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uè
huì
ǒu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2
jié
xiāng
cuī
xīn
chī
xīn
ér
wǎn
liú
chūn
fāng
fēi
xiē
hèn
xià
yīn
yīn
zhèng
rén

译文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逐句剖析

"节物相催各自新":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痴心儿女挽留春":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 何须:何必,何用。,歇去:重出诗作过尽。,芳菲:香花芳草。

"夏木阴阴正可人":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 可人:称人心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月晦日偶题》是北宋诗人秦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开篇即从时序更迭的自然规律切入,指出万物本应随季节流转而更新,暗讽世人徒然伤春的痴态。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豁达的视角看待季节交替:繁花凋零无需怅恨,因为接踵而来的盛夏自有绿树成荫的盎然生机。全诗突破传统伤春悲秋的窠臼,以顺应天时的通达态度,展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节令诗。全诗通过揭示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劝诫世人不必为春光逝去而伤怀,展现了诗人顺应天时的豁达心境。诗中"绿荫幽草胜花时"的转笔,既是对盛夏生机的礼赞,更寄托了秦观超越物候变迁、寻求精神自适的生命智慧。

2. 写作手法

反问:“芳菲歇去何须恨”:以反问形式否定伤春的徒劳,强调凋谢是自然规律,无需遗憾。铺垫:“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3. 分段赏析

首句:“节物”指四季风物,“相催”以拟人手法表现时序更迭的不可抗拒性,暗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各自新”强调万物在时间推动下不断更新,既写春去夏来的物候变化,也隐喻人生阶段的更替。次句:“痴心儿女”泛指伤春之人,诗人以“挽留”讽刺其违背自然规律的徒劳,凸显人类情感与自然法则的矛盾。此句承上启下,既呼应前句的“催”,又为后文的豁达议论张本。第三句:“芳菲歇去”直指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而“何须恨”以反问否定伤春情绪,体现诗人对“逝去”的坦然。此句将前文的自然观察升华为处世哲学:顺应变化而非执念过往。末句:“夏木阴阴”以葱郁的夏日景象替代春日的繁花,用“可人”(称心如意)表达对新季节的欣赏。诗人通过视觉与触觉的通感(“阴阴”的清凉感),传递夏日独有的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现代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下一篇:宋·林洪《折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