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xiāng
·
·
shù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qīng
chén
yuè
yín
jiǔ
zhēn
shí
mǎn
shí
fēn
míng
láo
shén
tàn
zhōng
shí
zhōng
huǒ
mèng
zhōng
shēn
suī
bào
wén
zhāng
kāi
kǒu
shuí
qīn
qiě
táo
táo
jìn
tiān
zhēn
shí
guī
zuò
xián
rén
duì
zhāng
qín
jiǔ
yún

译文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有满腹才学,有话对谁说,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逐句剖析

"清夜无尘":夜气清新,尘滓皆无,

#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月色如银":月光皎洁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 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浮名浮利":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

"虚苦劳神":徒然劳神费力。

#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

#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

#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梦中身":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抱文章":虽有满腹才学,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文章:文学。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

"且陶陶、乐尽天真":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几时归去":何时能归隐田园,

"作个闲人":不为国事操劳。

"对一张琴":有琴可弹,

"一壶酒":有酒可饮,

"一溪云":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香子·述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写尽了他把酒赏月时的心境。词中既有对人生匆匆、难遇知己的喟叹,更透露出他对摆脱世俗纷扰、归隐出世的向往。上片借景抒情先勾勒出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静谧之境,词人在此氛围中,由景及思,陷入对名利的审视,感慨追名逐利不过是虚耗心神,尽显玄学思辨色彩。下片起句,一声叹息,加深了对人生虚无的认知,运用排比的手法,才华难展的苦闷溢于言表。但他并未沉沦,转而在“且陶陶、乐尽天真”中寻找解脱,憧憬着做个闲人,与琴、酒、云相伴的自在生活。全词采用多种写作手法,语言流畅自然,韵律优美和谐,将议论与感悟相融,富有哲理,以旷达之姿,展现出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词里满溢的强烈退隐意向分析,极有可能创作于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那时,宋哲宗年纪尚小,高太后执掌朝政大权。高太后废止了推行的新法,重新启用旧党势力,苏轼也因此得到了格外的赏识。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样的重要职位。但官场斗争波谲云诡,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屡次想用类似“乌台诗案”的手段来构陷苏轼。好在高太后从中庇护,苏轼才没遭到迫害。可这些经历让苏轼对官场生活厌烦至极,身心俱疲,就此产生了退隐的想法。他在诗中曾吐露心声:“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这首诗是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所作,与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极为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行香子·述怀》是一首词,在这阙词中,苏轼将自己于月下举杯独酌之际的心境与思绪娓娓道来,其间不仅饱含着对人生匆匆流逝、知音难寻的深沉喟叹,更鲜明地传达出他内心深处急切想要挣脱世俗纷扰,向往归隐山林、出世逍遥的强烈愿望。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上阕开篇“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澄澈的夜晚,明月皎洁,没有一丝尘埃。词人借这清幽的夜景,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为后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做铺垫,也暗示了自己内心对纯净、安宁境界的向往。比喻:“石中火”比喻人生的短暂,如同燧石击火,一闪即逝;“梦中身”则把人生比作梦境,虚幻不实。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虚无的感慨。直抒胸臆:词中多处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如“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直接表明了词人对追求浮名浮利的看法,认为这些都是徒劳无功,只是白白耗费精神;“虽抱文章,开口谁亲”直接抒发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知音难觅的苦闷;“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则直接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束缚,过上悠闲自在的归隐生活的愿望。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使词人的情感更加真挚、强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排比:下阕“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铺陈“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三个具体的意象,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闲适宁静的生活画面,增强了词作的节奏感和感染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所向往的归隐生活的美好意境。

