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yǒu
kǎi
rán
tán
gōng
míng
yīn
zhuī
niàn
shào
nián
shí
shì
zuò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zhuàng
suì
jīng
yōng
wàn
jǐn
chān
jiāng
chū
yàn
bīng
chuò
yín
hàn
jiàn
zhāo
fēi
jīn
zhuī
wǎng
shì
tàn
jīn
chūn
fēng
rǎn
bái
què
jiāng
wàn
píng
róng
huàn
dōng
jiā
zhòng
shù
shū
yǒu
kǎi
rán
tán
gōng
míng
yīn
zhuī
niàn
shào
nián
shí
shì
zuò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有客人情绪激昂地谈论着求取功名的事,(我)因此回想起年轻时的往事,戏作此词。

逐句剖析

"壮岁旌旗拥万夫":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 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壮岁:少壮之时。

"燕兵夜娖银胡觮":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

# 银胡䩮:银色或镶银的箭袋。一说娖为谨慎貌,胡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娖:(chuò),整理的意思。突色或镶突的箭袋。一说娖为谨慎貌,胡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燕兵:此处指金兵。

"汉箭朝飞金仆姑":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

#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汉:代指宋。

"追往事":追忆着往事,

"叹今吾":感叹如今的自己,

"春风不染白髭须":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 髭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

# 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换得东家种树书":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 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东家:东邻。

"有客慨然谈功名":有客人情绪激昂地谈论着求取功名的事,(

"因追念少年时事":我)

# 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戏作":因此回想起年轻时的往事,戏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由南宋辛弃疾创作。此词以回忆与现实交织为线索,上阕描绘词人少年时率万夫抗金、渡江作战的英勇场景,尽显豪情壮志;下阕感慨如今白发已生,万字平戎策未被采纳,只能闲居种树,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写作上,运用对比与借事抒情手法,将年少英姿与暮年无奈强烈对照,借过往战斗及当下境遇抒情。全词通过今昔鲜明对比,深刻反映南宋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无奈,风格沉郁悲壮,是辛弃疾词作经典,具极高文学价值,生动展现其复杂内心与时代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由南宋辛弃疾所写。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当时,有客人慷慨激昂谈论功名,引发辛弃疾对自身经历的回忆。他年轻时,曾率义军万余人抗击金兵,后率精锐骑兵南渡归宋。然而归宋后,他未得重用,满腔的抗金策略不被采纳。在与客人交谈后,感慨于自己从年少英勇抗金到如今壮志成空的巨大落差,为抒发内心的悲愤与无奈,辛弃疾写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追忆往昔与感怀当下的词。描绘了词人辛弃疾年轻时率领众多士兵,旌旗招展,身着锦襜,带领突骑渡江抗金的英勇场景,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体现出其少年时的豪迈气概与战斗激情。同时,借“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如今面对岁月流逝、白发丛生,自己的平戎之策得不到重用,只能换来种树书的无奈与悲愤,营造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深沉悲哀氛围,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理想破灭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金仆姑”是古代名箭,“银胡䩮”指镶银的箭袋,这里虽未明确是用典,但引用这些古代军事器物的名称,使战斗场景的描写更具历史厚重感,同时含蓄地暗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深化了词人对往昔战斗经历的回忆,也进一步凸显了他对那段英勇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如今境遇的感慨,使全词的主题表达更为丰富和深刻。对比:“壮岁旌旗拥万夫"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形成巨大反差;"春风不染白髭须"与"追往事,叹今吾"构成时间流逝的对照。通过昔盛今衰、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凸显英雄失路的悲愤与年华虚度的苍凉,强化对南宋朝廷苟安弃战的控诉。虚实结合: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以兵器细节具象化抗金战场,是实写;"万字平戎策换种树书"以象征性举动虚写报国无门的荒诞结局。虚实交织,既再现热血沸腾的抗金往事,又影射现实中志士被边缘化的困境,虚实反差中深化"英雄老去,壮志成空"的悲剧性主题。

3. 分段赏析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上阕追忆往昔,辛弃疾以豪迈笔触勾勒“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的抗金场景,展现年少时率部抗金的英勇无畏与战斗豪情,尽显英雄气概;下阕回到现实,“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通过今昔对比,感慨岁月催老,壮志未酬,平戎策不被用,无奈换取种树书,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悲叹与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全词借今昔反差深刻表达词人的悲愤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虽仅五十五字,却以高度凝练之笔,深刻勾勒出一位抗金名将的坎坷人生。上阕气势磅礴,如洪流奔涌,将少年时投身抗金事业的意气风发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阕则画风陡转,悲凉氛围扑面而来,如冰刃刺骨,满是历经沧桑后的沉痛与无奈,令人心伤透骨。全词巧妙地将上下阕的悲壮进行对照与融合,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诚如彭孙遹于《金粟词话》中对辛词的精妙点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此词以小令之短小篇幅,承载深沉厚重之情,无疑是辛弃疾词作中的璀璨明珠,彰显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堪称其最为出色且极具分量的经典小令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用珠玉金银,最忌浓俗。若尧章“剪烛屡呼金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与此(指“燕兵”二句)并雅。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稼轩《鹧鸪天》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哀而壮,得毋有“烈士暮年”之慨耶?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下一篇:宋·吴文英《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分韵得阖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