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ì
xiān
·
·
lín
zhōng
míng
gāo
píng
diào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2
lèi
pāo
suì
zhèng
lòu
yún
shāi
xié
shāo
chuāng
lín
shēng
yuàn
qiū
duì
xiǎo
shān
dié
cùn
méi
chóu
liáng
àn
zhēn
cuī
yín
píng
jiǎn
chǐ
zuì
liáo
yàn
táng
kōng
jiù
àn
chén
luó
é
xíng
西
yuán
yǒu
fèn
duàn
liǔ
huā
céng
xiāng
shí
西
fēng
lín
xià
shuǐ
biān
shí
niàn
hán
qióng
cán
mèng
guī
hóng
鸿
xīn
shì
tīng
jiāng
cūn
kàn
xuě
fēi
pín
shāo
wèi
bìn
bái

译文

风紧雨密,池中荷叶上的水珠像击得粉碎的玉璧碎块似的向四周抛洒。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隙,风雨侵秋林。使林中发出似怨似泣的声音。我凝视着对面雨幕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山,山上的草木由碧转黄,不觉兴起人生苦短之感,于是紧锁眉头,愁上心头。凉风袭人,头上虽然裹着头巾,但仍旧感到阵阵寒意。由此想起添加衣衫。但衣衫虽在,那曾经为我漏夜赶制这衣衫的人儿如今却在哪儿呢。最没有意思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室中无人打扫,常会身沾灰尘,额触蛛网。我这位离井背乡,在外羁旅行役,以度生计的人。西园本与我缘分尚存,可眼前残柳败花,又与当日与苏姬分手时的西园景色极为相似,更加引起伤感情绪。西风渐起,穿着一双破屐,在旧地林下路,水边石重游。在蟋蟀的悲鸣声中,好梦难果,因思念故土,归心似箭,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暮寒中江村里发出的哀笛声。空中的飞雪,浮蘋背面的茸毛,芦的花絮都是纯白色的,但与我的双鬓相比,还是不如我的头发白。

逐句剖析

"泪荷抛碎璧":风紧雨密,池中荷叶上的水珠像击得粉碎的玉璧碎块似的向四周抛洒。

"正漏云筛雨":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隙,

"斜捎窗隙":风雨侵秋林。

# 捎:指蜡烛的火焰。一本作“梢”。

"林声怨秋色":使林中发出似怨似泣的声音。

"对小山不迭":我凝视着对面雨幕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山,山上的草木由碧转黄,不觉兴起人生苦短之感,

