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láng
shān
yù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sān
fēng
qīng
xiāo
zhuó
qiān
xún
gān
zhèng
zhí
xiāng
bàng
chēng
chí
tiān
rén
kàn

译文

三座山峰一座座青翠色的如同被削了一般,耸立在空中非常的高不与其它山峰接触。直立向上没有搀扶依靠,就像撑起着天地给人看一样。

逐句剖析

"三峰一一青如削":三座山峰一座座青翠色的如同被削了一般,

# 三峰:江郎山上有三峰。

"卓立千寻不可干":耸立在空中非常的高不与其它山峰接触。

# 不可干:不可冒犯。干:冒犯,触犯。,千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形容极言其高或极长。

"正直相扶无倚傍":直立向上没有搀扶依靠,

# 倚傍:依靠。

"撑持天地与人看":就像撑起着天地给人看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郎山和韵》为南宋杰出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深切描绘了江郎山的非凡雄姿:三峰巍峨矗立,峻拔入云,独立无依,仿佛擎天而立。字面上,辛词似乎仅聚焦于“三峰”的描绘,然而,若深入诗人的生平背景细细咀嚼,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借景抒怀、以物喻志的深远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江郎山和韵》这首诗是由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他是在被宋光宗召见,前往京城面圣的途中经过江郎山时创作而成的。辛弃疾之所以写这首诗,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异常复杂,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忐忑。他此行面圣,关乎着他多年坚持的抗金志愿能否得以实现,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忧虑,不知此行是吉是凶。多年的抗金努力与坚持,即将在这次面圣中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样的经历和情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江郎山雄奇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复杂心境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郎山和韵》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江郎山自然景观的诗。此诗以精炼而遒劲的文笔,颂扬了山峰的巍峨耸立与独立自主之姿。它生动勾勒出江郎山奇绝险峻的山势,诗人借由这座山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宏大的智慧与胸怀,以及那份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全诗语言紧凑、意境恢弘,彰显了诗人崇高的理想追求,渴望为国效力,成就一番非凡事业。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江郎山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其高峻挺拔、独立不倚的描绘,实际上是在借山言志。江郎山的形象成为了诗人自身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表达了诗人意志坚强、正直不阿、坦荡无畏的品格,以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夸张:诗中“卓立千寻不可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耸入云和难以企及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首句“三峰一一青如削”诗人勾勒了三座峰峦巍然矗立的画面,将它们比作经过精心雕琢般峻峭且青葱。这种描绘方式不仅突出了山峰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次句“卓立千寻不可干”进一步强调了山峰的高耸入云,用“千寻”这一夸张的数字来形容山峰的高度,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不可干”则表达了山峰的孤傲和不可侵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定和独立。三句“正直相扶无倚傍”,此句将山峰拟人化,用“正直相扶无倚傍”来形容山峰之间的相互扶持和独立无倚。隐喻人们应当秉持正直坚定的态度,相互扶助而不倚仗外力,勇于承担起天地与世间万物的重托。末句“撑持天地与人看”,“撑持天地”是对山峰雄伟气势的极致赞美,也寓意着山峰如同天地之间的支柱,支撑着整个世界的稳定。而“与人看”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欣赏到这座山峰的壮丽景色,并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出对正直、独立人格的赞美和追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关切。

4. 作品点评

旅途中,诗人的心情异常复杂,对于即将面圣的吉凶难以预料,而他多年抗金的志向也将在此次朝见中得到最终的验证。在这首诗里,他描绘了江郎山那奇特且险峻的山势,以此比喻自己雄才大略和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这不仅彰显了他崇高的理想追求,更体现了他渴望报效国家、成就一番伟业的豪情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炎《解连环·孤雁》

下一篇:宋·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