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lìng
·
·
宿
zào
kǒu
wén
yóu
cái
shū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tóng
shàng
sān
gēng
jīng
mèng
hún
chù
liáng
zhěn
diàn
zhī
qiū
gèng
tīng
hán
qióng
zhù
mèng
zhōng
lái
shí
yóu
zài
jiāng
tíng
zuì
zūn
qián
yǒu
wèn
jūn
rén
wèi
dào
bié
lái
xīn

译文

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逐句剖析

"梧桐叶上三更雨":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

# 三更: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言夜深。

"惊破梦魂无觅处":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

# 无觅处:无地有可探寻。,梦魂:古人认为人有灵魂,在睡梦中可以离开肉体,称为梦魂。

"夜凉枕簟已知秋":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

# 簟:竹席。

"更听寒蛩促机杼":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 机杼:织布机与梭子,这里代指织布。,促:催促。,蛩:蟋蟀,又名促织。

"梦中历历来时路":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 历历:清楚明白。

"犹在江亭醉歌舞":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

"尊前必有问君人":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

# 问君人:知心人问你。,尊:通“樽”,酒杯。

"为道别来心与绪":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 心与绪:心思、心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于秋季行旅夜宿之时,上片通过描写雨打梧桐、夜凉知秋、寒蛩鸣叫等秋夜之景,自然流露出词人秋凉之离情苦。下片先写来时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后想象尊前有人问起自己,嘱托传达别绪。全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细腻地表达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和友人才叔的思念,以及羁旅中的孤独惆怅,风格蕴藉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苏轼因罪贬谪惠州,途经江西造口(今万安县)时夜宿江畔。时值秋雨连绵,他听闻夜雨敲打梧桐,感怀身世飘零,遂作此词寄赠其弟苏辙(子由)与友人才叔,以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行旅词。以秋季行旅夜雨为背景,上片描写秋夜三更时分,雨打梧桐,惊破梦境,夜凉知秋,又闻寒蛩声,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点出词人的出世思想。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以及羁旅中的孤独怅惘之情,情感真挚,蕴藉自然。

2. 写作手法

化用:“梧桐叶上三更雨”巧妙化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的词来抒发词人的贬怨离情,丰富了诗歌内涵,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多感官描写:“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用多感官描写的手法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词人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刻的感受。

3. 分段赏析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上片,描写秋夜三更时分,雨打在梧桐叶上,将作者从梦中惊醒,梦魂消散无处寻觅,突出了雨夜的寂静和作者被惊醒后的怅然。词人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巧妙地化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的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夜凉”二句,写夜凉时枕席已让人感知到秋意,又听到寒蛩的叫声,仿佛在催促着妇女织布。此二句名写秋凉,实写人凉,用多感官描写的手法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词人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在这样的窘境中,他首先想到的还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这充分展现了东坡爱民的可爱品格。下片,写回想路途上的美好回忆,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还有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的欢乐场景。在上半夜入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想起了来路的艰辛,“犹在江亭醉歌舞”,想起了到达虔州后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词人想象在酒席前一定会有人问起自己,于是嘱托友人传达自己别后的心情和思绪,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的最后一语相互照应,如出一辙,实则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词人仍壮心不已,实在是难能可贵。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这首《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以景起笔,如夜凉知秋,寒蛩促机,寓情于景,将景物与内心的孤独、思念之情紧密融合,自然引出下文的情感抒发。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等句情感真挚,生动地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在苏轼的词作中展现出其细腻情感的一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轼“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化用温词又深化了温词的悲情。

现代内蒙古大学教授高建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下一篇: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