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fēng
·
·
hóng
mé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hǎo
shuì
yōng
kāi
yàn
chí
lián
bīng
liǎn
shí
ǒu
zuò
xiǎo
hóng
táo
xìng
xián
shàng
shòu
xuě
shuāng
姿
xiū
xián
xīn
suí
tài
shì
jiǔ
shēng
wēi
yùn
qìn
yáo
shī
lǎo
zhī
méi
zài
yín
yǒng
gèng
kàn
绿
qīng
zhī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逐句剖析

"好睡慵开莫厌迟":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

# 慵开:迟开。慵(yōng):懒。,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自怜冰脸不时宜":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

#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怜:爱惜。

"偶作小红桃杏色":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

# 小红:淡红。

"闲雅":文静大方,

#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馀孤瘦雪霜姿":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孤瘦:疏条瘦枝。,尚馀:剩下。馀:一作“余”。

"休把闲心随物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

# 随:听任,顺从。

"何事":不随俗作态媚人,

"酒生微晕沁瑶肌":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

# 瑶肌:(yáo jī)犹玉肌,玉容。,沁:(qìn)渗入。

"诗老不知梅格在":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

# 梅格:红梅的品格。,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更看绿叶与青枝":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更:岂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定风波・红梅》是北宋词人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的一首咏物词。词中,苏轼借红梅自喻,巧妙地映射出自己被贬后的艰难境遇与复杂心境,抒发了达观超脱的广阔襟怀,以及绝不随波逐流的铮铮傲骨。全词托物言志,物我浑然一体,不着痕迹,生动展现了词人即便身处困境,仍坚守自我、不苟于世的高洁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定风波・红梅》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时所作。在偶然间阅读石延年所作的《红梅》诗后,他内心触动颇深,于是挥笔写下了三首《红梅》诗。过了不久,苏轼对其中一首诗作进行了精心改制,将其转化为词,并特意选取了《定风波》这一词牌名,最终诞生了《定风波・红梅》这一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定风波·红梅》是一首咏物词,词人借红梅抒发了达观超脱的广阔襟怀,以及绝不随波逐流的铮铮傲骨。全词托物言志,物我浑然一体,不着痕迹,生动展现了词人即便身处困境,仍坚守自我、不苟于世的高洁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拟人:词的开篇“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将红梅拟人化,把红梅比作一个贪睡、慵懒的美人,说它因为贪睡而迟迟开放,还怜惜自己冰冷的面容不合时宜。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红梅人的情感和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梅的独特个性。托物言志:全词表面上是在写红梅,实际上是借红梅来喻指自己。词人通过描写红梅“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既写出了红梅偶尔呈现出如桃杏般的浅红之色,却又不失闲雅,还保留着在雪霜中孤高瘦劲的姿态,象征着自己虽然身处困境,偶尔也会有随俗的表现,但内心依然坚守着高尚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实现了花格与人格的统一。对比:“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几句中,将红梅偶尔呈现出的桃杏般的颜色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孤瘦雪霜姿”进行对比。桃杏的艳丽与红梅在雪霜中孤高瘦劲的姿态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红梅既有着与世俗相似的一面,又有着与众不同、坚守自我的特质,进一步深化了词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苏轼的《定风波・红梅》是一首咏物词,词人借红梅傲雪挺立、不与百花争艳的独特品性,巧妙映射出自己被贬谪后的坎坷境遇与五味杂陈的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坚守本心、绝不向世俗低头的坚定态度,以及乐观豁达、洒脱不羁的人格魅力。这首词的绝妙之处在于,将对红梅的细致描摹、内心的深沉感慨与独到的见解议论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读者能深切体悟到词人的情感与思想。开篇以“好睡”形象地描绘红梅,因其苞芽期漫长,仿佛贪恋梦乡;紧接着用“自怜”进一步阐述,塑造出红梅清冷高洁、自爱自重的形象。虽说红梅看似“好睡”,实则在默默积蓄力量,暗自散发着幽幽暗香,满怀期待,所以说“莫厌迟”。一个“慵”字,宛如神来之笔,含蓄地透露出红梅的孤独寂寥与艰难处境。红梅也深知,在这冰天雪地、百花凋零的时节独自含苞,难免会显得格格不入。其苞蕾上那细密洁白的茸毛,恰似玉兔身上的霜花,纯洁可爱,却只能孤芳自赏,就像苏轼在别处所写“名花苦幽独”,满是无奈与落寞。“冰脸”一词,精准地刻画出红梅的冰清玉洁,不仅生动展现了它的外在形态,更凸显出红梅不随波逐流、超凡脱俗的气质,赋予红梅鲜活的生命力与丰富的情感,引人深思。“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堪称全词的灵魂所在。“小红桃杏色”描绘出红梅如桃杏般娇艳的色泽,紧扣“红”字;“孤瘦雪霜姿”则着重突出红梅在霜雪中傲然挺立、孤傲瘦劲的本质特征。“偶作”一词用得极为巧妙,承上启下。词人别出心裁,不说红梅天生红色,而是设想它因为觉得自己“冰脸”不合时宜,才偶尔化作桃杏之色顺应潮流。然而,话锋陡然一转,即便红梅偶尔展现出娇艳的红妆,光彩夺目,却依然坚守着雪霜般的本质,保持着“冰脸”的本色。这种对红梅形神兼具的刻画,更注重神韵的传达,才真正展现出红梅独一无二的品格。下片三句继续围绕红梅展开渲染,行文思路虽有转折,但情感脉络依旧连贯。“休把闲心随物态”承接上片红梅“尚余孤瘦雪霜姿”的品质,“酒生微晕沁瑶肌”则与“偶作小红桃杏色”相呼应。“闲心”“瑶肌”,词人继续以美人比喻红梅,表明红梅的心性本就闲适高雅,不应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红梅的本质如同美玉般洁白无瑕,为何会出现如酒后红晕般的色泽呢?“休把”二字有责备之意,“何事”二字似在诘问,表面上看像是有所不满,实则是在为红梅辩护。这里的“物态”,指的是桃杏在春日里那种娇柔妩媚的姿态。石延年在《红梅》诗中写道“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与苏轼此词表意相近。不过,由于词的体裁特点,苏轼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最后“诗老不知梅格在”一句,补充点明主旨,先放开一笔,再收回来,回归到对红梅品格的赞美。红梅与桃杏的根本区别,哪里在于是否有青枝绿叶呢?这正是苏轼咏红梅的高明之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关键所在,充分展现出苏轼独特的审美眼光与卓越的文学创造力。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中,苏轼精心雕琢的红梅形象,与他所作的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里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缥缈的孤鸿别无二致,皆为苏轼即便深陷困境,也绝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的生动映射。红梅的品格与人的品格相互交融、高度契合,正是这种完美的契合,成就了这篇词作超凡脱俗、纯净高洁的独特词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轼原是个自视甚高,奋厉有当世志”的人,乌台诗案的劫难,使他意识到“平生文字为吾累”的现实,从而采用随遇而安的态度,绵里藏针的方法。此词用以与现实周旋,抒发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怀。”

现代上海现代著名作家刘伯阜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先《青门引·春思》

下一篇: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