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丽地":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
# 佳丽地:金陵古都是江南最好的地方。暗谓此地曾为封建帝王定都之所在。语出南朝齐谢眺《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盛事谁记":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
# 南朝盛事:自东晋灭亡列隋朝统一为止,中国历史上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有末,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皆建都于金陵。南朝:即吴、东晋、宋、齐、梁、陈。
"山围故国绕清江":群山环抱着旧时的都城,江水环绕,
# 清江:指长江及秦淮河。,故国:故都,指南京城。金陵城面临长江,四周群山环抱,故云“山围故国”。此二句与下”怒涛”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句子。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山围:指被群山环抱。
"髻鬟对起":两岸青山对峙,宛如美人发髻高高盘起。
# 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怒涛寂寞打孤城":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的城池,
# 孤城:指金陵。
"风樯遥度天际":远处的帆影随风驶向天际。
# 风樯:指代顺风扬帆的船只。樯,船上张帆用的桅杆。以上寄寓江山依旧而六朝繁华早已消歇的六朝兴亡之感。
"断崖树、":断崖边的老树、
# 断崖:临江陡峭的崖壁。
"犹倒倚":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
"莫愁艇子曾系":莫愁女的小舟曾在此系泊。
# 系:拴缚。,莫愁:南朝时的民间女子。乐府《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空余旧迹郁苍苍":如今只剩苍苔覆盖的遗迹,
# 郁苍苍:指树木茂盛。,旧迹:包括曾为莫愁系舟之处在内的一切古迹。
"雾沉半垒":雾气笼罩着半座荒废的营垒。
# 垒:堡垒,军事防御性建筑。
"夜深月过女墙来":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
#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伤心东望淮水":我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 淮水:指秦淮河。它横贯南京城中,为南朝时都人士女游宴之所。,伤心:伤心:一作“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亭为北宋丁谓建。
"酒旗戏鼓甚处市":昔日的酒楼戏馆今在哪里?
# 甚处:何处。,戏鼓:演戏的场所。,酒旗:挂在酒店的酒招。
"想依稀、":想来只剩模糊的痕迹、
"王谢邻里":在王谢家族的旧居里。
# 邻里:宅第相连,比邻而居,故称。,王谢:东晋时,金陵乌衣巷一带(今南京市东南)住有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燕子不知何世":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
# 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入寻常、":依旧飞入寻常的、
"巷陌人家":百姓人家,
# 巷陌:街道的通称。
"相对如说兴亡":相对着低语,仿佛诉说着兴亡的故事,
"斜阳里":在这夕阳的余晖里。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三叠慢词,也是一首怀古词。此词描绘了金陵故都的山川形胜与历史遗迹,将南朝盛衰与北宋现实相对照,抒发了对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莫愁艇子曾系”句,暗引南朝乐府《莫愁乐》中“催送莫愁来”的典故。原诗写莫愁女泛舟石城的欢愉,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借“断崖树犹倒倚”的荒芜景象,暗示昔日繁华消散,徒留历史遗痕。化用:“想依稀、王谢邻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以燕子穿越时空的视角,将六朝望族与市井百姓的变迁浓缩于“斜阳里”的对话中,既点破兴亡本质,又赋予沧桑感以灵动的生命温度。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金陵地理格局,开篇即以“佳丽地”三字精准定位,将金陵“江南第一名都”的美誉呼之欲出。这一称谓,不仅彰显其作为六朝古都的辉煌历史地位,更暗含着词人对当下现实的深切观照。金陵曾是南朝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承载着无数繁华盛事,然而,词人却以“南朝盛事谁记”的诘问破题,这一充满沧桑感的疑问,瞬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划开一道鸿沟。