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东流无尽期":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 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当初不合种相思":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不合:不应当;不该。
"梦中未比丹青见":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
#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暗里忽惊山鸟啼":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未绿":春草还没有长绿,
# 春未绿:该词作于正月,这时天气很冷,草未发芽,所以说“春未绿”。
"鬓先丝":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 丝:指鬓发苍白。
"人间别久不成悲":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谁教岁岁红莲夜":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
# 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两处沉吟各自知":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 沉吟:默默地相思。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人念情的诗词。它为姜夔作于1197年元宵节,用以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词作介绍了姜夔与恋人初遇、重逢的过往,距离初遇已近二十载,时光悠悠情难却。全词意境空灵含蓄,语言自然清劲,将那份深沉的眷恋与相思表达得极为沉痛,读来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对比:“梦中未比丹青见”,将梦中见到爱人的情景与对着画像见到爱人的情景对比,突出梦中相见的虚幻与不真切,强化对爱人的思念之深。反衬:“春未绿,鬓先丝”,用春天还未到,草木未绿,反衬自己头发已白,突出时光流逝、容颜老去,而相思之情依旧,增添伤感意味。以景结情:“两处沉吟各自知”,以双方在元宵夜各自沉吟、思念对方的情景结尾,含蓄地表达出无法言说的深沉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3. 分段赏析
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是一首情深意切的佳作。开篇“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以肥水起兴,点明这段情缘发生在合肥。悠悠肥水,既似逝去的岁月,又象征无穷相思。“种”字将抽象情思具象化,“不合”看似悔意,实则凸显相思之深。“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写梦中情人模糊,不及画像清晰,却又被山鸟惊醒,尽显与恋人久别难逢、梦也难全的惆怅。下片“春未绿,鬓先丝”,新春未盛,词人却已两鬓斑白,饱含岁月沧桑。“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尽深沉情状,爱经岁月沉淀,痛苦不再外显,更显刻骨铭心。结尾“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元宵夜勾起往昔定情回忆,“沉吟”一词画面感十足,两人相思之苦,彼此心知。全词以清健之笔抒深情,意境空灵,语言清劲,在情词中别具一格。
4. 作品点评
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突破传统情词的柔媚风格,以清健之笔写深情,语言自然清劲,洗净铅华。意境空灵蕴藉,全词聚焦于纯粹的情感抒发,不着墨于具体情事,正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将相思之情以含蓄、深沉的方式呈现,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 案所梦即《淡黄柳》之小桥宅中人也。
近代陈思《白石道人年谱》
# 红莲谓灯,此可与《丁未元日金陵江上感梦》之作参看。
清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
# 此首元夕感梦之作。起句沉痛,谓水无尽期,犹恨无尽期。“当初”一句,因恨而悔,悔当初错种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梦中”两句,写缠绵颠倒之情,既经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梦,而梦中隐约模糊,又不如丹青所见之真。“暗里”一句,谓即此隐约模糊之梦,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鸟惊醒。换头,伤羁旅之久。“别久不成悲”一语,尤道出人在天涯况味。“谁教”两句,点明元夕,兼写两面,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深情,一种无可奈何之苦,令读者难以为情。
近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水流无尽,重见无期,翻悔前种相思之误。别久会难,惟有求之梦寐;而梦境依稀,尚不如对画图中之春风面,可以灼见其容仪,况此依稀之梦境,又为山鸟所惊,复不得久留乎?上片之意如此。下片则言未及芳时,难成欢会,而人已垂垂老矣,足见别之久、愁之深。夫“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而竟至“不成悲”,盖缘饱经创痛,遂类冥顽耳。然而当“岁岁红莲夜”,则依然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一念之来,九死不悔,惟两心各自知之,故一息尚存,终相印也。戴叔伦《湘南即事》云:“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云:“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可与首二句比观。
近现代沈祖棻《宋词赏析》
# 上结“暗里忽惊山鸟啼”,凑句。
近现代吴世昌《词林新话》
上一篇:宋·寇准《柳》
下一篇:宋·陈允平《长相思·风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