3. 分段赏析

苏轼在《行香子・述怀》中,开篇便勾勒出了独特的抒情环境。夜色清幽,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的侵扰,皎洁的月光倾洒而下,如同银辉铺满大地。这样静谧而美好的夜晚,只有在万籁俱寂、明月高悬之时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到,与白日里尘世的喧嚣嘈杂截然不同,仿佛置身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常常有把酒对月的雅兴。当美酒斟满酒杯,独自一人面对浩瀚夜空,思绪往往会飘向远方,生出无尽的遐想。就如同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斟时灵感迸发,写下了许多充满狂放浪漫主义激情的诗篇。然而此时的苏轼,正深陷于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内心满是苦闷。他既没有像以往那样“把酒问青天”抒发豪情,也没有“起舞弄清影”展现洒脱,而是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月夜的空旷、神秘以及寂静无声,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环境,让他能够静下心来,冷静地思索人生,试图找到解脱的途径。苏轼向来以博学善辩闻名,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常常会发表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和议论。在这首《行香子・述怀》中,他在描述完抒情环境后,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深入的玄学思辨。苏轼在以往的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而在这首词里,这一思想表达得更为直接和集中。他认为,人们费尽心思去追求的浮名浮利,不过是徒劳无功,白白耗费心神罢了。世间万物在广袤的宇宙中都只是短暂的存在,人的一生更是如同“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般,转瞬即逝。为了更生动形象地阐述人生的虚无,苏轼从古代的经典典籍中选取了三个常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中提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比作白驹,意在强调人生的短暂,就如同日影在墙壁的缝隙间一闪而过。《文选》中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用了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以及白居易《对酒》中的“石火光中寄此身”,同样是将人生比作燧石擦出的火花,瞬间即灭。《庄子・齐物论》中说人在梦中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甚至在梦中还会继续做梦,只有醒来后才知道那是梦,而且只有大彻大悟之后才明白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却自以为清醒。唐代诗人李群玉在《自遣》中“浮生暂寄梦中身”的表述,正是对庄子这一思想的传承。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的上片结尾处,他巧妙地将这三个表达人生虚无的词语集中运用,构成了博喻,并且每个词语都有确切的出处。如此密集地引用古人关于人生虚无的言论,足以说明苏轼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长期而深入的思考。上片的议论虽然简洁凝练,没有展开详细论述,但却高度概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片起始,苏轼以感叹的口吻,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虚无的认知。“虽抱文章,开口谁亲”这句词,抒发了古代文人常常遭遇的“宏才乏近用”,不被赏识和重用的感慨。苏轼在元祐年间,虽然受到朝廷的恩宠,但实际上却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感觉自己如同磨盘前的牛一样,只能沿着陈旧的轨迹步步前行。再加上小人的恶意攻击,他心中的这种感慨愈发强烈。在心情极度苦闷的情况下,苏轼开始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能够从各种困扰、纷争和痛苦中自我解脱,保持豪放达观的心态,这是苏轼人生态度的显著特点。他选择的解脱方式之一是追求现实中的享乐,同时期待着有合适的时机能够辞官归隐。“且陶陶、乐尽天真”便是他在现实中寻求享乐的方式。只有在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沉浸在“陶陶”的心境中时,他才仿佛重新找回了人的本性,忘却了人生的种种烦恼。然而,在苏轼看来,最好的解脱之道还是远离官场的纷争,回归田园生活。虽然此时苏轼还没有下定决心立刻退隐,“几时归去”也难以预料,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却让他无比向往。在苏轼的理想中,归隐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弹琴以抒怀,饮酒以作乐,赏玩山水以怡情,吟风弄月以遣兴,这种闲情逸致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较为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清心寡欲,对物质的需求并不高,大自然的些许馈赠便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足够,充满了清高的韵味和诗意。苏轼是一位思想丰富多元、个性鲜明独特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他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积极进取思想,也时常流露出对人生虚无的消极感悟。如果仅仅依据某一部作品来评判苏轼,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这首《行香子・述怀》确实体现了苏轼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他在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苦闷。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苏轼想要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困难重重。实际上,苏轼从青年时期踏入仕途开始,就已经萌生了退隐的想法。不过,苏轼的退隐并非是对人生的厌弃,而是有着特定的条件。他希望能够像古代的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一样,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了卓越功勋之后,再功成身退。所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句话,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条件。事实上,苏轼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始终未能实现功成名就的目标,因此退隐的愿望也一直未能达成。到了晚年,他甚至还被贬谪到遥远的海南,命运多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抒情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议论。人生时光匆匆,极为短暂,真正能够完成的事情少之又少。当回首往昔,会发现一切仿佛都如虚幻泡影般虚无缥缈。恰似那偶然间掠过墙缝的一缕阳光,转瞬即逝;又如同燧石取火时闪烁的火花,瞬间消逝不见;亦或是黄粱一梦中那些不切实际的经历,难以真正把握和拥有。既然如此,与其耗费宝贵的生命去追逐如浮云般虚幻的名利,倒不如放下一切尘世的纷扰,做一个悠然自得的闲人。在这样的生活中,面对一张古琴,悠然拨弦;倒上一壶美酒,浅斟慢酌;倾听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欣赏天空中白云悠悠飘荡的景致,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与自在。这是作者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来并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而这首词也正是苏轼词作中风格旷达洒脱的典型代表。《行香子·述怀》这一词调,音节优美流畅,堪称词林中的经典佳作。上下片的领格字采用去声,引领下面三言三句的内容。下片的第一、二句,通常与上片的平仄相同且押韵,当然也存在以仄声收尾而不押韵的情况。苏轼的这首词,无疑是该词调定格的典范之作。在韵律方面,此词虽比不上《行香子・过七里濑》那般优美绝伦,但也颇为出色。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以及“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两段排比句,节奏感十足,韵律美感强烈。人生短暂无常,空有才华却难以施展,想要建功立业却希望渺茫,即便身处于仕途之中,内心也常常萌生出退隐的念头,这是古代文人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在这种矛盾的驱使下,有的文人沉沦于花间的享乐之中,有的则选择避世归隐山林。而苏轼作为豪放豁达之人,一句“且陶陶、乐尽天真”,仿佛让他忘却了人生中的种种烦恼。虽然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所传达出的主题,其基调仍是开朗明快的。并且词中语言流畅自然,音韵和谐优美,与这种开朗明快的基调完美契合,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据宋代洪迈所著的《容斋四笔》记载,南宋绍兴初年,有人对苏轼的这首词稍作改动,用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最终使得当局停止了相关讨论和施行。由此可见,这首词在宋代文人之中流传甚广,能够引发那些对现实不满的士大夫们的情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何梦桂《忆秦娥·伤离别》

下一篇:宋·苏舜钦《沧浪亭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