# 迭:一本作“送”。,小山:画屏上的山峦。

"寸眉愁碧":于是紧锁眉头,愁上心头。

"凉欺岸帻":凉风袭人,头上虽然裹着头巾,但仍旧感到阵阵寒意。

# 岸帻:头巾覆在额上,把头巾撤起露出前额。岸,露额;帻,头巾。此表示态度酒脱,不拘束。

"暮砧催、银屏剪尺":由此想起添加衣衫。但衣衫虽在,那曾经为我漏夜赶制这衣衫的人儿如今却在哪儿呢。

# 剪尺:女子用物,代指爱姬。,银屏:代指姬之住处。,砧:捣衣石。

"最无聊、燕去堂空":最没有意思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我孤身一人,

# 燕:喻指去姫。在《梦窗词》中多指人,一作“杭之亡妾”。

"旧幕暗尘罗额":室中无人打扫,常会身沾灰尘,额触蛛网。

# 罗额:罗幕的横额。

"行客":我这位离井背乡,在外羁旅行役,以度生计的人。

"西园有分":西园本与我缘分尚存,

# 分:情分。

"断柳凄花":可眼前残柳败花,

"似曾相识":又与当日与苏姬分手时的西园景色极为相似,更加引起伤感情绪。

"西风破屐":西风渐起,穿着一双破屐,

# 屐:木鞋,鞋的通称。

"林下路":在旧地林下路,

"水边石":水边石重游。

"念寒蛩残梦":在蟋蟀的悲鸣声中,好梦难果,

"归鸿心事":因思念故土,归心似箭,

"那听江村夜笛":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暮寒中江村里发出的哀笛声。

# 那听:哪堪听。

"看雪飞、蘋底芦梢":空中的飞雪,浮蘋背面的茸毛,芦的花絮都是纯白色的,

# 蘋:一作苹。水中植物。又名田字草、四字菜。

"未如鬓白":但与我的双鬓相比,还是不如我的头发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瑞鹤仙·林钟羽,俗名高平调》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风雨秋景抒发作者对去姬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感慨,将秋日萧瑟之景与内心孤寂之情相融合。词体上,过片采用短韵,句式与周邦彦词略有差异,南宋词人多沿用此体。全词以“春恨”为情感内核,语言凝练含蓄,意象哀婉凄美,展现了吴文英擅长以景托情的写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吴文英怀念苏姬之作。吴文英与苏姬曾情深意笃,然而在他卸幕离职、搬至杭州后,苏姬却离他而去。此后,他创作了诸多饱含思念的诗词。此次,他再度来到苏州,恰逢风雨交加,愁绪被勾起,触景生情,念起苏姬,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词。上阕借风雨中荷叶破碎似抛洒玉璧之景,营造萧瑟氛围,体现词人惆怅落寞。下阕由秋景感触起笔,抒发思念去姬之情,将深情融入秋雨,尽显惆怅无奈、思人心切心境。词作用语清丽脱俗,情景交融,上下阕衔接自然,勾勒出秋雨怀人画面。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泪荷抛碎璧”以景起笔,“泪荷”将荷叶上的雨水比作泪珠,“抛碎璧”形象地勾出雨打荷叶、荷叶破碎的动态,宛如人伤心落泪,把词人内心因思念苏姬的惆怅无奈借景具象化,奠定愁情基调。“林声怨秋色”雨声滴落在荷叶上,如怨如诉,“怨”字赋予林声、秋色以人的情感,让自然之景与词人思念爱姬的哀怨融为一体,使愁绪更浓。“凉欺岸帻”:秋雨寒气袭上额头,一个“欺”字,不仅写出身体感受到的凉意,更暗示心凉,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紧密相连,情景相互渗透。倒装:发端三韵采用倒装,正常语序或为“阴云密布,斜风斜雨吹进窗隙,寒气逼人,雨水打在荷叶上如泪珠涟涟”,倒装后先突出“泪荷抛碎璧”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瞬间抓住读者眼球,强调愁情,再逐步展开环境描绘,增强表达效果。化用:“西园有分”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诗意,既勾起昔日与爱姬在西园的甜蜜回忆,又表达如今人虽分离但盼情更亲的复杂情感,丰富词的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似曾相识”引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姬去不归的失落,正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抒发惆怅无奈,一语双关,借前人词句精准传达自身心境,引发读者共鸣。

3. 分段赏析

上阕:“泪荷抛碎璧”一句,以极为精妙的比喻起笔。词人将雨水打在荷叶上溅起的水珠,比作抛洒的碎璧,一个“抛”字生动勾画出雨落碧荷的动态,“璧”则形象地描绘出荷叶翠绿且光泽的色泽。同时,“泪荷”赋予荷叶以人的情感,仿佛荷叶也在为秋的到来而落泪,奠定了全词悲怆的基调。“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此为倒装之笔,细致描绘阴云密布、秋雨连绵的景象。“漏云筛雨”中,“漏”和“筛”两个动词新颖独特,形象地展现出秋雨细密、连绵不断的形态,仿佛云朵在不断地漏下雨水,又像是被筛子筛过一般,丝丝缕缕地飘落。“斜捎窗隙”则写出秋雨在风中斜斜地掠过窗缝,寒气随之侵入室内,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林声怨秋色”,承接上文的“雨”,进一步渲染秋意。秋雨淅淅沥沥,滴落在林间,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哀怨秋色的降临。一个“怨”字,将自然之声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景中含情,强化了秋景的悲凉之感。“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由景转入人事。这里的“小山”,既指远处屏风上绘制的连绵山峦,也可暗喻女子的眉毛。词人面对眼前的“小山”,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爱姬,愁绪涌上心头,双眉紧锁,如同那苍翠的山峦笼罩在愁云之下。“碧”字承接上文的“秋色”,“愁”字承接“怨”字,层层递进,深刻揭示了词人内心的悲愁,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凉欺岸帻”,描绘秋雨带来的寒气直逼额头,让人更觉凉意侵袭。这里的“凉”,不仅是身体感受到的寒冷,更是词人内心凄凉心境的外化,道出了他因思念爱姬而产生的无尽惆怅。“暮砧催、银屏翦尺”,在秋风秋雨的傍晚时分,远处传来阵阵捣衣的砧声。这砧声仿佛在催促着什么,让词人不禁思念起心爱的美姬。“银屏翦尺”运用借代手法,以“银屏”代指闺房,“翦尺”代指爱姬曾经使用的裁剪工具,从而引出了对爱姬的思念,巧妙地实现了由景到人的过渡。“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最无聊”三字直抒胸臆,将词人此时百无聊赖、空虚寂寞的心境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曾经有燕子筑巢的堂屋,如今燕子离去,屋宇空荡;昔日的帘幕上,也积满了灰尘。这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而“燕去堂空”的描写,也自然地引出了下片对往昔的追忆与思念。下阕:“行客”一词,点明词人此时漂泊在外的身份。“西园有分”,回忆起苏州西园曾是词人与爱姬共同居住的地方。“有分”二字意蕴丰富,既写出了昔日二人相处时情意绵绵,又巧妙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诗意,表达了词人即便如今与爱姬分离,感情却愈发深厚的期盼。然而,眼前所见却是“断柳凄花”,柳树残断,花朵凋零,一片萧疏凄凉之景。“似曾相识”一句,化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词句,但却反用其意。晏殊原句中“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对美好事物重现的欣慰,而在此词中,词人借此表达爱姬离去后不再归来的遗憾;同时,正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抒发了面对爱姬离去,自己内心惆怅、无奈的复杂情怀。“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继续描写当下情景。西风飒飒,词人穿着破旧的木屐,沿着林间小路、水边石径前行,试图探访昔日与爱姬共同走过的遗踪,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这一路的行走,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与不舍。“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一个“念”字统领以下三句,将词人的思绪引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世界。“寒蛩”即寒蝉,其凄切的叫声仿佛在诉说残梦;“归鸿”则寄托着词人渴望归去的心事。在这样的情境下,词人哪还有心思去听江村夜晚那呜咽的笛声呢?“残梦”“心事”与“念”字相呼应,表明此处所描绘的景色皆是词人情感的投射,是情中景,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孤寂。“看雪飞、蘋底芦梢,未如鬓白”,结尾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词人看着雪花纷飞,落在白蘋底下、芦苇梢头,然而这洁白的雪花,也比不上自己鬓角的白发。此处将飞雪、芦花、白蘋花与自己的白发作比,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因愁绪满怀而容颜早衰的状态,深刻地表达了他内心无尽的哀愁,使全词在情感的高潮中收尾,神完气足,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具有两大鲜明特色。其一,长于借景抒情,巧妙运用西风、秋雨、泪荷等一系列意象,构建起充满悲怆色彩的意境,将悲情融入每一处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其二,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推陈出新。如“漏云筛雨”通过新颖的动词搭配,生动勾勒出秋雨缠绵的景象;“银屏剪尺”“燕去”“行客”等借代手法的运用,含蓄委婉地表达爱姬离去之意;“有分”“似曾相识”等化用前人诗句,丰富了词的内涵,深化了意境,彰显出深厚的文学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梦窗词精于造句,超逸处,则仙骨珊珊,洗脱凡艳;幽素处,则孤怀耿耿,别缔古欢。如《瑞鹤仙》云:“怨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等,俱能超妙入神。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迭”与“叠”通用。词意自以“迭”为佳,言山眉不皱碧,正见作意。

