视觉反差;水鸟归巢安睡的静态,与词人辗转难眠的动态形成行为对比;禽鸟本能的相伴而宿,反衬出人类因社会规范导致的情感疏离。词人化用《诗经・小雅・鸳鸯》的意象,剥离其中祝福之意,赋予其现代性的孤独感,借“并禽”映照出人类的情感困境。“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名句,动词使用精妙:“破”描绘出云层被风吹散的动态;“来”赋予月光以主动性,仿佛月光是应邀而来;“弄”将花影拟人化,写出花枝摇曳、花影舞动的生动画面。这三个动词构成连续的动作,营造出光影交错的美妙瞬间。“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转而描写室内场景,“重重”“密遮”表现出词人对外部世界的防备心理,灯光象征着内心的温暖与希望。但“风不定”打破了这份宁静,帘幕虽密却挡不住风,灯焰的摇曳如同词人内心的不安,这种将内心情绪外化为景物的写法,已具备现代派“内景外化”的特征,也为李清照词作中复杂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借鉴。“落红应满径”以虚写收尾,“应”字表明这是词人的想象。这句包含三层情感:惋惜春天逝去、哀叹年华老去,以及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认知。与李煜“流水落花”的绝望不同,由于前文“云破月来”带来的惊喜,张先的词中保留着微妙的平衡——尽管预知落花结局,却也曾见证花开的绚烂,这种对生命过程的关注,让悲伤升华为对生命的诗意礼赞。
4. 作品点评
张先因“三影”名句得名,但他对宋词的更大贡献,在于开创了借“影”抒怀的写法,赋予词作哲理深度。其词承前启后,既延续婉约传统,又为宋词革新奠基,以独特情感基调展现宋代中层文人的复杂心境。在现代,词中劝学、重交流的观点,与当下社会现象形成映照,“云破月来花弄影”更启示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捕捉诗意,感悟生命之美。
# 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
# 张子野长短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往往以为古今绝唱,然予读古乐府唐氏谣《暗别离》云:“朱弦暗度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意子野本此。
宋吴幵《优古堂诗话》
# 赴(秀州)郡集于悴廨中,坐花月亭,有小碑,乃张先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云得句于此亭也。
宋陆游《入蜀记》卷一
# 近世所谓大乐,苏小小《蝶恋花》、邓千红《望海潮》苏东坡《念奴娇》、辛稼轩《摸鱼儿》、晏叔原《鹧鸪天》、柳耆卿《雨霖铃》、吴彦高《春草碧》、蔡伯坚《石州慢》、张子野《天仙子》也。
元燕南芝庵《唱论》
# “云破月来花弄影”,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明杨慎《草堂诗余评》
# 张子野作乐词,有“三中影”,果奇拔,为骚弦绝唱,至今诵之,快耳赏心。
明李廷机《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卷三
# 张先以“三影”名者,因其词中有三“影”字,故自誉也然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为最,余二“影”字不及。
明卓人月《词统》
# 欧阳公《丰乐亭记》,“仰而望之,俯而听泉”,用白乐天《庐山草堂记》:“仰观山,俯听泉”语。张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亦用白公《三游洞序》:“云破月出”之句。
明叶盛《水东日记》
# “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云破月来”句,词极尖新,而实为理之所有。
明末清初李渔《窥词管见》
# “张三影”已胜称人口矣,尚有一词云:“无数杨花过无影”,合之应名“四影”。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 听《水调》而愁,为自伤卑贱也。“送春”四句,伤其流光易去,无后期茫茫也。“沙上”三句,言其所居岑寂,以沙禽与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蔽障也。结句仍缴送春本题,恐其时之晚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
# 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古人名句,如“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 绘影绘色,神来之笔。笔致爽直,亦芊绵,最是词中高境。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三
#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下一篇:宋·柳永《满朝欢·花隔铜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