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行歌记昔游":回想过去的交游,我们在落魄困厄之时,仍行歌长啸。
# 记昔游:回忆过去的交游。,行歌:边走边吟诗。,落魄:失意、不得志。
"头颅如许尚何求":而今已是满头白发,还追求什么。
# 尚何求:还追求什么。,头颅如许:这里指满头白发。
"心肝吐尽无余事":我们只要上书言事,献出了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就够了,
# 心肝吐尽:这里指屡次上书朝廷,提出忠告。心肝,真挚的心意。
"口腹安然岂远谋":至于丰衣足食,并不难得,何必为此挖空心思、孜孜以求。
"才怕暑":暑热难当的夏天刚刚过去,
"又伤秋":令人伤怀的秋天又到了。
"天涯梦断有书不":时光飞逝,你我天各一方,伤心梦断,相思绵绵,也不知还能否与你通上音信?
# 书:信、消息。,天涯:天边。
"大都眼孔新来浅":大约近来我目光短浅了,
"羡尔微官作计周":也羡慕起你虽官低位卑,却善为自己谋划了。
# 作计:考虑安排。,微官:低级官吏,指王道甫。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词。通过回忆与友人王道甫昔日同游之乐,感慨岁月变迁,表达了对久别友人的相思相忆之情,同时以委婉而刚直的方式对友人在志趣上的转变提出责讽,展现出词人坚守抗金复国理想、不随俗浮沉的态度。
2. 分段赏析
上片:“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落魄行歌记昔游”,开篇词人便追忆往昔与王道甫同游的情景。那时他们身处落魄困厄之境,却意气风发,携手行歌,将人间富贵等闲视之。这短短数字,生动勾勒出一幅充满豪情壮志的画面,展现出二人昔日志同道合、洒脱不羁的精神风貌,也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头颅如许尚何求”,时光匆匆流逝,曾经的少年已生白发。词人以一种略带喟叹的口吻,自问自答,表面是在感慨自己年岁渐长,已无所求,实则是借此向王道甫倾诉衷肠,暗示他们应坚守昔日志趣,不应在岁月的消磨中改变初心,随波逐流。“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这两句进一步袒露心迹。词人表示自己多年来屡次上书朝廷,披肝沥胆,竭力陈述救国大义,可说尽了心中想要吐露的话语。然而,这些建议未被采纳,自己也无法施展抱负,但他问心无愧,已无其他挂怀之事。至于衣食温饱,词人认为这是极易满足的,无需为此费尽心思、四处钻营。这里词人明着是在自述心境,实则是借自己的态度来反衬王道甫如今汲汲于利禄的行为,以一种委婉却有力的方式对友人进行责问,期望能唤醒友人,让其有所省悟。下片:“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才怕暑,又伤秋”,词人从往昔的回忆回到现实,描绘出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敏感。刚刚才度过酷热的夏天,还未从暑热的不适中缓过神来,便又迎来了肃杀的秋天,心中满是伤怀。这看似简单的对季节更替的描述,实则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也为后文对友人的思念与责讽做了情感铺垫。“天涯梦断有书不”,词人在伤时感怀中,不禁思念起远在天涯的老友王道甫。他心中牵挂着友人,不知道在这梦断天涯的时刻,能否收到友人的书信。此句将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相忆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虽未直接提及对友人现状的看法,但思念之中已隐约透露出对友人境遇的关切。“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这两句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词人情感表达最为复杂之处。词人表面上自嘲目光短浅,羡慕王道甫虽官职低微,却能为自己谋划周全。但实际上,这是正话反说、假己责人。上片词人明明表明自己主张“口腹安然岂远谋”,认为大丈夫应心系国事,不为温饱奔波。此处却反说羡慕友人,显然并非本意,而是意在指责王道甫如今眼光变得短浅,为了那微不足道的官职而费尽心思。词人既为王道甫多年来怀才不遇、官职卑微而抱不平,又对他放弃昔日理想,只专注于个人生活温饱的行为深感惋惜。这种爱与恨交织的情感,充分体现了陈亮作为一个有着严肃人生态度的政治思想家,对友人基于原则的真挚情谊。他希望友人能重新找回昔日的豪情壮志,坚守理想,而不是在世俗的名利中迷失自我。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巧妙的手法运用,将词人对友人的怀念、关切与责讽,展现得淋漓尽致。
# 此词较其他篇章虽较为婉转,然其正直、刚烈、慷慨之气仍贯穿其中,不失龙川本色。全篇以委婉的笔调表达对老友的思念和批评,别开生面,在前人诗词中实属罕见。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研究员朱立春《唐诗宋词》
上一篇:宋·曾丰《揽镜》
下一篇:宋·晏几道《与郑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