近代郑文焯《郑文焯手批梦窗词》

# 此词最惊心动魄,是“暮砧催、银屏剪尺”一句,盖因闻砧而思裁翦之人也。堂空尘暗,则人去已久,远是其最无聊处,风雨不过佐人愁耳。上文写风雨,层联而下,字字凄咽,谁知却只为此。“行客”,点出客即燕,《三姝媚》之“孤鸿”言客,此之“燕去”亦言客,皆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似曾相识,言其不归来,语含吞吐,此曲断肠,惟此声矣。“林下”二句,西园陈迹。今惟有寒蛩残梦,归鸿心事耳。一“念”宇有无可告诉意。“夜笛”比“暮砧”又换一境地,“暮砧”提起,“夜笛”益悲,人生如此,安得不老。结句情景双融,神完气足。

近代陈洵《海绡说词》

# 此因风雨愁人而作。起句写雨中荷叶。雨水落于荷叶中,如碎璧之晶莹,可谓善于形容。下二句点明雨。“林声”,雨声也。曰“怨秋色”,则带出人情。“对小山”二句,形雨中山色也。曰“寸眉愁碧”,亦带写人情。“不送”,不及也。郑文焯释为“不叠”,杨铁夫释为“不断”,皆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引吴此句,又释为“来不及”,亦非。此言小山山色;雨中对之,不及寸眉碧色也。“愁碧”与毛滂《惜分飞》词“愁到眉峰碧聚”意同。“凉欺”句写雨中人。人不耐风雨之凉,如被所欺,故曰“凉欺”。“暮砧”二句,因闻人家捣衣声,而思昔日裁翦衣服之人。“砧”,捣衣石也。古代人家当秋末时,将故衣重捣重缝,似砧声在催人裁翦。词意到此,由所闻而生感,故有“最无聊”二句。上文所谓愁,步步写来,到此始将愁之原因逼出,印“燕去堂空”也。“燕”,乃吴词常用来暗指去妾者。“日暮”句,接写空堂凄凉景色,以补足上句之意。“额”,暮上有横布如额也。“行客”,陈洵谓“即燕,《三姝媚》之“孤鸿”言客,此之“燕去”亦言客”。“西园”,在苏州阊门之西,梦窗携妾曾居之处。“有分”言去妾曾同住此处也。“断柳”二句,言西园之花柳亦曾相识者。“西风”三句,谓当日西园中人今日之情况也。“念寒蛩”二句,补明西园中人今日之情绪。“那听”,那堪听也。“看雪飞”二句以芦花之白尚不及白发之白作结,言外有不堪禁受此种凄凉境地之意。

近代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 笔致幽冷。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关山月》

下一篇:宋·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