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ù
chǒu
·
·
huā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zhèng
dān
shì
jiǔ
hèn
guāng
yīn
zhì
yuàn
chūn
zàn
liú
chūn
guī
guò
wéi
wèn
huā
zài
lái
fēng
zàng
chǔ
gōng
qīng
guó
chāi
diàn
duò
chù
xiāng
luàn
diǎn
táo
qīng
fān
liǔ
duō
qíng
wèi
shuí
zhuī
dàn
fēng
méi
dié
shǐ
使
shí
kòu
chuāng
dōng
yuán
cén
jiàn
méng
lǒng
àn
jìng
rào
zhēn
cóng
chéng
tàn
cháng
tiáo
xíng
qiān
dài
huà
bié
qíng
cán
yīng
xiǎo
qiáng
zān
jīn
zhōng
duǒ
chāi
tóu
chàn
niǎo
xiàng
rén
piāo
liú
chù
chèn
cháo
kǒng
duàn
hóng
shàng
yǒu
xiāng
yóu
jiàn

译文

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流逝。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夜里一场急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多情人有谁来替落花惋惜。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着窗槅来传递情意。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诉话语,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俏媚地斜倚。在落花漂流的地方、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惟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逐句剖析

"正单衣试酒":正是换单衣的时节,

# 试酒:宋代风俗,农历三月末或四月初偿新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这里用以指时令。

"恨客里、":只恨客居异地、

# 恨客里:一作“怅客里”。

"光阴虚掷":光阴白白地流逝。

"愿春暂留":祈求春天暂留片刻,

"春归如过翼":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

# 过翼:飞过的鸟。

"一去无迹":一去无痕迹。

"为问花何在":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

"夜来风雨":夜里一场急风骤雨,

"葬楚宫倾国":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

# 楚宫倾国:楚王宫里的美女,喻蔷薇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

"钗钿堕处遗香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

# 钗钿堕处:花落处。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乱点桃蹊":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

# 桃蹊:桃树下的路。,乱点:落花飞散貌。

"轻翻柳陌":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

# 柳陌:绿柳成荫的路。

"多情为谁追惜":多情人有谁来替落花惋惜。

# 多情为谁追惜:即“为谁多情追惜”,意即还有谁多情(似我)地痛惜花残春逝呢?

"但蜂媒蝶使":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

"时叩窗隔":时时叩击着窗槅来传递情意。

# 窗隔:窗棂。

"东园岑寂":东园一片静寂,

# 岑寂:寂静。

"渐蒙笼暗碧":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

"静绕珍丛底":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

# 珍丛:指蔷薇花丛。珍,贵重。

"成叹息":不断地唉声叹气。

"长条故惹行客":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

# 惹:挑逗。

"似牵衣待话":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诉话语,

"别情无极":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

"残英小、":拾一朵小小的残花,

"强簪巾帻":在头巾上勉强簪起。

# 强簪巾帻:勉强插戴在头巾上。巾帻:头巾。

"终不似一朵":终究不像一朵鲜花,

"钗头颤袅":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

# 颤袅:摇曳。

"向人欹侧":向人俏媚地斜倚。

# 向人欹侧:向人表示依恋媚态。欹侧,偏向一旁。

"漂流处、":在落花漂流的地方、

"莫趁潮汐":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

"恐断红、":惟恐那破碎的花儿,

# 恐断红:恐断红、尚相思字:意指红花飘零时,对人间充满了依恋之情。用唐人卢渥和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的典故。见范摅《云溪友议》:唐卢渥到长安应试,拾得沟漂出的红叶,上有宫女题诗。后娶遣放宫女为妻,恰好是题诗者。

