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闾丘大夫(
#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即闾丘孝终,字公显。作者友人。曾任黄州知州,致仕(退休)后归苏州故里。
"作栖霞楼":名孝终,
"为郡中胜绝":字公显)
# 胜绝:胜绝:绝佳的名胜。
"元丰五年":元丰五年,
"余谪居黄":我被贬谪到黄州居住。
"正月十七日":在那年的正月十七日,
"梦扁舟渡江":我做了一个梦,
# 扁舟:小船。
"中流回望":梦见自己乘坐一叶小舟渡过长江。
"楼中歌乐杂作":在江心回望时,
"舟中人言":船中的人告诉我,
"公显方会客也":公显正在那里宴请宾客。
"觉而异之":醒来后,
"乃作此词":我觉得这个梦很奇特,
"盖越调鼓笛慢":于是就创作了这首词,
# 鼓笛慢:据考证指词牌“水龙吟”。
"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当时,公显已经退休,居住在苏州。
# 致仕:退休。
"小舟横截春江":小船横渡春天的江面,
# 截:直渡。
"卧看翠壁红楼起":我睡在船中看两岸翠绿的山峦,
# 红楼:指栖霞楼。
"云间笑语":那高高的栖霞楼直入云端,笑语声阵阵飘出,
# 云间:形容栖霞楼之高。
"使君高会":这是太守您在雅聚啊,
# 高会:雅聚。
"佳人半醉":佳人们半带醉容。
"危柱哀弦":演奏音乐声音高亢悲怨。
# 危柱哀弦:指演奏音乐,乐声凄绝。危,高,谓定音高而厉。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移至高处则声高厉。哀弦:指声音悲怨。
"艳歌余响":这歌声回旋,
# 艳歌余响,绕云萦水:用秦青“响遏行云”典故。《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绕云萦水,形容歌声高亢回旋,悠扬动听。
"绕云萦水":悠扬动听,
"念故人老大":您虽然年事已高,
# 故人老大:言闾丘孝终年事己高。老大,年岁大。
"风流未减":但风流潇洒仍一如从前。
"独回首、烟波里":我梦游春江,独自在烟波浩渺中回首眺望。
"推枕惘然不见":推开枕头坐起身,这才发现是一场梦,
# 惘然:迷茫的样子。
"但空江、月明千里":只有空旷的江面,月光洒满千里。
"五湖闻道":太守您懂得功成身退之道,
#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五湖:泛指太湖一带地方。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相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勾践命他为上将军,但他知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就携带宝珠,乘舟浮海,终不返。传说范蠡还携带西施出走。
"扁舟归去":已然早早去到苏州隐居了。
"云梦南州":您一定还记得当年我们在黄州之时吧,
# 云梦南州: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
"武昌东岸":我们曾四处游玩,
# 武昌东岸:亦指黄州。武昌为今湖北鄂城,与黄州隔江相对。长江经黄州时南流,黄州在武昌东岸。
"昔游应记":十分快乐。
"料多情梦里":您是多情之人,
# 多情:多情的人,指闾丘孝终。
"端来见我":料想您也定在梦中梦到我了,
# 端来:准来,定来。
"也参差是":那情形大概就和我梦到您是一样的吧。
# 参差:依稀,约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梦境为题材的词,通过描绘一个浪漫而奇幻的梦境,表达了词人对故友闾丘孝终的深深怀念与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词的上片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梦中见到的景象,如乘舟横渡长江、回望栖霞楼、楼上灯火辉煌、歌乐杂作等,这些都是虚写,是梦境中的情景。词的下片则转而写梦醒后的现实感受,如推枕而起、眼前空无一人、只有明月的清光等,这些都是实写,是词人醒来后的所见所感。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词人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自由切换,既展现了梦境的奇幻与浪漫,又表达了现实中的孤独与思念。情景交融:词人在描述梦境时,不仅描绘了具体的景象,还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佳人半醉,清歌妙舞,声动云水间”一句,既写出了佳人的醉态与歌舞之美,又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欢乐氛围的向往与怀念。同时,词人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长江、栖霞楼、明月等)来烘托情感,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借物抒情:词中多次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如“扁舟”、“长江”、“栖霞楼”、“明月”等。这些物象不仅丰富了词的内容,还寄托了词人的情感与寓意。如“扁舟”象征着词人的漂泊与孤独,“长江”则象征着人生的漫长与艰辛,“栖霞楼”则代表着词人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与欢乐记忆,“明月”则寄托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用典:词人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来深化主题。如提到闾丘孝终已经懂得功成身退之道,早早去到苏州隐居,这里就暗含了对友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赞赏与向往。同时,词人还通过回忆与友人在黄州时的欢乐时光来深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一幅春日江畔的梦幻画卷:“一叶扁舟悠然横渡波光粼粼的春江,我悠然卧于舟中,仰望岸边,翠绿的峭壁与巍峨的红楼仿佛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这‘横截春江’之景,恰似序中所言的‘扁舟渡江’,长江虽浩渺无垠,波涛汹涌,但在词人笔下,木帆船却如同破浪飞舟,一个‘横截’二字,尽显词人超凡脱俗、飘逸豪迈之气概。而我‘卧看’高楼,视角独特,使得那翠壁红楼更显巍峨壮观,春江的横向铺展与楼宇的纵向矗立,交织出一幅既灵动又壮阔的画面。”“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六句写闾丘公显在栖霞楼宴会宾客,席上笑语,飞出云间;美人半醉,伴随弦乐唱着艳歌,歌声响遏行云,萦回于江面。这里从听觉感受,写出乐宴的繁华。而由于词人是在舟中,并非身临高会,所以生出想象和怅望:“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前两句由对宴会的描写,转入对闾丘公显的评说,着重点其“风流”。后两句则以怅望之情,勾勒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为下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将读者从梦境拉回现实:“猛然推枕而起,眼前空无一物,唯有千里明月映照下的空阔江面。”这短短十三字,生动地描绘了由梦醒至心境变化的瞬间。‘惘然不见’四字,点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迷茫,而“空江、月明千里”则是对这种心境的渲染与烘托,使得失落之感更加沉重。然而,正是在这份茫然与失落中,词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以下至篇末,即由此产生三重想想。“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是想象中闾丘公显的现实境况:他过着退休生活,像范蠡一样,携同美人,游览五湖。“扔携西子”应上面“风流未减”“佳人半醉”等描写,见出闾丘公显的生活情调一如既往。“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这是对往昔时光的深情追忆,也是对友人深厚情谊的体现。或许,在多情的梦中,他也会来看望我,刚才那如梦似幻的情景,或许就是他的到访。这最后一层想象,将梦境与现实巧妙融合,既回应了上片的描写,又使全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而在行文上,由“江月”到“五湖”,到武昌东岸,再由昔游引出今梦。种种意念活动互相发生,完全如行云流水之自然。
4. 作品点评
《水龙吟·黄州梦过栖霞楼》以梦为引,虚实交织,展现了词人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与浪漫想象。词中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而富有音韵美,充分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魅力。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想象,词人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