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对中秋丹桂丛":回忆昔日中秋,
# 忆:回忆。
"花在杯中":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
#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花和月倒映在酒杯中。此言饮桂花酒赏月。杯:酒杯。
"月在杯中":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
# 尊:同“樽”,酒杯。
"云湿纱窗":窗前又是云,
"雨湿纱窗":又是雨。
"浑欲乘风问化工":我简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
# 化工:自然的创造力。亦指自然之造物主。汉贾谊《鵩鸟赋》:“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此暗指南宋皇帝。,浑欲:简直想。
"路也难通":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
"信也难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画堂里没有月亮,
"杯且从容":只有红烛高照,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
# 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歌且从容":从容地欣赏歌舞。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词。作品通过对比昔年中秋花月交辉的欢宴场景与今宵阴雨无月的孤寂场景,借助“丹桂杯影”与“云湿纱窗”的意象转换,抒发了词人欲问天宫却路阻难通的愤懑,最终在“烛花红”的微光中以“杯且从容”的自我宽慰,表达了壮志难酬、仕途困顿的深沉悲慨。全词以中秋无月为契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和顶真修辞,在时空交错中构建出苍凉沉郁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虚写回忆中的月华丹桂,下片实写无月雨夜的烛影独酌,虚实交织间拓深时空维度,暗喻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对比:上片“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的往昔月华满盈,与“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的今宵晦暗无光形成今昔对比,凸显中秋无月的遗憾与心境落差。白描:“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以简笔勾画独饮慢歌之态,不加雕饰而孤苦之状毕现,体现辛词“肝肠似火”外的冷峻笔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忆对中秋丹桂丛”以“逆入”笔法切入,借“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的叠句与工笔意象,再现往昔中秋月华浸染丹桂、杯影交辉的沉醉之乐,其“杯中”双关既显月色的清灵流转,亦暗喻词人昔年壮志如月的饱满激越;“今宵楼上一尊同”陡转笔锋,“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以曲笔勾画雨夜阴晦,不直言无月而憾恨自现,今昔对比间将政治失意的“无月”隐喻推向高潮。下片“浑欲乘风问化工”以天宫喻朝廷,奇崛想象中迸发“路信难通”的愤懑,两叠“难通”如金石铿鸣,直刺南宋主和派对志士的封堵;末句“满堂唯有烛花红”以烛影寥落反衬月华缺席,将“杯且从容”的强自宽慰与“歌且从容”的悲凉自遣并置,于“慢饮独歌”的孤寂画面中凝缩英雄末路的苍凉。全词以“月”之有无贯穿,上片婉曲写景下片激切抒情,婉约其表而沉郁其里,“化工”之问如剑气藏匣,在“无月”的压抑中迸发辛词独有的“裂帛之声”。
4. 作品点评
《一剪梅·中秋无月》是辛弃疾中秋词中“以婉寓豪”的典范之作,其艺术价值在于将个人失意与家国忧思熔铸于节令抒怀中,于婉约词风下暗涌沉郁悲慨。全词以“无月”为眼,上片“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以空灵笔法写往昔月华之盛,叠句如珠玉相击,既显词人工巧,又为下片“云雨湿窗”的晦暗蓄势;下片“浑欲乘风问化工”以奇崛想象直叩天宫,将“路信难通”的愤懑升华为对南宋朝廷的犀利质问,堪称辛词“肝肠似火”精神的缩影。此词语言看似平易,却以曲笔藏锋,如“烛花红”的孤影与“杯从容”的自遣,于无声处痛陈英雄末路之悲,既承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又开南宋咏怀词“比兴深婉”之先河。清代词评家陈廷焯赞其“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近代更被视为辛词“豪放与婉约交融”的绝佳例证,其“化工”之问与“杯中”之喻,亦成后世解读南宋士人精神困境的经典意象。
# 盼望生活中的好光景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通过这首小词都活现在纸上了。
现代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
上一篇:宋·苏轼《定风波·红梅》
下一篇:宋·苏轼《醉翁操·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