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寒":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夜长帘幕低垂":帘幕低垂,秋夜长长。
"恨潇潇、无情风雨":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
# 潇潇:疾历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夜来揉损琼肌":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 琼肌:如琼玉一样雪白的肌肤,形容白菊花瓣像美玉。琼,美玉。一作“瑶”。
"也不似、贵妃醉脸":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
# 贵妃醉脸:像杨贵妃醉酒后那样娇媚造作。贵妃,即杨贵妃,永乐(今山西永济)人。通音乐,善歌舞。唐玄宗封为贵妃。擅宠宫廷,一门豪贵。
"也不似、孙寿愁眉":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
# 孙寿愁眉:像孙寿那样故作愁眉惑人。孙寿,东汉时梁冀之妻,善化装作态,如作愁眉、龋齿笑、啼妆、堕马髻、折腰步等,风行一时。见《后汉书·梁冀传》。
"韩令偷香":韩令的风流,
# 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徐娘傅粉":徐娘的傅粉,
# 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莫将比拟未新奇":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看取、屈平陶令":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
# 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屈平:即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风韵正相宜":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起":微风吹起,
"清芬酝藉":白菊的清香蕴藉,
# 酝藉:宽和有涵容。
"不减酴醿":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 酴醿:又作荼蘼,落叶小灌木,专供观赏。
"渐秋阑、雪清玉瘦":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
# 玉瘦:状纤秀可爱而又纤弱可怜。瘦,一作“度”。,秋阑:深秋。阑:尽。
"向人无限依依":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 向人:傍人,依人。
"似愁凝、汉皋解佩":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
# 汉皋解佩:指郑交甫于楚地汉皋台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赠的故事。据《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似泪洒、纨扇题诗":又如同洒泪题扇的班姬神伤。
# 纨扇题诗:指班婕妤写《团扇歌》。纨扇,用细绢制成,所以叫纨扇。汉成帝即位之初,班氏被选入后宫,颇受宠爱,不久即为婕妤。后来,赵飞燕姊妹宠盛,婕妤失宠,于是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乃作团扇诗,以团扇秋凉即被主人弃置不用比喻弃妇遭遇。
"朗月清风":有时是明月清风,
"浓烟暗雨":有时是浓雾秋雨,
"天教憔悴度芳姿":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
# 度:一作“瘦”。
"纵爱惜、不知从此":即便心中满是怜惜爱护之情,却也不知道从现在开始,
"留得几多时":还能够将它留存多长的时间呢。
# 几多:多少。
"人情好":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
"何须更忆":又何须再去追忆,
"泽畔东篱":缅怀屈原在江畔行吟的忠贞,以及陶渊明东篱采菊的悠然闲适呢。
# 泽畔东篱:用屈原行吟泽畔、陶潜采菊东篱的典故。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词。描绘深静寒寂赏菊情境,展现白菊容颜、风韵等,以“恨”字串起孤寂、感慨与痛惜,从爱菊着笔,表达轻视流俗、不随波逐流之志,抒发对污浊世风的不满,委婉含蓄、用典精妙,以菊自比,尽显卓然。
2. 写作手法
反衬:“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将白菊与杨贵妃的艳丽娇憨、孙寿的妖冶造作对比,又与韩寿以奇香博人眼球、徐娘靠脂粉争艳相较。杨贵妃受宠时“名花倾国两相欢”,其醉态尽显富贵雍容;孙寿以愁眉妆等奇异装扮引领时尚,却流于低俗。而白菊不施粉黛、清雅淡然,在这反衬下,愈发凸显出超凡脱俗的气质,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典:“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援引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以菊为高洁象征,借此表明自身洁身自好;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其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的悠然。李清照借此将白菊与两位高士相连,暗示白菊有不慕名利、坚守自我的风骨。