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
·
jīn
líng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2
jiā
nán
cháo
shèng
shì
shuí
shān
wéi
guó
rào
qīng
jiāng
huán
duì
tāo
chéng
fēng
qiáng
yáo
tiān
duàn
shù
yóu
dào
chóu
tǐng
céng
kōng
jiù
cāng
cāng
chén
bàn
lěi
shēn
yuè
guò
qiáng
lái
shāng
xīn
dōng
wàng
huái
shuǐ
jiǔ
shèn
chù
shì
xiǎng
wáng
xiè
lín
yàn
zhī
shì
xún
cháng
xiàng
rén
jiā
xiāng
duì
shuō
xīng
wáng
xié
yáng

译文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群山环抱着旧时的都城,江水环绕,两岸青山对峙,宛如美人发髻高高盘起。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的城池,远处的帆影随风驶向天际。断崖边的老树、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莫愁女的小舟曾在此系泊。如今只剩苍苔覆盖的遗迹,雾气笼罩着半座荒废的营垒。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我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昔日的酒楼戏馆今在哪里?想来只剩模糊的痕迹、在王谢家族的旧居里。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依旧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相对着低语,仿佛诉说着兴亡的故事,在这夕阳的余晖里。

逐句剖析

"佳丽地":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

# 佳丽地:金陵古都是江南最好的地方。暗谓此地曾为封建帝王定都之所在。语出南朝齐谢眺《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盛事谁记":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

# 南朝盛事:自东晋灭亡列隋朝统一为止,中国历史上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有末,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皆建都于金陵。南朝:即吴、东晋、宋、齐、梁、陈。

"山围故国绕清江":群山环抱着旧时的都城,江水环绕,

# 清江:指长江及秦淮河。,故国:故都,指南京城。金陵城面临长江,四周群山环抱,故云“山围故国”。此二句与下”怒涛”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句子。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山围:指被群山环抱。

"髻鬟对起":两岸青山对峙,宛如美人发髻高高盘起。

# 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怒涛寂寞打孤城":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的城池,

# 孤城:指金陵。

"风樯遥度天际":远处的帆影随风驶向天际。

# 风樯:指代顺风扬帆的船只。樯,船上张帆用的桅杆。以上寄寓江山依旧而六朝繁华早已消歇的六朝兴亡之感。

"断崖树、":断崖边的老树、

# 断崖:临江陡峭的崖壁。

"犹倒倚":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

"莫愁艇子曾系":莫愁女的小舟曾在此系泊。

# 系:拴缚。,莫愁:南朝时的民间女子。乐府《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空余旧迹郁苍苍":如今只剩苍苔覆盖的遗迹,

# 郁苍苍:指树木茂盛。,旧迹:包括曾为莫愁系舟之处在内的一切古迹。

"雾沉半垒":雾气笼罩着半座荒废的营垒。

# 垒:堡垒,军事防御性建筑。

"夜深月过女墙来":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

#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伤心东望淮水":我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 淮水:指秦淮河。它横贯南京城中,为南朝时都人士女游宴之所。,伤心:伤心:一作“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亭为北宋丁谓建。

"酒旗戏鼓甚处市":​昔日的酒楼戏馆今在哪里?

# 甚处:何处。,戏鼓:演戏的场所。,酒旗:挂在酒店的酒招。

"想依稀、":想来只剩模糊的痕迹、

"王谢邻里":在王谢家族的旧居里。

# 邻里:宅第相连,比邻而居,故称。,王谢:东晋时,金陵乌衣巷一带(今南京市东南)住有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燕子不知何世":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

