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满蘋洲":风雨交加,覆盖了整个苹洲。
# 蘋洲:一作“苹洲”。
"绣阁银屏一夜秋":华美的楼阁和银屏一夜之间浸透了秋意。
# 银屏:银饰屏风。,绣阁:妇女闺阁。
"当日袜尘何处去":往日那轻盈脚步留下的尘埃,如今去了何方,
"溪楼":独自站在溪边小楼。
"怎对烟波不泪流":面对烟波浩渺,怎能不泪流满面。
"天际目归舟":遥望天边,目送归舟渐行渐远,
"浪卷涛翻一叶浮":波涛汹涌中孤舟如落叶般随波飘荡。
"也似我侬魂不定":我的思绪也如这飘摇的孤舟般飘忽不定,
# 我侬:吴语自称。
"悠悠":悠悠荡荡。
"宋玉方悲庾信愁":恰似宋玉悲叹秋日,庾信哀叹离愁。
# 宋玉方悲庾信愁:宋玉、庾信:借以文才闻世,后人常以宋玉为悲秋悯志的代表人物。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小令,也是一首怀人兼咏史词。作品以秋日风雨中的苹洲为背景,通过描绘绣阁女子的孤寂与烟波归舟的漂泊,既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离愁,又暗合作者作为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底色。
2. 写作手法
用典:“当日袜尘何处去”一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典:原指洛神轻盈步履扬起微尘,此处借“袜尘”暗喻往昔与恋人携手同游的浪漫踪迹。今昔对比间,昔日欢愉已如烟云消散,唯余眼前孤影对烟波的凄凉,以古典意象的婉转嬗变,将怀旧之思与身世飘零之痛融为一体,使个人情思与家国忧思形成双重回响。
3. 分段赏析
“风雨满蘋洲”此句以“风雨”与“蘋洲”构建萧瑟的秋景,既点明时令,又暗含动荡不安的氛围。风雨侵袭水边平洲,既是自然景象的实写,亦隐喻南宋偏安政局的风雨飘摇。“绣阁银屏一夜秋”此句中“绣阁银屏”描绘华美居所,与“一夜秋”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主人公从富丽生活跌入孤寂心境的骤变。秋意侵入室内,暗示时光流逝与美好不再的怅惘。“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此句中“袜尘”化用“罗袜生尘”典故,追忆往昔佳人轻盈步履,暗含对往昔欢愉的怀念。“溪楼”则点明离别之地,今昔对比间流露物是人非的哀婉。“怎对烟波不泪流”此句直抒面对浩渺烟波时无法抑制的悲恸。“怎对”二字强化情感张力,烟波浩渺既是阻隔归途的实景,亦隐喻家国难归的怅恨。“天际目归舟”此句中“目归舟”刻画凝望归舟的痴态,以渺小舟影反衬天地辽阔,凸显盼归而不得的无力感。动作细节中透出刻骨相思。“浪卷涛翻一叶浮”此句中“浪卷涛翻”象征时局动荡,“一叶浮”则自喻身世飘零。以自然之险峻映射内心惶惑,物我交融间深化愁绪。“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此句中“魂不定”直陈心神恍惚之态,“悠悠”叠词延长愁思绵延感。将自然意象与心理状态叠合,强化漂泊无依的悲凉。“宋玉方悲庾信愁”此句中以宋玉《九辩》之秋悲、庾信《哀江南赋》之乡愁为典,既呼应上片秋景,又暗含家国沦丧之痛。借古人之愁抒今人之愤,深化忧思层次。
4. 作品点评
《南乡子·风雨满苹洲》以秋日萧瑟之景起兴,上片勾勒出苍茫意境,暗藏物是人非的怅惘。下片借“浪卷涛翻一叶浮”的动荡画面,将羁旅漂泊与家国忧思融为一体,尾句以历史文人的悲慨为镜,既呼应了个人身世飘零,又暗含对南宋偏安的痛心。全词以婉约笔法承载沉郁之气,景语皆情语,典故化用不着痕迹,于缠绵悱恻中透出慷慨之音,展现了陈亮词作中刚柔并济的独特风骨。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僧潜见赠》
下一篇:宋·吴文英《诉衷情·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