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én
·
·
hèn
bi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tiān
liú
luò
qióng
xiāng
féng
què
cōng
cōng
xié
shǒu
jiā
rén
lèi
zhé
cán
hóng
wéi
wèn
dōng
fēng
chūn
zòng
zài
shuí
tóng
suí
sān
yuè
shuǐ
róng
róng
bèi
guī
hóng
鸿
zhōng
huí
shǒu
péng
chéng
qīng
huái
tōng
xiāng
qiān
diǎn
lèi
liú
dào
chǔ
jiāng
dōng

译文

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逐句剖析

"天涯流落思无穷":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

"既相逢":相逢不久,

"却匆匆":便又匆匆别离。

"携手佳人":拉着佳人,

# 佳人:友人。

"和泪折残红":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

"为问东风余几许":你问春天还剩多少,

# 东风:代指春天。

"春纵在":即便春意尚在,

"与谁同":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隋堤三月水溶溶":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

# 溶溶:水流动的样子。,隋堤:(suí dī)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背归鸿":此时鸿雁北归,

# 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去吴中":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

"回首彭城":回望旧地,

# 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清泗与淮通":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

# 淮:今江苏秦淮河。,清泗:即泗水。泗水源出山东,南下流经徐州,注入淮河。

"欲寄相思千点泪":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

# 欲寄:一作“寄我”。

"流不到":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神子·恨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离任徐州时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诗意,将积郁的愁思融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苏轼对徐州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江神子·恨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当时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于熙宁四年(1071年)自请外任,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和徐州知州。在徐州任职期间,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尤其在黄河决口时,他带领百姓抗洪,保全了徐州城。然而,由于苏轼的政见与变法派不合,他在元丰二年(1079年)被调往湖州。这首词正是在苏轼离开徐州赴湖州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徐州风物人情的留恋以及对离别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神子·恨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离任徐州时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离别、抒情词。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愁思和对徐州的眷恋。作者通过“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等句,描绘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下片则通过“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等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离愁别绪,同时以“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作结,将情感推向高潮,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诗意,通过离别场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2. 写作手法

铺垫:“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中“残红”也隐喻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与落寞,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设问:“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通过设问的方式,词人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埋下了伏笔。伏笔:“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为下阕的抒情埋下了伏笔。象征:“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一句,词人通过回顾徐州的地理特征,表达了对徐州的依依不舍。清泗与淮河相通,本是自然地理现象,但在词人眼中,却成了他对徐州的牵挂与眷恋的象征。借景抒情:天涯流落思无穷”,不仅反映了苏轼多年外任、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更蕴含了他被调离徐州时的复杂心境。“隋堤三月水溶溶”描绘了词人离徐途中所见的春日景象,三月的隋堤,春水潺潺,本应是生机盎然的时节,然而在词人眼中,这春水却如同他内心的悲思,浩荡而无尽。“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一句,他频频回首,目送泗水东流,仿佛在与徐州作最后的告别。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既细腻又含蓄,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深沉的感慨开篇,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无奈与感慨。“天涯流落思无穷”,不仅反映了苏轼多年外任、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更蕴含了他被调离徐州时的复杂心境。他在徐州任职仅两年,便又要南下湖州,这种南北辗转的生活,让他深感自己如同天涯漂泊之人,难以寻得归处。“既相逢,却匆匆”两句,情感转折强烈,从个人身世之感转向与徐州人士的交往。词人与徐州百姓、友人的邂逅相逢本是人生一大幸事,然而相聚短暂,离别却又如此仓促,喜悦与痛惜交织,情感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这种得而复失的哀怨,深刻地体现了词人对徐州的不舍与眷恋。“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进一步细化了离别场景,描绘了词人与佳人携手共行,面对凋零的花朵,不禁泪湿衣襟。这一幕不仅展现了离别时的伤感,更通过“残红”这一意象,暗示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离别的不舍。同时,“残红”也隐喻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与落寞,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这三句由眼前的残红引申到对春天的感慨。词人询问东风还剩下多少春意,即使春天仍在,自己却即将离开徐州,无人共赏。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与对过去的留恋交织在一起,情感愈发深沉。通过设问的方式,词人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埋下了伏笔。下阕承接上阕的情感,继续以景抒情。“隋堤三月水溶溶”描绘了词人离徐途中所见的春日景象,三月的隋堤,春水潺潺,本应是生机盎然的时节,然而在词人眼中,这春水却如同他内心的悲思,浩荡而无尽。词人将无形的愁思融入到具体的春水中,化虚为实,使情感更加具象化,增强了词的感染力。“背归鸿,去吴中”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鸿雁尚能北归故居,而词人却不得不南下吴中,与归鸿背道而驰。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更深化了他对徐州的眷恋之情。徐州在词人的心中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他情感的寄托之地,而如今却不得不离开,这种痛苦与不舍溢于言表。“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一句,词人通过回顾徐州的地理特征,表达了对徐州的依依不舍。清泗与淮河相通,本是自然地理现象,但在词人眼中,却成了他对徐州的牵挂与眷恋的象征。他频频回首,目送泗水东流,仿佛在与徐州作最后的告别。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既细腻又含蓄,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三句“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是全词情感的高潮。词人欲将千滴相思之泪托付给泗水,寄往徐州,然而楚江东流,相思却难以抵达。这种无奈与怅惘,不仅体现了词人对徐州的深情厚谊,更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极致。通过这一巧妙的设喻,词人将内心的痛苦与不舍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4. 作品点评

《江神子·恨别》通过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将无形的离愁别绪具象化,情感表达深沉而哀婉。苏轼从徐州的分别之地出发,联想到前往湖州途中沿泗水入淮河的曲折水路,又从离别时的“和泪”联想到别后的“寄泪”,层层递进,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愈发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彭城即徐州,泗水、汴水皆在焉。其形胜东接齐鲁比属赵魏,南通江淮,西控梁楚。意此时东坡于彭城遇旧好,又别之而赴淮扬,临別赠言也。先从自己流落写起,言旧好遇于彭城,又匆匆折残红以泣別。别后虽有春,不能共赏矣。“隋堤”,汴堤也,通于准,言我沿隋堤而下维扬,回望彭城,相去已远。纵泗水流与淮通,而泪亦寄不到,为可伤也。“楚江东”,谓扬州,古称吴头楚尾也。故曰“吴中”,又曰“楚江东”。

清黄苏《蓼园词评》

# (东坡词)云:“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又云:“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正反两用。要从杜老“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来也。“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笔意深折。

近代冯振《诗词杂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冲之《汉宫春·梅》

下一篇:宋·柳永《戚氏·晚秋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