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还望":登楼极目四望,
# 还望:环顾。“还”通“环”。,危楼:高楼。
"叹此意、":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
"今古几人曾会":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
"鬼设神施":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
"浑认作、":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
# 浑认作:竟当作。
"天限南疆北界":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
"连岗三面":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
"做出争雄势":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六朝何事":六朝的旧事,
"只成门户私计":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 私计:私利。
"因笑王谢诸人":于是笑王谢等人,
# 王谢:此代东晋上层人士,喻指今之掌权者。
"登高怀远":却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
"也学英雄涕":他们空洒英雄之泪。
"凭却长江管不到":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
"河洛腥膻无际":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
# 腥膻:外敌入侵,这里代指金人。,河洛:黄河、洛河。泛指中原。
"正好长驱":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
"不须反顾":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寻取中流誓":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
# 中流誓:《晋书·祖逖传》载,祖逖北伐渡江时,“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小儿破贼":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
# 小儿破贼: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捷报传来,谢安置书一旁,了无喜色。客问之,安徐答对奕者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小儿辈指安弟石、侄玄。事见《晋书·谢安传》及《世说新语·稚量》。
"势成宁问强对":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 强对:《全宋词》作“疆场”,不如“强对”为好。此指强敌。《三国志·陆逊传》:“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疆对也。’”疆,通“强”。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词。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抨击空谈清谈,写出了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的谴责,主张如祖逖中流击楫般义无反顾地收复中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词人登楼即直接感叹自己的心意难觅知音,将内心的孤独感与对时局的忧虑直白道出;“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更是直斥六朝统治者只为私利偏安,暗讽南宋朝廷,毫不掩饰批判之情。借景抒情:以“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写镇江山川险要,却被南宋统治者当作偏安屏障,借壮美山河之景抒发对朝廷不思进取的愤懑;“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描绘京口地势利于争雄,借此景表达自己渴望北伐的壮志豪情。议论:词中多处运用议论手法,直接表达政治观点。上片“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针对南宋朝廷以长江为天险苟安的论调展开议论,否定“天限南疆北界”的错误观点,指出应利用险要地势北伐;“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通过对六朝历史的议论,揭露统治者只为私利而偏安的本质,批判南宋朝廷的不作为。下片“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议论南宋朝廷空守天险却对中原沦陷不闻不问,直斥其失职,议论犀利,直击时弊。化用:“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化用《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的故事。原故事中王导斥责士族空谈流涕,主张“克复神州”;词中省略王导的正面行动,仅取“王谢诸人”空流英雄泪的行为片段,将原故事中的批判重心从“空谈”转向“无实际行动”,以“也学”二字强化讽刺,直指南宋统治者仅仿古人流涕之态,却无北伐之实。借古讽今:下片“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借东晋王谢士族在新亭空谈复国、空流眼泪却无实际行动的史实,影射南宋统治集团空谈北伐、不付诸实践的苟安现状,以古事批判今政。用典:“小儿破贼”典出《世说新语·雅量》,指谢安听闻谢玄在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后,故作镇定称“小儿辈遂已破贼”,词人借此典以“小儿破贼”喻南宋抗金必胜,暗含对敌军的蔑视;“强对”出自《三国志·陆逊传》,原指强敌,词中以“势成宁问彊对”表明只要战机成熟,无需顾虑强敌,用典强化了北伐必胜的豪迈信念,收束全词气势。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抛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环顾,不禁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没有几人能够理解。因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以下抒写词人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此词是借古论今。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形容镇江一带山川形势极其险要,也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词人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一水”三句,指出京口地形险要,是争雄的好据点,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其中“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酣畅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灵动起来了。词人认为,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北伐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借古讽今,六朝凭险而偏安,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而今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词人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词锋犀利,入木三分。下片以“因笑”二字起笔,承接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自然过渡,使上下片衔接浑然一体。开篇前三句化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新亭对泣”的典故,以“王谢诸人”指代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虽空洒英雄之泪,却无收复中原的实际行动,借此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那些空有激昂言辞,却无北伐之举的人。“也学英雄涕”一句,讽刺辛辣,直击要害。“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意指南宋朝廷虽据长江天险,却对中原沦陷、金人肆虐不闻不问,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字字如刀,直戳其自私怯懦本质。至此,词人借江山形势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顶点,随即转承上片“争雄”之意,正面抒发登临所感。“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词人援引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立誓的典故,词句由先前的愤懑郁积转为豪放激昂,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彰显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结尾二句,承接上片“长驱”,进一步抒发必胜信念。“小儿破贼”和“强对”分别典出《世说新语·雅量》和《三国志·陆逊传》,词人巧用典故,豪言壮语尽显豪情。至此,开篇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全词也在如破竹般的气势中收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纵论时弊,酣畅淋漓,充分展现出词人作为政论家的鲜明性格。词中大气磅礴的论述如振聋发聩的强音,开拓万古心胸,足以振奋人心。作者议论战守策略,纵谈攻防要略,上及六朝王谢,下至当朝庙堂,尤其对那些宣扬“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调者,明指直斥,毫无顾忌,这种精神堪称流传千古。
#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不同的艺术个性。辛词也深慨于“无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而陈词则纵横议论,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自然不如辛词,但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振奋人心的。
现代刘学锴《历代励志诗鉴赏—生当作人杰》
下一篇:宋·陆游《蹭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