"尚有相思字":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

# 尚有:还写着寄托。

"何由见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六丑・落花》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词作,收录于《片玉集》。词中,周邦彦借美人比喻蔷薇花,用细腻笔触,既倾诉对佳人的思念,也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他巧妙地把花园的寂静无人,和自己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融为一体,在惋惜花朵凋零、感伤春天离去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做到了“惜花”与“惜人”的统一。全词上片主要描绘了春天远去、花朵凋谢的景象,下片则着重刻画了人对花的不舍,以及花儿仿佛也眷恋着人的动人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密在《浩然斋雅谈》中,记录了与周邦彦这首词相关的一段故事。北宋宣和年间,李师师凭借出色的歌舞才艺而闻名。当时,周邦彦还是太学生,常去李师师家做客。有一晚,宋徽宗突然驾临,周邦彦匆忙间躲了起来。后来,他为此写了一首小词,其中有“并刀如水、吴盐胜雪”这样的句子,就是记述当晚发生的事。 没过多久,李师师被宣召入宫表演,当着宋徽宗的面唱了这首词。宋徽宗问是谁写的,李师师如实说是周邦彦。于是,周邦彦得到了入仕机会,从此仕途顺遂。之后,朝廷举行赐酺活动,李师师又演唱了《大酺》《六丑》两首词。宋徽宗向教坊使袁绹询问词的作者,袁绹告知是刚任潞州知州的起居舍人周邦彦所作。宋徽宗又问《六丑》这个词牌名的含义,袁绹答不上来。宋徽宗急忙召来周邦彦询问,周邦彦解释说:“这首词融合了六种美妙的音调,但非常难唱。从前高阳氏有六个儿子,很有才华却容貌丑陋,所以用‘六丑’来作比。”宋徽宗听了很高兴,打算将他留在身边任职。当时朝廷祥瑞不断,宋徽宗想让周邦彦把这些祥瑞之事写成乐府,便让蔡京去暗中询问周邦彦的意向。周邦彦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后悔早年写词。 由于起居郎张果与周邦彦关系不好,他得知周邦彦曾在亲王宴席上,写小词赠给舞女,词中描写了舞女动人的神态和姿态。张果将此事告知蔡京,蔡京又上报给宋徽宗。宋徽宗知道后,周邦彦因此获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六丑・落花》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描绘暮春时节落花飘零之景,将落花比作美人,以枝条牵衣等拟人化描写,展现花与人的惜别情状。该词借落花,表达了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愁,更以落花自喻,抒发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的迟暮之叹,饱含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哀伤。

2. 写作手法

比喻:这首词善用比喻传递深挚情思。以“过翼”喻春归之速,如飞鸟掠过,极写春光消逝的急迫感;用“楚宫倾国”喻蔷薇,既赋花以美人姿态,又暗合漂泊者身世之叹;“钗钿”喻落花,化用诗句,既写残花遗香的凄美,又借美人首饰的精致强化凋零之痛;“蜂媒蝶使”以拟人化比喻,将昆虫比作传情使者,反衬人之孤独。结尾“断红”以红叶题诗典故喻落花,寄寓相思难寄的怅惘,多重比喻层层递进,使抽象情感具象可感,物我交融中见深情。设问:此词善用设问手法,层层递进地深化情感。上片“为问花何在”陡起一问,既呼应“春归”之叹,又以“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作答,将惜花与伤春融为一体,暗喻身世飘零之慨;继而“多情为谁追惜”再设疑问,以“蜂媒蝶使,时叩窗隔”的无知之态反衬无人怜惜的孤寂,强化词人内心的怅惘。下片结尾“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以问句收束,明知落花难驻却仍存幻想,既借红叶题诗典故寄托相思,又以诘问语气将惜花之情推向“求而不得”的悲戚顶点,使全词在疑问与慨叹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抒情脉络。衬托:词中多处使用衬托手法。上片以“蜂媒蝶使,时叩窗隔”的热闹反衬“多情为谁追惜”的孤独,蜂蝶无知而频叩窗牖,更显词人对落花无人怜惜的怅惘;下片“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以草木繁茂的静景,衬托词人绕丛叹息的动影,寂静园林愈见人物心境的寂寞。结尾“残英小、强簪巾帻”,以残花强簪的无奈,反衬记忆中“钗头颤袅”的娇艳,今昔对比中尽现时光流逝的苍凉,层层衬托使羁旅伤春之情层层递进。

