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雁无心":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
#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燕,北地也。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太湖西畔随云去":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翻飞。
# 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数峰清苦":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
"商略黄昏雨":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 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第四桥边":我真想在第四桥边,
# 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拟共天随住":跟天随子一起隐居。
# 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今何许":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
"凭阑怀古":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
"残柳参差舞":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
# 参差:不齐貌。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词。全词通过描绘“燕雁无心”“数峰清苦”等吴松冬景,追慕隐士陆龟蒙的遗风,抒发了词人漂泊江湖的孤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今何许?凭阑怀古”中交织的沧桑怅惘与历史空茫之感。
2.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北雁南飞”的自然景象起兴。冬日时节,北方大雁随云掠过太湖西畔,看似自由无羁。此处“无心”二字暗含双关:既写候鸟迁徙顺应天时,又隐喻词人漂泊半生却保持率真本性。雁群渐远的身影,恰似姜夔浪迹江湖的缩影,而“太湖西畔”的壮阔水天,更烘托出天地苍茫、人生如寄的孤寂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神来之笔。暮色中的山峦显得冷峻萧索,仿佛低声商议着即将落下的冷雨。此处以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以愁绪,实则映射词人内心对南宋衰微时局的忧思。山峰的“清苦”与黄昏的阴郁交织,形成压抑的画面,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际遇的双重困境。下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化用晚唐隐士陆龟蒙的典故。第四桥(今苏州甘泉桥)是陆龟蒙隐居之地,姜夔借此表达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一个“拟”字打破时空界限,将历史隐士与当下自我并置,既显追慕之情,又暗含对现实的不满——时局动荡,唯有寄情古人方能暂得慰藉。“今何许”三字如雷霆骤响,将思绪拉回现实。此问涵盖时空之变(今昔对比)、家国之痛(南宋偏安)、人生之惑(归宿何在),堪称全词情感的高潮。而“残柳参差舞”的结尾更耐人寻味:衰柳在寒风中零乱摇曳,既象征南宋山河破碎的惨淡现实,又以“舞”字暗藏不屈之志——虽残破仍挣扎,虽萧瑟犹存生机。
3. 作品点评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将作者个人漂泊的辛酸与故国沦亡的悲愤交织共鸣,堪称南宋爱国词坛的璀璨明珠。全篇以山水风物承载深沉情感——寒雁、孤峰、残柳等意象,既是眼前实景,更是家国命运的隐喻。词人巧妙将自然风物、身世浮沉、历史追思(如对陆龟蒙的倾慕)与时代动荡熔铸为一,构建出天地同悲的浑融境界。
# “商略”二字,诞妙。
明卓人月《词统》卷三
# “数峰清苦”二句,遒紧。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 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白石泛舟吴江,见太湖西畔诸峰,阴沉欲雨,以此二句状之。“凭阑”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余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杨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案此阕为诚斋以诗送谒石湖,归途所作。
近代陈思《白石道人年谱》
# 白石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清戈载《七家词选》
#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宋·俞处俊《百字令·残蝉断雁》
下一篇:宋·张先《青门引·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