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燕飞华屋":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
# 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乳燕:雏燕儿。
"悄无人、桐阴转午":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
# 桐阴:梧桐树阴。
"晚凉新浴":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
"手弄生绡白团扇":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
# 团扇: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
"扇手一时似玉":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 一时:一并,一齐。,扇手:白团扇与素手。
"渐困倚、孤眠清熟":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
# 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帘外谁来推绣户":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
# 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枉:空,白白地。
"又却是":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
# 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待浮花、浪蕊都尽":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
# 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
"伴君幽独":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
# 幽独:默然独守。
"秾艳一枝细看取":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
# 秾艳:色彩艳丽。
"芳心千重似束":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
# 千重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又恐被、秋风惊绿":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
# 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若待得君来向此":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
"花前对酒不忍触":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共粉泪":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
"两簌簌":都会一同洒落,
# 两簌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双调词,以闺怨为主题,巧妙地将咏人与咏物融为一体。上片着力刻画一位身处清幽之境的美人,她品性高洁,超凡脱俗,却也深陷孤独寂寞的情绪之中。下片则笔锋一转,专门描写榴花。在这部分,作者运用借花取喻的手法,时而将花与人并列呈现,时而又将二者融合为一。通过这样的方式,作者赋予美人与榴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同时又为青春流逝、怀才不遇而暗自感伤的品格与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里,深深融入了自己的人格特质与真实情感。全词表面上是在写错失美好时光的佳人,实则寄托了作者自身失意的心境;以委婉曲折、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抒发了慷慨激昂、抑郁愤懑的身世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通过描写乳燕飞翔、桐阴移动等初夏景色,营造出幽静的氛围,为美人的出场和寂寞心境做铺垫。以景之清幽衬托人之孤寂,借景抒发了一种落寞之情。细节描写:词中“手弄生绡白团扇”中的“弄”字,细腻地刻画出美人百无聊赖、寂寞无奈的心理状态,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将美人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贺新郎·夏景》的上片以初夏之景为衬,勾勒出一位孤高的美丽女子。开篇“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明初夏时令与幽静环境。“晚凉新浴”带出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细腻描绘其风姿。写团扇之白,既衬美人高洁,又暗示其如秋扇见捐的命运。一个“弄”字,尽显美人内心的孤寂无奈。接着,写美人因孤寂入睡,却被风摇竹声惊醒。她梦中似有人掀帘敲门,醒来却只剩寂寞,化用李益诗句,以“枉教人”“却又是”凸显其情感波折,将孤寂心境委婉道出。上片借“华屋”“晚凉”“弄扇”,映衬美人的空虚怅惘。下片以榴花喻美人。“石榴半吐红巾蹙”形象描绘榴花,兼具西子含颦之韵。“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借拟人手法,展现榴花不与百花争艳的品格,象征女主人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刻画花色与花态,又隐喻美人坚贞且愁绪难展。“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生出美人迟暮之感。结尾写美人与榴花相互怜惜,借物抒情,花人合一,韵味悠长。全词紧扣娇花美人失时失宠,既写美人,也寄托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心境。词中意境超凡脱俗,取景尽显清幽之美,意象营造得清新隽永,寄托的情感更是高迈深远,在古往今来的词作中,意蕴堪称卓绝。
# 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咏榴花,盖文章之妙,词意到处即为之,不可以绳墨限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
# 版行东坡长短句《贺新郎》词云:“乳燕飞华屋。”尝见其真迹,乃“栖华屋”。《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亦多矣。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 苏公“乳燕飞华屋”之句,兴寄最深,有《离骚》之遗法,盖以兴君臣遇合之难,一篇之中,殆不止三致意焉。瑶台之梦,主恩之难常也。幽独之情,臣心之不变也。恐西风之惊绿,忧谗之深也。冀君来而共泣,忠爱之至也。其首尾布置,全类《邶·柏舟》。或者不察其意,多疑末章转赋石榴,似与上章不属,而不知此篇意最融贯也。余又谓“枝上柳绵吹渐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此意深切。余在会稽,尝作《送春》诗曰:“堕红片已堪疑,吹到杨花事可知。借问春归谁与伴,汨痕都付石榴枝。”盖兼用两词之意,书生此念,千载一辙也。
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
# 《初夏·贺新郎》词,后段全说榴花,亦他人所不能。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六《首夏官舍即事》
# 东坡《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云云,后段“石榴半吐红巾蹙”以下,皆咏榴……别一格也。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 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盖宋词人多此法。如子瞻《贺新凉》后段只说榴花,《卜算子》后段只说鸣雁,周清真《寒食词》后段只说邂逅,乃更觉意长。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语
# 换头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能如画家开阖之法,一气而成,则神味自足,有意求之不得也。宋人多于过变处言情,然其气已全于上段矣。另作头绪,便不成章。至如东坡《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其换头“石榴半吐”,皆咏石榴;《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其换头“缥缈孤鸿影”,皆咏鸿,又一变也。
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上引刘体仁语
# 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然美成《兰陵王》、东坡《贺新郎》当筵命笔,冠绝一时。(略)故知雷雨郁蒸,是生芝菌;荆榛敝芾,亦产蕙兰。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 《贺新郎》调一百十六字,或名《贺新凉》,或名《乳燕飞》,均因东坡词而起。其词寄托深远,与《咏雁·卜算子》(略)同一比兴。乃杨湜《词话》谓为酒间召妓铺叙实事之作,谬妄殊甚。词云云。窃意“若待得君来向此”下直接“花前对酒不忍触”,语气未洽,必系“花前”上脱一字。虽韩滤词此句亦仅七字,恐同一残缺,非全本也。其“蕊”字乃以上作平,与“两簌簌”句中“簌”字以入作平同。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一
# 本咏夏景,至换头单说榴花。高手作文,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当限以绳墨。(略)榴花开,榴花谢,以芳心共粉泪想象,咏物妙境。又:前一阕是写所居之幽僻;次阕又借榴花以比此心之蕴结,未获达于朝廷,又恐其年已老也。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清黄苏《蓼园词选》引沈际飞语
# 颇欲与少陵《佳人》一篇互证。下阕别开异境,南宋惟稼轩有之,变而近正。
清谭献《复堂词话》
上一篇:宋·王禹偁《泛吴松江》
下一篇:宋·杨巽斋《滚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