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ān
shí
zài
dōng
hǎ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uì
zài
dōng
zuò
shuǐ
diào
tóu
yóu
jīn
nián
yóu
xiāng
cóng
péng
mén
bǎi
guò
zhōng
qiū
ér
zuò
bié
guò
bēi
nǎi
wèi
zhī
zǎo
tuì
退
wéi
jiè
tuì
退
ér
xiāng
cóng
zhī
wéi
wèi
yún
ěr
ān
shí
zài
dōng
hǎi
cóng
shì
bìn
jīng
qiū
zhōng
nián
qīn
yǒu
nán
bié
zhú
huǎn
chóu
dàn
gōng
chéng
míng
suì
zhǔn
dōng
huán
hǎi
dào
bìng
西
zhōu
zhì
kùn
xuān
miǎn
hèn
cāng
zhōu
suì
yún
zǎo
yào
qiú
xiāng
guī
qiān
jiā
chù
zhé
chí
liú
zuì
shí
jūn
zuì
dào
jūn
wéi
jiǔ
wàng
yōu
rèn
liú
xuán
xiāng
duì
gāo
lóu

译文

我去年住在东武,写了《水调歌头》这首词寄给子由。今年子由在彭门陪伴我住了百余日,过了中秋后才离开,作此曲以别。我认为他的话过于悲伤,于是写了这首词来回应他,其原意是要他以不早退为戒,把退后在一起相聚的快乐作为安慰。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一旦功成名就,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山,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逐句剖析

"余去岁在东武":我去年住在东武,

# 东武:指密州。

"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写了《水调歌头》这首词寄给子由。

# 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今年子由在彭门陪伴我住了百余日,

# 彭门:指徐州。

"过中秋而去":过了中秋后才离开,

"作此曲以别":作此曲以别。

# 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余以其语过悲":我认为他的话过于悲伤,

"乃为和之":于是写了这首词来回应他,

"其意以不早退为戒":其原意是要他以不早退为戒,

"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把退后在一起相聚的快乐作为安慰。

"安石在东海":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

# 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

"从事鬓惊秋":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

# 从事鬓惊秋: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中年亲友难别":中年难与亲友别,

# 中年亲友难别:《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丝竹缓离愁":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

# 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一旦功成名遂":一旦功成名就,

# 一旦功成名遂: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准拟东还海道":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山,

"扶病入西州":谁料抱病入西州。

# 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扬州城。

"雅志困轩冕":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

# 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

"遗恨寄沧洲":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 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既已年高衰朽,

#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须早计":便当及早划筹,

"要褐裘":要做百姓穿粗裘。

# 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故乡归去千里":返回故乡遵迢千里,

"佳处辄迟留":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 迟留:逗留,停留。

"我醉歌时君和":酒醉放歌君相和,

"醉倒须君扶我":醉倒在地君扶我,

"惟酒可忘忧":只有醉时忘忧愁。

# 惟酒可忘忧: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一任刘玄德":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

# 一任刘玄德: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人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相对卧高楼":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为北宋苏轼所作。上阕咏东晋谢安经历,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退而相从之乐”。此词展现苏轼隐退决心,表达不慕功名利禄,凸显与苏辙的手足深情。苏轼虽多次表达归卧故山之志,却终未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当时,苏辙与苏轼在徐州相聚百余日,之后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任留守签判。临行前,苏辙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认为其词“语过悲”,便写下这首和作,以宽慰其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兄弟惜别与归隐情怀题材的作品。它借东晋谢安的经历,表达出对功名利禄束缚的无奈,通过设想归乡后的相处场景,写出了与苏辙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早日退隐、摆脱世俗的渴望,同时也对即将离别的苏辙予以宽慰。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用东晋谢安的典故,借其功成名却未早退的经历,类比自身,表达出对被功名利禄所困的感慨与遗憾。想象:通过想象未来和苏辙回到故乡后“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兄弟间的深厚情谊。虚实结合:上阕写谢安的历史事迹,是为实写;下阕“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等内容,是词人对未来归隐生活的设想,属于虚写。虚实相生,既借古抒怀,又表达了对归隐后兄弟相从之乐的憧憬。

3. 分段赏析

上阕咏史,以独特视角写东晋谢安经历,借其为鉴。开篇点明“安石”,凸显他中年出仕时鬓已染霜的尴尬。接着写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的难舍,以丝竹缓离愁,体现人情难堪。随后突出他功成身退的心愿,如“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但现实却是“扶病入西州”,形成强烈反差,反跌出被困官场、未偿雅志的“遗恨”,揭示出“不早退”的教训,也委婉暗示了贪恋功名富贵的弊端。下阕述怀,展现对未来的畅想。“岁云暮”承上启下,引出“早计”,即辞官归隐的打算。词人设想归乡途中可随意逗留游乐,摆脱官场束缚。“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生动描绘出与苏辙未来相伴的欢乐场景,尽显兄弟深情。最后“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反用典故,表明对归隐素愿的坚定,不为他人看法所动摇,体现用典的巧妙灵活。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展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与深厚的兄弟情。此词是苏轼对苏辙离徐赴任前词作的和作,意在宽慰弟弟。词中借东晋谢安的经历,表达出对“不早退”的反思,以史为鉴,流露出自己虽出仕思想占上风,但在出处间有所徘徊的心态。同时,苏轼设想与苏辙未来归隐的欢乐场景,重申了兄弟间早年“为闲居之乐”的约定,尽显手足情深。可惜苏轼多次表达的归隐之志最终未能实现,兄弟二人此后的生活,也如苏辙词中所写,难享闲居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南乡子·早岁入皇州》

下一篇:宋·葛长庚《南乡子·前度几相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