“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运用郑交甫汉皋遇仙解佩、班婕妤“纨扇见捐”典故,前者写美好得而复失,后者表女子被弃哀怨,以此写白菊于风雨、时光下的落寞哀愁,典故与情境相融,使白菊形象更富情感张力。比喻:“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把白菊比作佳人的“琼肌”,风雨中花瓣瑟瑟发抖却坚韧挺立,尽显柔弱娇美,惹人怜惜。“雪清玉瘦”同样出彩,以冰雪纯净洁白、玉石温润剔透,展现白菊清冷高雅,即便秋末凋零,依然冰清玉洁,予人纯净视觉美感,仿若一幅素净白菊图。托物言志:白菊作为高洁象征贯穿始终,词人描绘其迥异凡俗艳态、具屈陶风韵、于风雨坚守,实则表白自身情志。李清照身处尘世,不屑与低俗权贵为伍,向往屈、陶般高洁生活,白菊在风雨中挣扎、清芬四溢,正是她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坚守内心纯净的映照,借菊展现灵魂孤傲与坚韧。首尾呼应:开篇“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营造孤寂、清冷氛围,奠定赏菊惆怅心境基调。结尾“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回归对菊爱怜珍惜,担忧凋零,又以旷达语宽慰,情感与开篇呼应,循环往复间强化情感深度,串联白菊形象与情感脉络,结构严谨,余韵悠长。比拟:“向人无限依依”,把白菊当作眷恋不舍的佳人,秋末凋零之际似有千般不舍,向人倾诉衷肠,尽显温婉多情,拉近读者与白菊距离,使其更易共情。“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亦是比拟,将白菊人格化,以人的容貌神态对比,突显其独特个性,让白菊如卓然而立的女子,在花卉中独树一帜。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着力渲染出一种深静寒寂的赏菊情境,词人着眼于菊花的纤细柔美,以“揉损琼肌”生动描摹其楚楚玉骨。紧接着,巧用历史典故层层铺垫,引入贵妃、孙寿、韩令、徐娘四人作比,反向衬托白菊:它没有杨妃那般富贵丰腴的艳丽,更无孙寿式的妖娆造作;它香气幽远,迥异于韩寿身上奇异刺鼻的浓香;其色纯净莹白,不像徐娘靠傅粉争妍。与之相对,白菊是屈原餐食、陶渊明采撷的高洁之花,正如《离骚》所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及《饮酒二十首》之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的那般,细品此菊,仿若面对刚正的直臣与高雅的隐士,香风轻拂,清芬四溢,其韵味丝毫不输酴釄。下片起笔,“渐”字牵出时光流转,秋意渐深,菊花渐残。“雪清玉瘦”与前文“揉损琼肌”遥相呼应,精准捕捉白菊于风雨侵袭下从初绽到凋零,顽强挣扎的风姿神态。此处笔触一转,不写人对残菊的不舍,反赋予菊以人的情感,让它“愁凝泪洒”,似在与人依依惜别。同时,引入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比,二者皆饱含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怅惘,这般愁绪融入朗朗明月、徐徐清风,还有那浓烟暗雨之中,借由这清朗又迷离的景致具象呈现。这也暗示出,白菊既超凡脱俗,便只能在这清幽高洁却又迷蒙暗淡的境遇里,任由芳华憔悴。词人怜惜残花、感怀自身的情愫满溢,却又在情难自抑之际,笔锋忽转,以旷达之语作结:只要人能顺应内心、适时赏菊,暂且忘却屈子泽畔行吟的忠贞,抛开陶潜东篱采菊的放逸吧。
4. 作品点评
全词风格委婉,意境雅致,内蕴深远。李清照作词通篇巧用典故,虽不见一个“菊”字,却凭借对白菊神韵、风姿、品性的细腻描摹,暗中以菊自比。借白菊的高洁、坚韧、不流俗,抒发自身情志,尽显女词人的才情,展现出她超尘拔俗、追求创新的创作理念。
# 李易安《多丽·咏白菊》,前段用贵妃、孙寿、韩椽、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汉皋纨扇、朗月清风、浓烟暗雨许多字面,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三句最佳,所谓传神阿堵,一笔凌空,通篇具活。歇拍不妨更用“泽畔东篱”字。昔人评《花间》镂金错绣而无痕迹,余于此阕亦云。
近代况周颐《珠花簃词话》
# 词里所咏白菊,似有寄托,风雨揉损琼肌,盖喻政治风波对赵家的打击;不似贵妃、孙寿、韩令、徐娘云云,盖喻不屑取媚蔡京等权贵。而屈原遭馋去国、陶潜桂冠隐退,正借喻明诚与自己屏居青州。
现代徐培均《李清照词笺注》
# 李清照写这一首词,是因为白菊是高洁的象征。她所钦慕的是爱菊者屈原、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并且也借此自抒襟抱,达到咏物见志之目的。关于本词的艺术手法,是通过上下片内容相对比和首尾相呼应,以写白菊显示出人物的高风亮节,借此透露出作者自身的志向。
现代潘君昭《李清照词鉴赏》
# 词的上阕描写吟咏白菊的高洁姿质。下阕续写白菊的高洁品质,转而抒发惜菊之情。全词委婉雅致,含意深远,化用许多典故而不嫌堆垛,通篇不着一个“菊”字,而以白菊隐喻自咏,表现了女词人憎恶鄙俗,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以及在咏物词中卓尔不群,创意出奇的艺术追求。
现代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 此篇铺排写来,颇嫌堆砌,并无太出色处,只是一番摇曳,煞是令人感其流传本事,“清气流行”云云,略得意思,但所谓传神之句,却非他道,以余观之,未若“渐秋阑”三语,更韵味无尽。
现代于永森《〈漱玉词〉评说》
上一篇: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下一篇:宋·王安石《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