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杀浑闲说!":纵论天下事,说尽也不过是空谈一场!
# 浑:简直。,杀:同“煞”,止住。
"不成教、齐民也解":也简直是白说、难道定要百姓理解,
# 齐民:指平民百姓。
"为伊为葛":都能懂得伊尹、诸葛亮那样的治国大事?
# 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协助刘备建立蜀汉。,伊:即伊尹。商时贤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说伊曾做过厨师,初以烹调技术高为汤赏识,后辅佐汤灭夏。
"樽酒相逢成二老":还记得去年风雪中,我们举杯相聚,
"却忆去年风雪":如今都已两鬓斑白。
"新著了、几茎华发 ":新添的几缕白发,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 华发:花白头发,这里指白发。
"百世寻人犹接踵":从古至今,寻觅知己难如登天,
# 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
"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如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共对明月,形如三人。
# 只今:如今的意思。
"写旧恨":满心的旧恨愁绪,
"向谁瑟":又能向谁倾诉?
# 瑟:名词动化,即弹瑟,向谁倾诉的意思。
"男儿何用伤离别":男儿何用伤离别?
"况古来、几番际会":何况自古以来,英雄豪杰皆应抓住时机,
"风从云合":如风云际会般建功立业。
# 风从云合:意思是同类相从,这里指志同道合的群英聚首共事。
"千里情亲长晤对":即便相隔千里,我们的情谊依然深厚,
"妙体本心次骨":彼此深知对方的心意。
# 次骨:至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你如同陈登般高卧百尺高楼。
# 斗绝:即陡绝。,百尺高楼:比喻地位很高。
"天下适安耕且老":如今天下 “安定”,
"看买犁卖剑平家铁":我也只能归隐耕田,把刀剑换成农具。
# 平家:平常百姓之家。,买犁卖剑:这里是说卖剑买犁,准备回家耕田送老了。
"壮士泪":但想起这些,壮士的泪水便夺眶而出,
"肺肝裂":肝肠寸断!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陈亮的这首词作,是南宋主战派志士的血泪合唱。词中“英雄感怆”的悲壮色彩,既是对友人辛弃疾的深沉悼念,更是对半壁江山的泣血叩问。当“英雄失路”的愤懑与“天下疮痍”的痛切交织,词句便化作投枪,刺破偏安王朝的苟且帷幕。词中“英雄感怆”的悲壮色彩,既是对友人辛弃疾的深沉悼念,更是对半壁江山的泣血叩问。当“英雄失路”的愤懑与“天下疮痍”的痛切交织,词句便化作投枪,刺破偏安王朝的苟且帷幕。“老去凭谁说”的苍凉,与“男儿到死心如铁”的炽烈形成冰火碰撞。陈亮以“夜半狂歌悲风起”的意象,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孤愤,转化为两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这种“英雄相惜”的笔法,实则暗藏对南宋朝廷扼杀主战派的控诉——当“中宵舞”的壮士被逼至“北窗高卧”的绝境,词中激荡的已不仅是个人际遇之悲,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阉割。“长身玉立”的鹤松意象,既是辛弃疾的写照,亦是南宋残存气节的最后图腾。但“看剑光如水”的冷冽,陡然转向今古陈迹”的虚无——词人将剑影刀光的现实厮杀,升华为“历史轮回”的哲学困局。当“北望神州”的视线被“浮云蔽日”遮断,自然意象便成为政治隐喻:长江天险沦为断头台,吴钩霜雪锈蚀成农具,英雄的剑锋最终刺穿的是自己的心脏。“笑杀人间今古”的癫狂,包裹着“一樽还酹江月”的惨烈。陈亮效仿辛弃疾“醉里挑灯”的姿态,却将酒盏掷向虚空:酒不再是壮行的琼浆,而是祭奠山河的奠血。当“醉舞经阁”的狂态与“白首为功名”的悲鸣共振,词作便完成对主战派悲剧命运的终极审判——他们既是举旗的先锋,又是祭坛的牺牲。
2. 写作手法
用典:“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伊”指伊尹,相汤伐桀,救民于水火;“葛”指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作者借此典故,表明自己和辛弃疾虽有伊尹、诸葛亮那样的抱负和才能,却因身为平民或被罢黜,无法施展,即使谈论天下大事也无济于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百世寻人犹接踵”:化用《庄子・齐物论》“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及《战国策・齐策三》“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语意,极言相知之难,突出了他与辛弃疾之间知己难逢的珍贵情谊。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浓烈的相思之情开篇,“话杀浑闲说!”如胸中块垒一吐为快,遥应辛弃疾词中“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的孤寂。在南宋朝廷惶惶求和、局势岌岌可危的背景下,即便二人纵论天下大势,满腹谋略也无处施展,一切高谈阔论不过徒然。“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进一步点明缘由,伊尹辅商、诸葛匡汉的伟业,本是在位者的职责,身为平民或遭罢黜的辛弃疾,再如何心怀壮志,也只能望洋兴叹,这也是对辛弃疾赞誉自己“风流酷似,卧龙诸葛”的回应。岁月蹉跎,英雄迟暮,“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既追忆去年风雪中把酒言欢的畅快,又饱含当下关山阻隔的思念之苦,更藏着同遭谗言、早生华发的愤懑。“百世”句化用《庄子》《战国策》典故,极言知己难觅;“三人月”借李白诗句,将相隔千里的相思之苦渲染到极致,“写旧恨,向谁瑟”则将无人倾诉的惆怅推向高潮。下片笔锋陡转,以“男儿何用伤离别?”振起全篇,尽显豁达豪迈。“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借《易经》“云从龙,风从虎”的意象,喻指英雄豪杰当志在四方,不应困于儿女情长,既是对友人的宽慰,更见二人相知之深。“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即便相隔千里,情谊却亲厚如朝夕相处,彼此心意相通。“卧百尺高楼斗绝”援引陈登典故,既盛赞辛弃疾如陈登般忧国忘家的豪情,又暗讽求田问舍之徒。“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表面故作归隐之态,实则暗含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痛心疾首,所谓“天下适安”,不过是粉饰太平的假象。最后“壮士泪,肺肝裂!”如一声惊雷,将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彻底迸发,这与陈亮平日里念及国事“推案大呼”“悲泪填臆”的狂狷之态相呼应,尽显其赤诚丹心。整首词情感跌宕起伏,将个人际遇与家国命运交织,典故信手拈来却无晦涩堆砌之感,堪称辛派词作的典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用前韵”的铁血和声,将两人唱和升华为时代悲歌。当“英雄泪尽”的墨迹未干,词句已化作刻在历史脊骨上的铭文:那些被朝廷抛弃的“狂夫”,终究成了华夏文明最后的守夜人。陈亮以剑为笔,在词坛劈开一道血色裂缝,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听见南宋风雨夜中,两柄残剑撞击出的最后回响。
# 词中抒情的警句连见迭出,“樽酒相逢成二老”、“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等,都是情深意赅、动人心弦的妙笔。
现代陶文鹏《词曲卷(一)——唐、五代、宋(词)》
上一篇:宋·黄嗣先《白云堂》
下一篇:宋·曹勋《胡笳曲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