# 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入寻常、":依旧飞入寻常的、

"巷陌人家":百姓人家,

# 巷陌:街道的通称。

"相对如说兴亡":相对着低语,仿佛诉说着兴亡的故事,

"斜阳里":在这夕阳的余晖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河·金陵怀古》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是借金陵故地遗存抒怀的古迹咏史之作。该词上片“江南第一名都”为时空坐标,将自然永恒与人事沧桑形成对比;中片以古迹寻踪展开时空折叠,在“雾沉半垒”的朦胧中实现虚实转场;下片突破景物描摹,将王朝兴替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哲学叩问。全词通过地理形胜与历史记忆的互文,完成从空间叙事到时间哲思的升华,在山水永恒与人事代谢的辩证中,揭示繁华表象下的历史虚妄本质。该词语言苍劲,词境既苍茫悲慨又雄浑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首周邦彦著名的怀古词,约在宋哲宗元佑八年至绍圣三年(1093-1096)期间问世。此时正值北宋末年,当时政局动荡、国势衰微。词人因官职调任,仓促辗转杭州、扬州、天长等地,最终赴任江宁溧水县令。在金陵故地的宦游途中,面对历史遗迹与苍茫景致,作者观景生情,写下了这篇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三叠慢词,也是一首怀古词。此词描绘了金陵故都的山川形胜与历史遗迹,将南朝盛衰与北宋现实相对照,抒发了对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莫愁艇子曾系”句,暗引南朝乐府《莫愁乐》中“催送莫愁来”的典故。原诗写莫愁女泛舟石城的欢愉,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借“断崖树犹倒倚”的荒芜景象,暗示昔日繁华消散,徒留历史遗痕。化用:“想依稀、王谢邻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以燕子穿越时空的视角,将六朝望族与市井百姓的变迁浓缩于“斜阳里”的对话中,既点破兴亡本质,又赋予沧桑感以灵动的生命温度。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金陵地理格局,开篇即以“佳丽地”三字精准定位,将金陵“江南第一名都”的美誉呼之欲出。这一称谓,不仅彰显其作为六朝古都的辉煌历史地位,更暗含着词人对当下现实的深切观照。金陵曾是南朝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承载着无数繁华盛事,然而,词人却以“南朝盛事谁记”的诘问破题,这一充满沧桑感的疑问,瞬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划开一道鸿沟。昔年南朝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早已如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金陵的山水依旧永恒地伫立着。“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词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金陵独特的地理风貌。他将环绕金陵的层峦叠嶂比作美人的发髻,形象地展现出群山的秀丽与柔美;一个“清”字,生动地描绘出江水的澄澈明净,二者相互映衬,勾勒出虎踞龙盘的地势特征。而“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则运用视听通感的手法,将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沧桑进行强烈对比。惊涛骇浪无情地拍打着这座孤寂的城池,那寂寞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天际处,一叶孤帆缓缓驶过,苍茫的意象更增添了几分寂寥。在这空旷寂寥的氛围中,历史遗存的孤寂感愈发凸显,让人不禁为时光的流逝而感叹。中片转入古迹寻踪,巧妙地构建起时空叠印的叙事结构。“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词人将“断崖树”与“莫愁艇”这两个意象巧妙组合,把自然景观与人文记忆紧密交织在一起。一个“犹”字,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勾连起古今两个时空。那倒垂的古木,仿佛还在回忆着当年莫愁姑娘的小艇曾系于此的情景,在倒垂古木与沉沙折戟间,唤醒了《莫愁乐》的千年遗韵。当“雾沉半垒”的苍茫暮色缓缓笼罩旧时营垒,历史的迷雾与现实的迷离浑然难辨,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夜色中的赏心亭成为词人观照时空的绝佳视角。词人伫立高台,眼前是莫愁湖的潋滟波光,而思绪却早已飘向远方,遥想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在这里,词人运用由实入虚的笔法,巧妙地完成了历史场景的时空转场。这种笔法,既自然地收束了前文的景物描写,又为下阕的哲理思考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使整首词的结构更加严谨,层次更加分明。下片以市井繁华反观历史虚妄,充分展现出词人穿透时空的敏锐洞察力。“酒旗戏鼓甚处市”,眼前“酒旗戏鼓”的热闹场景,与往昔南朝的“豪华竞逐”形成鲜明的镜像对照。而“甚处市”的疑问,表面上是在询问如今的集市在何处,实则是对历史表象的深刻解构。当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寻常巷陌,词人赋予这些燕子历史见证者的特殊角色。在斜阳的余晖中,这些“不知何世”的生灵,仿佛成为了王朝兴替的说书人。词人运用以无知写有知的艺术手法,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叩问。燕语呢喃中的兴亡之叹,既是词人主体意识的生动投射,更是对永恒命题的哲学思考,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生的无限遐想与深沉思索。

4. 作品点评

全词突显景物刻画的清冷峻拔与悲怆苍茫之韵致,意境宏阔,意蕴深邃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此江山,还有王者气否?介甫《桂枝香》独步不得。“王谢”,金陵事。吴彦高:“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边”逊婉切。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紧括唐人诗句浑然天成。“山围故国绕清江”四句,形胜。“莫愁艇子曾系”三句,古迹。“酒旗戏鼓甚处市”至末,目前景物。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此词以山围故国、朱雀桥边二诗作蓝本,融化入律,气韵沈雄,音节悲壮。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

# 此词纯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气韵沉雄,苍凉悲壮,直是压遍古今。金陵怀古词古今不可胜数,要当以美成此词为绝唱。

清陈廷焯《联云韶集》

# 张玉田谓:“清真最长处在善融化古人诗句,如自己出。”读此词可见此中三昧。

清梁启超《艺蘅馆词选》

# 四声之作。别刻《片玉》又有此调,题是“长安”,可参看之。此调必须记诵。“丽”、“事”、“髻”、“子”、“戏”、“子”,皆绲大韵。

现代乔大壮《乔大壮手批周邦彦片玉集》

# 闰庵评此词前二段云:“佳处在境界之高。若仅以点化唐人诗意论之,尚浅。”余谓第三段“燕子”、“斜阳”数语,在神韵之远,若仅以点化“王谢堂前”诗意论之,尚浅。

不详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金陵怀古,紧括刘禹锡诗意,但从景上虚说,不似王半山之“门外楼头”、陈西麓之“后庭玉树”搬弄六朝史实也。起言“南朝盛事谁记”,即撇去史实不说。“山围”四句,写山川形胜,气象巍峨。第二片,仍写莫愁与淮水之景象,一片空旷,令人生哀。第三片,藉斜阳、燕子,写出古今兴亡之感。全篇疏荡而悲壮,足以方驾东坡。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公溯《清秋》

下一篇:宋·苏辙《幽兰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