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皪两三枝":两三枝明亮闪光的花枝,
# 的皪:光亮、鲜明貌。
"点破暮烟苍碧":打破了傍晚烟霭笼罩的青苍景色。
# 暮烟:傍晚的烟雾。
"好在屋檐斜入":恰到好处地斜伸到屋檐下面,
"傍玉奴横笛":仿佛与那吹笛的美人相伴相依。
# 玉奴:美女。
"月华如水过林塘":月华如水映照着林塘,
# 月华:月色。
"花阴弄苔石":梅花的影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摇曳。
# 苔石:长着青苔的石头。
"欲向梦中飞蝶":想化作梦蝶向花飞去,
# 飞蝶:用梁祝典故,二人两爱而无法长相守,最后化成彩蝶翩翩飞舞。
"恐幽香难觅":又怕难觅她的幽香。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也是一首咏物词。它描绘了屋檐下两三枝梅花的绰约风姿,借月色林塘营造静谧氛围,以梦中化蝶寻香抒发对梅的喜爱与追求,表达了词人借梅的高风亮节自喻、展现自身卓尔不群志趣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衬托:“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以苍茫暮烟为背景,衬托出梅花的明亮鲜明,突出其在暮霭中卓然不群的姿态,增强了梅花形象的感染力。用典:词中“欲向梦中飞蝶”化用梁祝化蝶典故:梁祝相爱而不得,最终化蝶双飞,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极致追求与宿命式遗憾。词人以“飞蝶”自喻,欲追寻梅花(象征高洁精神),却“恐幽香难觅”——借梁祝化蝶的凄美意象,表达对梅之神韵的执着向往,又暗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梅花幽香如梁祝之爱,美好却难以永恒捕捉。此典赋予咏梅以情感厚度,将对梅的爱慕升华为对精神境界的追慕,既浪漫又略带惆怅,使词境在虚幻与现实间跌宕,委婉含蓄地表达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增添了词作的文化底蕴与抒情深度。借物抒情:词人以梅花为抒情载体,上片描绘梅花“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的外在风姿,其在暮烟中醒目出众,象征着词人的高洁品性与卓然不群,将自身对清雅生活与美好品格的追求融入其中。下片借化蝶寻梅,抒发对梅花的痴迷眷恋,实则寄托词人对理想品格与境界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怅惘,借梅花将内心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韵味悠长。拟人:“傍玉奴横笛”将梅拟人化,赋予其“依偎吹笛人”的动作。梅与“玉奴”(可视为词人精神化身)相伴,既显梅的清雅孤高,不与群芳争艳,独伴幽人,又通过人格化使梅成为情感载体,寄托词人对高洁境界的向往,拉近物我距离,让咏梅更具人文温度。渲染:下片“月华如水”“花阴弄苔石”渲染静谧夜景:月光洒林塘,花影拂苔石,以清幽之景烘托朦胧意境。为“梦蝶寻梅”的抒情奠基,使爱梅之情在空灵氛围中升华,同时与上片“暮烟苍碧”形成时空呼应,构建层次分明的咏梅场景,强化词的含蓄韵味与画面感。
3. 分段赏析
《好事近・咏梅》上片“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以简笔勾勒梅花风姿,暮烟苍碧的底色,反衬梅花的洁美白亮。“的皪”状梅花莹洁,“两三枝”显其疏淡,在“暮烟苍碧”的朦胧背景中,以“点破”二字既写梅花在暮色中的视觉冲击,又暗喻其打破暮霭沉闷的生命力,生动传神,突出梅花的醒目与孤傲,暗含对梅“不与群芳竞艳,独守幽洁”的品格赞赏。后两句将梅花拟人化,写其“斜入屋檐”,依偎“吹笛玉奴”,或为词人精神化身,赋予梅花温情与诗意,既衬出梅的清雅脱俗,又流露词人对梅的亲近与共鸣,营造出孤高而不失灵动的意境,增添人文意趣,拓宽梅的精神内涵。下片“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以抒情为主,先渲染夜景:实写月华如水,花影在苔石上婆娑,“弄”字赋予花影动态美,营造静谧、空灵的氛围,为梦境铺垫。后两句虚写梦境,化用梁祝化蝶的典故,以浪漫想象表达对梅的精神契合,突破现实羁绊,深化“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写词人渴望化身蝴蝶,在梦中追寻梅花,却又担忧“幽香难觅”——既表现对梅的痴迷与向往,又暗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形成“追求—失落”的情感波澜,增强词的余韵。梅之幽香象征精神境界,“难觅”则透出追求的怅惘,情感曲折细腻,将对梅的爱慕升华为对高洁精神的执着追寻。整体虚实交织,拓宽意境层次,使情感更具张力,使“爱梅—寻梅—惜梅”的情感脉络更显幽婉。
4. 作品点评
《好事近・咏梅》虽从表面上看,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语,运用历史典故亦不多,但可见其以新颖手法抒写新志趣,未落入前人旧框架,实则独具一格、精妙独特。
# 借梅的高洁清芬以喻自己的孤傲不群,如果说这首词有寄托的话,这人约可以算是作者欲抒的胸怀吧。
不详湘潭大学教授姜逸波
上一篇:宋·赵师侠《朝中措·月季》
下一篇:宋·范成大《落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