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dēng
huáng
lóu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岳飞浏览量:2
yáo
wàng
zhōng
yuán
huāng
yān
wài
duō
chéng
guō
xiǎng
dāng
nián
huā
zhē
liǔ
fèng
lóu
lóng
wàn
suì
shān
qián
zhū
cuì
rào
péng
diàn
殿
shēng
zuò
dào
ér
jīn
tiě
mǎn
jiāo
fēng
chén
è
bīng
ān
zài
gāo
fēng
è
mín
ān
zài
tián
gōu
tàn
jiāng
shān
qiān
cūn
liáo
luò
qǐng
yīng
ruì
biān
zhí
qīng
luò
què
guī
lái
zài
hàn
yáng
yóu
huáng

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宫女成群,蓬壶殿里,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逐句剖析

"遥望中原":登楼远望中原,

"荒烟外、":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

"许多城郭":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

"凤楼龙阁":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 凤楼龙阁:形容中原建筑的华美富丽。

"万岁山前珠翠绕":万岁山前,宫女成群,

# 珠翠:指山前的奇花异石。另有一说为指代宫女。,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里笙歌作":蓬壶殿里,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渤海中三个仙山之一。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

# 郊畿:京畿一带。,铁骑:指金国军队。

"风尘恶":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风尘,威事引起的兵荒马乱的情景。

"兵安在":士兵在哪里?

"膏锋锷":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 膏锋锷:膏,血污,这里做被动词,滋润。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锋锷,敌人的武器。《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民安在":百姓在哪里?

"填沟壑":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 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壑,大沟。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叹江山如故":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

"千村寥落":万户萧疏。

"何日请缨提锐旅":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

#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一鞭直渡清河洛":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

#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

#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骑黄鹤":以续今日之游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创作的一首豪放词。上片以深沉笔触勾勒中原锦绣河山在金兵铁蹄下惨遭蹂躏的凄凉图景,通过“想当年”的盛世追忆与“到而今”的现实疮痍对比,迸发出国运沉沦的悲愤浩叹。下片聚焦军民抗金的惨烈牺牲,以“兵安在”“民安在”的痛切叩问直抵人心,继而以“何日请缨提锐旅”的激昂呐喊,抒发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全词以时间为脉络,从昔年的繁盛到今日的破碎,从对苍生的悲悯到对请缨的渴望,最后以“却归来、再续汉阳游”的愿景收束,结构如江河奔涌,层层递进;语言则兼具沉雄悲慨与刚健明快,既含杜甫“诗史”之沉郁,又具苏轼豪放之气象,堪称南宋爱国词的代表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初抗金名将

岳飞(1103~1142),南宋将领。字鹏举,谥武穆,后追谥忠武,湖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一生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所率“岳家军”以军纪严明、骁勇善战著称。因反对宋金议和,遭宋高宗、秦桧忌惮,被解除兵权后遭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的诗词散文都慷慨激昂,文辞刚劲。其早期喜欢在途中即兴写一些题壁、题记或诗赋。其能文且善墨,在词风和书法上都受到了豪放派苏轼的影响,遒劲洒脱。代表作品有《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满江红》。著有《岳武穆遗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作者在率军收复襄阳六州后驻军鄂州(今湖北武昌)。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上奏朝廷恳请增兵,希冀趁势收复中原,却未获应允。至次年春日,岳飞驻屯鄂州时登临黄鹤楼,极目远眺间,中原故土尽收眼底,万千感慨涌上心头,遂挥毫写下这首抒怀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的经典词作。词以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为脉络,从眼前苍茫景色切入,回溯汴京昔日繁华,转至当下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现实,以想象来日得胜重续太平作结。叙事层层递进,既含国破家亡之痛,又蕴光复中原之志,熔黍离之悲与报国豪情于一炉。

2. 写作手法

对比:“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描绘昔日汴京的繁华,“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写如今金兵入侵后的破败,“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将昔日与如今的景象对比,突出了战乱带来的巨大变化,表达词人的悲愤。设问:“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通过自问自答,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虚实结合:“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是对未来收复失地后的虚写,与当下的现实形成对比,以虚衬实,突出词人对北伐的渴望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3. 分段赏析

上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开篇描绘出词人登上黄鹤楼远望中原的画面,荒烟弥漫,城郭在烟雾中影影绰绰,营造出一种萧条、落寞的氛围。“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由眼前景联想到昔日汴京的繁华,花柳繁茂,宫苑楼阁华丽,与上句的荒烟形成鲜明对比。“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进一步细化昔日的盛景,万岁山前宫女如云,蓬壶殿里歌舞不断,尽显皇家的富贵与奢华。“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笔锋陡然一转,如今金兵铁骑遍布汴京郊外,尘沙飞扬,战势险恶,昔日繁华不再,抒发了词人对金兵攻占中原的悲愤和对往昔的留恋。下片“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词人以沉痛的心情自问自答,写出士兵血洒战场,百姓死于战乱,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江山依旧,可村庄却一片荒芜,千家万户流离失所,进一步强调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通过反问,表达出词人渴望请缨杀敌,率领精锐之师收复中原,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迫切心愿。“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结尾处虚写收复失地后重游汉阳,再登黄鹤楼的情景,以得胜后的轻快,反衬出当下心怀故土的沉重,坚定地抒发了词人对挥师北伐的渴望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在南北宋之交,词坛经历了一次风格嬗变,明快豪放的新风尚逐渐取代了婉约深曲的旧传统。这种艺术转向的根源,实则源于词作内容的革新——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题,深深植根于词的肌理之中。彼时,创作豪放词的作家群体,大多为坚定的主战派人士,其中更不乏如岳飞般的抗金将领。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时代精神与士人情怀共振的必然结果。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其突破音律束缚,以文章之法入词,通过“想当年”的盛世追缅、“到而今”的现实嗟叹、“何日”的壮怀叩问,直至“待归来”的愿景展望,严格依循时间脉络展开叙事。全词结构如斧劈刀削般层次井然,语言洗练而掷地有声,已鲜明彰显出豪放词“气象恢弘、直抒胸臆”的典型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艺贵直。岳武穆《满江红》二阕,直是狂怒愤呼,其磁敌恢复之志,吐露无疑,即在南渡爱国豪词中亦独树一帜,无可比拟。直自之至而不感其率露,激烈之极而不觉其叫嚣,即在其感情真挚故也。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瑞云《词苑英华》

# 直直之至而不感其率露,激烈之极而不觉其叫嚣,即在其感情真挚故也。

近现代黄瑞云《词苑英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下一篇: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