3. 分段赏析

词作上片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起笔,“正”字锚定当下时序,“单衣试酒”勾勒出客居者的日常姿态,而“怅”点出光阴虚掷的愁绪。这一开篇看似平淡,却暗藏深意:试酒本是赏春乐事,客中试酒却成了年华虚度的注脚,平淡叙事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反差。“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三句陡转,以层层递进的笔法写尽惜春之切。“愿春暂留”是对美好事物的本能挽留,“春归如过翼”却以飞鸟掠过的迅疾,喻指春光流逝的不可逆转,“一去无迹”则将这种消逝推向终极——不仅速度惊人,更毫无踪迹可循,将惜春之情从不舍升华为无奈的绝望。“为问花何在?”的设问,将视角从春光转移到落花,成为上片的情感转折点。“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以风雨葬花的意象承接问句,化用韩偓“夜来风雨葬西施”诗意,以“楚宫倾国”代指蔷薇,既符合音律要求,又暗合“香草美人”的传统象征。这里的“葬”字极具张力:它既是对落花飘零的客观描述,又暗含人为摧残的悲剧意味,而“倾国”之花则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词人在此巧妙地将花与人的命运交织:落花的“无家”,恰似漂泊者的天涯孤旅;花容的凋零,亦如人生的盛衰无常。“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词人以工笔细描展开落花图景。“钗钿”源自“晚风飘处似遗钿”,将凋零的花瓣比作美人遗落的首饰,残香犹存却芳踪难觅,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描写,让凋零的凄美触手可及。“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则以动态画面打破静态的哀伤:落花在桃蹊柳陌间翻飞,看似杂乱无章,却因“桃蹊”“柳陌”的雅致背景,生出一种别样的情致。这种“惨景”与“情致”的矛盾统一,恰如词人内心的复杂况味——既为落花凋零而悲,又为其风韵犹存而叹。“多情为谁追惜?”的询问让人在春去花残的寂寥中寻找共鸣。当世人皆随春去,唯有“蜂媒蝶使,时叩窗隔”,无知的蜂蝶反而成为痴情的象征。它们的“时叩窗隔”,既是对花之残香的本能追逐,也暗含对词人“追惜”之情的无声呼应。这一抑一扬之间,词人以蜂蝶的“无情”反衬人类的“多情”,更以蜂蝶的“有情”暗示自己的孤独——毕竟,连无知的生灵都在提醒他珍惜,而他所珍惜的,却早已无人问津。上片以两个问语收束,“为问花何在”是对自然规律的无奈诘问,“多情为谁追惜”则是对世态炎凉的深沉慨叹,两问相叠,将惜花之情与身世之叹融为一体,为下片的人花对话埋下伏笔。下片以“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的冷寂场景切入,碧叶成荫的“岑寂”与上片的“花谢”形成鲜明对照,既是自然时序的必然结果,也是词人“光阴虚掷”的呈现。“静绕珍丛底,成叹息”,一个“绕”字写尽词人的不舍与执着,而“叹息”将上片压抑的情感倾泻而出。这叹息既是对落花的怜惜,也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人花互动。“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无情的蔷薇枝条以人的情感:它“故惹行客”,似在主动挽留;“牵衣待话”,又如恋人般难舍难分。这“故惹”二字,写尽花之“多情”,更道尽人之“痴绝”——唯有心怀深情者,才会在草木中感知到情感的回应。此处的“行客”与“长条”,既是两个独立的主体,又是同一灵魂的两面:行客的孤寂,在长条的“牵衣”中得到慰藉;长条的“别情”,实则是行客内心的投射。“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将痴态推向第二层。词人见枝头残英,竟不顾其“小”且“残”,强行将其簪在头巾之上。“强”字中既有对残英的怜惜,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执念——明知残英不及盛花之美,却仍要将其留在身边,实则是诗人试图对抗岁月的流逝。“钗头颤袅”的回忆与“巾帻强簪”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前者是青春盛景的鲜活记忆,后者是年华不再的悲凉现实,两相对照,让人不禁为词人的“固执”心酸。结尾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以近乎哀求的语气,将惜花之情升华为对永恒的追寻。词人担心落花随潮汐远去,更担心“断红”上的“相思字”永无得见之日。此处化用红叶题诗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传统红叶题诗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词人却担心这份“相思”会随流水消逝,字里行间浸透了对“永诀”的恐惧。“何由见得”的反问既是对落花命运的终极叩问,也是对人生缺憾的质疑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表面写“惜花”,实则蕴含“惜人”深意。词人巧妙运用慢词铺叙延展的特性,笔触在花与人之间自如转换:时而聚焦落花凋零之态,时而刻画客子怅惘之容,时而将花与人的命运交织共写。既摹写人与花同遭风雨、身世飘零的共性,又以花残犹得蜂蝶眷顾,暗衬人在客中无人追惜的孤寂。全词在回环往复的叙事中,层层递进地抒发惜花之情,同时将自身漂泊宦海、光阴虚掷的慨叹融入其中,花与人相互映照,情与景交织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

清黄苏《蓼园词选》

# 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愿春”三句)逆入平出,亦平人逆出。(“为问”三句)搏兔用全力。(“静绕”三句)处处断,处处连。(“残英”二句)“愿春暂留”。(“飘流”数句)“春归如过翼”。仍用逆挽,此片玉之所独。

近代谭献《词辨》卷一

# 此处(指“为问”三句)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五月五日》

下一篇:宋·陆游《南乡子·早岁入皇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