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乱山横":回头看横亘的远山。
"不见居人只见城":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谁似临平山上塔":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
#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亭亭伫立。
# 亭亭:直立的样子。
"迎客西来送客行":迎送往来的客人。
"临路晚风清":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
# 临路:一作“归路”。回家的路上。
"一枕初寒梦不成":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今夜残灯斜照处":今夜残灯斜照,
"荧荧":微光闪烁。
#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秋雨晴时泪不晴":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 泪不晴:将泪比为雨,故曰“泪不晴”。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词牌为《南乡子》,题材是送别。上片写分手后回望临平镇与临平山,表达不能久送友人的遗憾及哀伤;下片写归途清冷、归后独对残灯,营造孤寂氛围,烘托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全词情真意切,摆脱送别词柔媚哀怨之态,以大气风格展现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也体现其高超文字功底。
2. 写作手法
拟人:“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把临平山上的塔当作人来写,说它迎接客人到来,又送别客人离去。生动地以塔的长久伫立迎送,反衬出词人无法长久送别友人的遗憾,强化不舍之情。叠字:“亭亭”描绘塔高耸挺立的模样,“荧荧”形容残灯闪烁微弱之光。亭亭”使塔的形象更鲜明,“荧荧”烘托出夜晚的孤寂氛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直接抒情:全词围绕送别友人陈襄展开,虽无专门直抒胸臆之句,但从对送别前后的种种叙述与描写中,能深切感受到词人的不舍之情。让读者直接体会到词人真挚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借景抒情:“临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写词人在归途中感受着清冷的晚风,回到家中,枕上生寒难以入眠。借晚风、初寒之景,委婉地抒发了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感,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3. 分段赏析
《南乡子·送述古》中,上片描绘了词人在与友人陈襄分手后,回望临平镇与临平山的场景。起笔“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寥寥数语,便将词人对陈襄离去时的恋恋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一路相送,直至友人身影消失在城中,仍久久不愿离去。随后,笔锋转向临平山上的高塔,“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词人以塔为参照,用塔的岿然不动、长久迎送,反衬出自己无法长时目送友人的遗憾,以及对友人离去的深切哀伤,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曾迎友人来杭,如今又送友人离去的全过程,这种由景入情的写法,自然流畅且意味深长。下片着重刻画词人在归途中以及归家后的思念之情。“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词人巧妙地借助归途中的凄清晚风,以及夜晚枕上的丝丝寒意,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自己内心的悲凉。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一句,更是堪称绝妙。残灯斜照,微光荧荧,秋雨虽停,泪水却止不住流淌,词人巧用两个“晴”字,将秋雨与泪水紧密相连,新颖而贴切的比喻,将其对友人的思念之苦展现得入木三分。
4. 作品点评
《南乡子·送述古》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词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塔、秋雨自身的情感与思绪,使原本无生命的景物鲜活起来,尽显其不凡的文字功力。衬托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精妙,上片以临平山上塔的“无情”迎送,衬托出词人对友人离去的“有情”不舍;下片用秋雨的停歇对比泪水的不止,强化了思念之深。同时,全词情景交融,将内心的不舍、思念等情感巧妙融入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极具感染力。
# 鲁直记江亭鬼所题词,有“泪眼不曾晴”之句。余以此鬼剽东坡乐章“秋雨晴时泪不晴”之语。
宋南宋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引《复斋漫录》
# 此首,上片,送述古途中之景;下片,述归来怀念之情。文笔飘洒,情意真挚。“回首”两句,记送行之远。“谁似”三句,记山塔也知送行,极有情味。“归路”两句,记归路风清及归来之无寐。“今夜”三句,记人夜之悲哀,雨晴泪不晴,语意甚新。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张耒《和端午》
下一篇:宋·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