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荡飏轻云缕":东风轻轻地吹拂,云儿缕缕随风飘过。
# 缕:一条一条地。,荡飏:飘扬,飘荡。
"时送潇潇雨":萧萧春雨时紧时缓不停歇。
# 潇潇雨:形容雨声萧萧。
"水边台榭燕新归":茫茫水边的小楼阁,新归的燕子忙筑窝。
# 水边台榭燕新归:水边二句谓新归双燕衔泥筑巢。台榭,建筑在高台上临水的四面敞开的楼阁。
"一口香泥湿带、":口衔香泥穿烟雨、
"落花飞":落花粘身频飞过。
"海棠糁径铺香绣":小径上落满了海棠花,缤纷斑斓花香四发。
# 香绣:这里指海棠花瓣。,糁:掺和。
"依旧成春瘦":绿肥红瘦人愁煞。
# 成春瘦:花落则春光减色,有如人之消瘦,此言春亦兼及人。
"黄昏庭院柳啼鸦":更哪堪,黄昏时节,庭院里柳树落啼鸦。
"记得那人和月、":还记得吗,朗月如辉的月光下的那人、
# 记得那人和月:极言人与境界之实。宋·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
"折梨花":摘下如雪的梨花。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题材属于即景抒怀之作。词中描绘东风、细雨、新燕、落花、海棠、啼鸦等春日景象,通过风雨中消逝的春光、凋零的花树与黄昏庭院的萧瑟,营造出凄凉幽婉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叹惋、壮志难酬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比兴:上片以“东风”“细雨”起兴,借风雨中消逝的春光、衔泥新燕裹挟的落花,暗喻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以自然景物的变迁兴发内心愁绪,使抽象情思具象化。拟人:下片“依旧成春瘦”将春色消褪拟作人的“消瘦”,赋予自然时序以人的体态与情感,既形象展现暮春群芳凋零的衰败之景,又含蓄传递词人因理想落空而渐趋憔悴的心灵状态。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春日本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却着力描绘风雨摧花、鸦啼黄昏的萧瑟画面,以自然春光的喧闹底色反衬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结句“和月折梨花”的美好回忆,与眼前凋零景象形成时空对照,往昔的清雅恬静更凸显当下的怅惘失落。情景交融:全词无一字明言“愁”,却将愁绪融入东风、细雨、落花、啼鸦等景物描写中。上片风雨落花的衰残之景与惜春伤时之情交织,下片黄昏鸦啼的寂寥之境与追忆往昔之思互融,景中含情,情因景显,构成深婉悲凉的艺术境界。
3. 分段赏析
《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上片起笔未绘“红杏枝头”的烂漫春景,而是直写“风”“雨”意象。东风漫卷轻云缕缕,细雨萧萧飘落,这“风”与“雨”作为全词枢纽,暗喻春光在风雨中消逝,统摄全篇哀婉基调。“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化用白居易“新燕啄春泥”诗意,却着意于新燕衔泥时裹挟的落花——燕子初归,芳菲已谢,落红随雨沾泥,词人见此景而愁绪顿生,景物关联自然,愁思伏笔暗藏。下片首句紧承上片“落花”,聚焦海棠凋零之态:“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以海棠代指百花,铺径落英如锦绣残败,“春瘦”二字巧喻春色消褪,将自然景象拟人化,既凝练概括群芳凋零的暮春图景,又暗合词人内心的怅惘。结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引入人物回忆,黄昏鸦啼的萧瑟庭院中,“和月折梨花”的清寂画面跃然纸上,景与人的交织让词境更显深婉。
4. 作品点评
《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通篇未著“愁”字,却于物象勾勒中弥漫哀婉意绪。春日本是群芳争艳之景,然经风雨洗礼后,满地落英、衔泥新燕、黄昏啼鸦交织成萧瑟画面,自然时序的花开花落,在敏感词人眼中化作心魂震荡的触发点。词中凄凉之意不独在春色凋零,更寄寓着词人因年华流逝、壮志难伸而生的悲叹。这种含而不露的抑郁情思,借由景物的细腻铺陈自然流露,读之令人为作者壮志未酬的生平际遇所触动。
# 陈龙川好谈天下大略,以气节自居,而《虞美人·春愁》亦疏宕有致。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上一篇:宋·沈瀛《捣练子·放下著》
下一篇:宋·司马光《将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