昔年南朝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早已如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金陵的山水依旧永恒地伫立着。“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词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金陵独特的地理风貌。他将环绕金陵的层峦叠嶂比作美人的发髻,形象地展现出群山的秀丽与柔美;一个“清”字,生动地描绘出江水的澄澈明净,二者相互映衬,勾勒出虎踞龙盘的地势特征。而“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则运用视听通感的手法,将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沧桑进行强烈对比。惊涛骇浪无情地拍打着这座孤寂的城池,那寂寞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天际处,一叶孤帆缓缓驶过,苍茫的意象更增添了几分寂寥。在这空旷寂寥的氛围中,历史遗存的孤寂感愈发凸显,让人不禁为时光的流逝而感叹。中片转入古迹寻踪,巧妙地构建起时空叠印的叙事结构。“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词人将“断崖树”与“莫愁艇”这两个意象巧妙组合,把自然景观与人文记忆紧密交织在一起。一个“犹”字,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勾连起古今两个时空。那倒垂的古木,仿佛还在回忆着当年莫愁姑娘的小艇曾系于此的情景,在倒垂古木与沉沙折戟间,唤醒了《莫愁乐》的千年遗韵。当“雾沉半垒”的苍茫暮色缓缓笼罩旧时营垒,历史的迷雾与现实的迷离浑然难辨,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夜色中的赏心亭成为词人观照时空的绝佳视角。词人伫立高台,眼前是莫愁湖的潋滟波光,而思绪却早已飘向远方,遥想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在这里,词人运用由实入虚的笔法,巧妙地完成了历史场景的时空转场。这种笔法,既自然地收束了前文的景物描写,又为下阕的哲理思考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使整首词的结构更加严谨,层次更加分明。下片以市井繁华反观历史虚妄,充分展现出词人穿透时空的敏锐洞察力。“酒旗戏鼓甚处市”,眼前“酒旗戏鼓”的热闹场景,与往昔南朝的“豪华竞逐”形成鲜明的镜像对照。而“甚处市”的疑问,表面上是在询问如今的集市在何处,实则是对历史表象的深刻解构。当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寻常巷陌,词人赋予这些燕子历史见证者的特殊角色。在斜阳的余晖中,这些“不知何世”的生灵,仿佛成为了王朝兴替的说书人。词人运用以无知写有知的艺术手法,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叩问。燕语呢喃中的兴亡之叹,既是词人主体意识的生动投射,更是对永恒命题的哲学思考,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生的无限遐想与深沉思索。
4. 作品点评
全词突显景物刻画的清冷峻拔与悲怆苍茫之韵致,意境宏阔,意蕴深邃悠远。
# 如此江山,还有王者气否?介甫《桂枝香》独步不得。“王谢”,金陵事。吴彦高:“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边”逊婉切。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紧括唐人诗句浑然天成。“山围故国绕清江”四句,形胜。“莫愁艇子曾系”三句,古迹。“酒旗戏鼓甚处市”至末,目前景物。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此词以山围故国、朱雀桥边二诗作蓝本,融化入律,气韵沈雄,音节悲壮。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
# 此词纯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气韵沉雄,苍凉悲壮,直是压遍古今。金陵怀古词古今不可胜数,要当以美成此词为绝唱。
清陈廷焯《联云韶集》
# 张玉田谓:“清真最长处在善融化古人诗句,如自己出。”读此词可见此中三昧。
清梁启超《艺蘅馆词选》
# 四声之作。别刻《片玉》又有此调,题是“长安”,可参看之。此调必须记诵。“丽”、“事”、“髻”、“子”、“戏”、“子”,皆绲大韵。
现代乔大壮《乔大壮手批周邦彦片玉集》
# 闰庵评此词前二段云:“佳处在境界之高。若仅以点化唐人诗意论之,尚浅。”余谓第三段“燕子”、“斜阳”数语,在神韵之远,若仅以点化“王谢堂前”诗意论之,尚浅。
不详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金陵怀古,紧括刘禹锡诗意,但从景上虚说,不似王半山之“门外楼头”、陈西麓之“后庭玉树”搬弄六朝史实也。起言“南朝盛事谁记”,即撇去史实不说。“山围”四句,写山川形胜,气象巍峨。第二片,仍写莫愁与淮水之景象,一片空旷,令人生哀。第三片,藉斜阳、燕子,写出古今兴亡之感。全篇疏荡而悲壮,足以方驾东坡。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