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寒销尽":冬日的残寒散尽,
"疏雨过":小雨过去,
"清明后":已到了清明之后。
# 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花径敛余红":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
# 花径:花丛间的小径。
"风沼萦新皱":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
# 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风沼:风中的池沼。
"乳燕穿庭户":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
"飞絮沾襟袖":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
"正佳时":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
"仍晚昼":夜晚连着白昼。
# 仍:连续。
"著人滋味":令人感到滋味深厚,
# 著人:让人感觉。
"真个浓如酒":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移带眼":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
# 频移带眼:衣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
"空只恁、":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
# 恁:这样,如此。
"厌厌瘦":病恹恹地消瘦。
# 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不见又思量":不见她却又相思,
# 思量:一作相思。
"见了还依旧":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
"为问频相见":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
"何似长相守":何如永远亲密厮守?
"天不老":天公无情天不老,
# 天不老:犹言天无情。
"人未偶":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
# 未偶:没有能与意中人结合。
"且将此恨":姑且将这份相思别恨,
"分付庭前柳":交托庭前的杨柳。
# 分付:交托。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全词以回忆视角描绘了钱塘江观潮的震撼景象,并赞颂了弄潮儿的英勇精神,表达了对钱塘潮的终生难忘,更寄托对勇毅精神的礼赞。
2. 写作手法
比喻:“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将相思的滋味比作浓酒,是明喻,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这样一来,又是在迫使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力求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填补得充实起来。借景抒情:“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化虚为实,将无形的离愁寄托于杨柳意象。柳树自古象征离别,此处让杨柳承载相思之苦,既延续了上文的春景描写,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远,余韵悠长。用典:“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化用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托物寄情手法,“柳”谐音“留”,古人常以折柳赠别,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和文化底蕴。拟人:“花径敛余红”运用拟人手法,“敛”字精准捕捉暮春花褪的动态。
3. 分段赏析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三句点明时令特征。通过“残寒销尽”暗示冬春交替完成,“疏雨过”描绘春雨初歇的清新氛围,“清明后”则直接点明节气,共同勾勒出暮春时节特有的温润微凉之感。“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两句运用视觉与动态描写。“花径敛余红”写落红堆积小径的暮春残景,“敛”字赋予落花以拟人化的收敛姿态;“风沼萦新皱”以微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的景象,暗喻春光将逝的微妙变化。“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两句捕捉动态细节。“乳燕穿庭户”以雏燕穿梭的生机反衬春将尽的怅惘,“飞絮沾襟袖”则借柳絮沾衣的实景,暗示愁绪的无处不在,笔触细腻而含蓄。“正佳时,仍晚昼”两句形成矛盾张力。“正佳时”表面赞春光美好,“仍晚昼”却暗含“夕阳无限好”的慨叹,昼与夜的交替隐喻美好时光的短暂性。“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两句以味觉喻情感。“著人滋味”将无形愁绪具象化,“浓如酒”的比喻既写春愁的醇厚,又暗示醉人般的沉溺感,与范仲淹“酒入愁肠”异曲同工。“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三句化用典故抒愁情。“频移带眼”暗引沈约“衣带渐宽”的消瘦意象,“厌厌瘦”以叠词强化憔悴状态,揭示相思对人的无形消耗。“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两句直白道出情感困境。前后矛盾的心理描写,精准捕捉恋人相处与分离时的永恒纠结,语言平实却深刻,与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遥相呼应。“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两句以反问深化主题。从“频见”到“长守”的递进诘问,直指爱情中相聚与相守的本质矛盾,体现对理想关系的朴素渴望。“天不老,人未偶”两句借自然反衬人事。“天不老”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强调宇宙永恒;“人未偶”则突显人间别离的常态,宏大与渺小的对比强化无奈感。“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两句以景结情。将抽象离愁托付给庭柳,既延续古典诗词“折柳寄情”的传统意象,又以柳丝的缠绵特性隐喻愁绪的悠长,余韵袅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语言简单直白,描绘的景色色彩浓烈、画面感强,抒情含蓄深婉,春思细腻,情景兼美;语言风格上,它用了不少口语化的表达,显得生动活泼,这些特点综合来看,很有柳永词作的风韵,可以说是李之仪这首词最突出的地方。
# 冯煦曾说李之仪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这阕词也正体现了李之仪的“柳七郎风味”,雅致处,精于炼字;通俗处,口语入词。
现代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婉约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