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幕霞绡一缕红":碧蓝天上丝罗般的彩霞染成一抹艳红。
# 霞绡:古人或以霞喻红绡,或以红绡拟霞。绡,丝帛。唐·温庭筠《锦城曲》:“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碧幕:碧绿的天幕,指碧空。古人谓天为幕,谓地为席,故曰碧幕。
"槐枝啼宿鸟":槐树枝头,宿鸟呼朋唤侣,
# 宿鸟:归巢栖息的鸟。
"冷烟浓":暮霭冷烟渐渐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我斜倚画栏发愁在小楼东。
# 画阑:有彩绘的栏杆。
"黄昏月":月色凄清朦胧,
"一笛碧云风":透过游曳的碧云,晚风传来一阵阵哀怨的笛声。
"往事已成空":往事都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屈原忧国的忠魂无法飞到,
"楚王宫":楚王宫。
# 楚王宫:借指宋王朝的宫廷。
"翠绡和泪暗偷封":我试将绿丝帕染满血泪,暗暗装封。
# 翠绡:指用彩销作信笺。
"江南阔":可是江南如此辽阔,
"无处觅征鸿":上哪儿寻觅一只鸿雁,为我捎信飞入九重宫。
# 征鸿:远飞的大雁。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重山·碧幕霞销一缕红》是陈亮的词作,也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词。描写了凄凉秋景,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愁绪与冷寂;表达了作者一片忠心无处倾诉的无奈与悲愤。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
2. 写作手法
用典:“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鸿雁传书是一个典故,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朝使臣为了诈骗匈奴单于,告诉他汉廷知道苏武还活着,因为他曾让大雁带回过书信。直抒胸臆:作者怀着满腹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看月亮缓缓升起。黄昏的月光凄迷朦陇,远处的笛声穿透碧云风传来。一个“愁”字写出词人的满腹惆怅。情景交融:上阕“碧幕霞销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描绘了一幅暮霭沉沉、冷烟浓重、宿鸟啼鸣的凄凉画面,通过这些衰败、清冷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倚楼时的愁苦心境,情景相生,使愁绪显得更为深沉。下阕“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词人借“梦魂飞不到”的虚幻之景与“江南阔,无处觅征鸿”的现实之景,抒发了自己对往事的追怀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景中含情,情因景显,将内心的哀怨与无奈融入到景色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以景起兴,词人妙笔勾勒出一幅凄凉哀婉的暮色图卷,借此烘托出内心的悲怆与孤寂。“碧幕霞绡一缕红”,只见日薄西山之际,如轻纱般的彩云穿透湛蓝天幕,将一抹艳红倾洒人间。这般绚烂却转瞬即逝的美景,恰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喟叹,在绚烂中暗藏着凋零的哀伤,令人油然而生留恋与哀愁。“槐枝啼宿鸟,冷烟浓”,随着残霞渐散,暮色四合,栖息于槐枝上的归鸟发出阵阵啼鸣。周遭冷烟弥漫,鸟儿的啼叫更添萧瑟之感。一个“冷”字,既描摹出秋日薄暮的凉意,更将词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孤寂愁绪展露无遗。词人满怀愁绪,倚立画阑之东,凝望那缓缓升起的月亮。黄昏时分,月色朦胧,远处悠悠笛声穿透碧云随风传来。“愁”字凝练而精准,道尽词人心中无尽的惆怅。此时暮色未散,月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交织出清冷迷离的光影。“黄昏月,一笛碧云风”,短短七字,勾勒出一幅寂静凄凉的画面。南朝江淹曾写下“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处“碧云风”亦暗含对“佳人”的期许,只不过词人心中的“佳人”,实则是志同道合的政治知己。词的下阕笔锋一转,词人心中郁积的忠愤之情如汹涌暗潮,喷薄欲出。回顾往昔,作者曾多次向宋孝宗上书,力陈复国大计,却均石沉大海。尽管一腔赤诚未得回应,但陈亮的救国壮志并未因此消减,他依然怀着赤子之心,渴望为复国大业贡献力量。“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词人以屈原自况。当年楚怀王拒纳忠言,放逐屈原,如今的宋孝宗亦如昏聩的楚怀王,宠信奸佞,无视贤才。即便如此,词人仍盼能面见圣上,倾诉心中谋略。然而,即便在梦中,魂灵也难以跨越千里,抵达帝王身边。“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词人化用《丽情集》中官伎灼灼寄泪绡帕的典故,自比灼灼,欲以翠绡承载泪水,寄呈帝王,倾诉赤诚忠心,却苦于无人传递。江南虽广袤无垠,词人却遍寻不见一只可托书信的鸿雁。“鸿雁传书”本是汉代苏武归汉的典故,此处词人慨叹无处寻觅传信之鸿雁,实则是悲叹无人能将自己的北伐之志与忠君之心传递给皇帝,字字泣血,道尽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凉。
4. 作品点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外患如潮汹涌,庙堂之上多有昏聩之君。无数仁人志士秉持“文死谏,武死战”的信念,用生命书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难得的是,陈亮既无文臣的朝堂地位,亦无武将的戎马身份,仅仅是一介布衣,却以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多次向朝廷上书,即便建言如石沉大海,仍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他将满腔赤诚与深切的忧患意识倾注于词章之中,字里行间皆是输肝沥胆的血泪忠诚。这种精神,即便是南宋朝廷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也鲜有人能够企及。也正因如此,身为词坛巨擘与封疆大吏的辛弃疾,也对陈亮的气节与风骨钦佩有加,引为知己。
# 此词上片为赋,下片比兴。“梦魂”二句自比逐臣屈原,“翠绡”句自比美女欲通情愫,但“无处觅征鸿”以传信。作者《中兴五论》及上孝宗皇帝三书,都“往事已成空”,故以逐臣、女子寄托情怀。
不详不详《唐宋词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