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蒙毡":满街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
# 铁马蒙毡:战马披上了御寒的毡子,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银花洒泪":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
# 银花洒泪:指花灯似落泪。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春入愁城":春天来到这座充满哀愁的临安城。
# 愁城:借指临安。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231页)。
"笛里番腔":街头横笛中吹奏出来的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腔调,
# 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番,古时对外族的称呼。
"街头戏鼓":还有异族的鼓吹杂戏,
# 街头戏鼓:街头上舞动的是元人的大鼓。戏鼓: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不是歌声":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不堪忍受独对青灯神游故国的痛苦,
# 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
"想故国":想起故国,
# 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高台月明":那高台上空明月依旧,却物是人非。
# 高台:高的楼台,比喻京城。
"辇下风光":故都临安的元宵风光,
# 辇下风光:指临安繁盛是热闹繁华的风光。辇下,指京城。
"山中岁月":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
# 山中岁月:指作者在山中度过的寂寞隐居岁月。
"海上心情":那逃往海上的君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海上心情:引忠臣苏武牧羊海上不忘故国之典。作者以之自况。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感怀故国题材的词。描绘了临安沦陷后元人统治下元宵节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恨、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海上抗元斗争的关怀。借临安元宵的衰败景象与对往昔的回忆,写出了词人深沉的家国之思与亡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拟人:“银花洒泪”将花灯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临安城在元军统治下的哀伤氛围,以花灯之“泪”暗示国家沦陷后的悲痛。联想:“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词人由眼前的孤寂生活,联想到故都临安昔日的繁华,又挂念起海上坚持抗元的志士,将不同时空的场景相串联,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情感表达。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写“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等临安元宵景象,抒发对元人统治的愤慨和对故国沦陷的悲痛之情;下片“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借对故都风光、隐居岁月、海上抗元等景象的联想,抒发对故国的思念、隐居的孤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比:词的上片描绘了当下的景象,“铁马蒙毡”暗示元军的统治,“银花洒泪”“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展现出临安城被元军占领后的凄凉、异族化氛围,昔日繁华不再。下片“辇下风光”回忆过去临安城作为都城时的繁华风光,与上片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国家沦陷后的巨大反差,表达出词人对故国往昔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悲痛。想象:“想故国、高台月明”,词人在青灯独坐时,脑海中浮现出故国的高台在明月照耀下的情景。这并非眼前实景,而是通过想象勾勒出故国曾经的画面,以此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化用:“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二句,巧妙勾连上下片。“想故国”三字,如同一把钥匙,点破上片对故都临安的种种描绘,皆为词人遥想之景。“高台月明”的意象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境,在青灯孤影的映衬下,将词人对故都临安与南宋故国的深切怀念、无尽眷恋,尽数融入这清冷月色之中,婉转含蓄却又力透纸背。承上启下:“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二句起承转之功,以“想故国”三字挑明上片笔墨皆为遥想故都临安的幻境勾勒。
3. 分段赏析
上片尽绘想象中临安元宵的凄冷惨状。“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将元统治下的临安悲愁之气展露无遗。“铁马蒙毡”四字,既点出临安沦陷于元军铁蹄之下的残酷现实,又以阴森氛围,与元宵佳节应有的热闹喜庆形成强烈反差,开篇便奠定全词的时代基调。往昔元宵的繁华盛景,在元军肆虐下荡然无存,百姓心中满是悲戚。连元宵花灯都似通人意,洒泪悲鸣,此句将银灯拟人化,看似荒诞,实则以奇巧之笔,将客观景象染上浓烈主观色彩,为临安城笼上哀伤肃穆的氛围。“春入愁城”则将前两句的意境凝练概括,春意虽至,却难消这座被铁骑践踏、灯影垂泪之城的愁云惨雾,自然春光与人间悲愁的对比,更添几分苍凉。“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转而描摹临安元宵的乐声场景。此时街头响起的,是充满北方游牧民族腔调的横笛,是异族杂戏的喧闹鼓点,全然不见往昔熟悉的宋地音律。身为南宋遗民,词人听来只觉刺耳,这些声响于他而言,根本算不得“歌声”。此几句笔锋一转,将先前悲郁之情化作对元统治者的满腔义愤,情感由低回转为激昂,直抒胸臆间尽显愤懑。下片笔锋再转,倾诉词人深沉的思国之痛。“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二句承上启下,“想故国”三字道破上片皆是对故都临安的想象之景。“高台月明”化用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境,独坐庐陵山中,面对荧荧青灯,遥想故都宫殿在月下的寂寥模样,繁华消逝,只剩悲凉。如今不仅无力复国,连再睹临安旧貌都成奢望,这份苦闷更难排遣。青灯与明月相映,将词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渲染得愈发凄婉深沉,文势随之由激昂归于舒缓。“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收束全词。“辇下风光”追忆宋亡前临安元宵的热闹,以及往昔的太平岁月;“海上心情”则寄托着对临安失守后,仍在福建、广东等地坚持抗元志士的牵挂。词人于山中隐居时,南宋覆灭已近在眼前,即便抗元形势严峻,他心中仍存对复国的期盼。此三句短短数字,跨越时空,将往昔、当下与期许熔于一炉,内涵丰富,余韵悠长,言尽而情未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想象落笔,于虚写中见真情。上片全是对故都元宵节凄凉景象的想象,“铁马”“银花”“笛里番腔”“街头戏鼓”等并非具体细致的真实描绘,而是着重抒发主观情感,像“春入愁城”这样的句子,更是带有虚空的概括性。下片的虚写更为含蓄概括,“想故国、高台月明”仅勾勒出故都宫殿楼台在淡淡月光下的暗影,其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感慨;结尾三句也用虚笔轻轻带过,不细致描写景象和内容,为读者留下想象与体味的空间。这种从想象入手、在虚写中表意的写法,带有欲说还休的意味,再加上全词明快的节奏,更强化了作者苍凉悲郁的情感。
# 这首词作于临安沦陷后的首个元宵节。当时的作者孤处深山。杭州灯火,“蒙毡”、“洒泪”种种情景,皆自想象生出,而凄厉伤惨之状,宛然如见。揭拍三句,“辇下”忆昔;“山中”述今;“海上”念远。辛酸苦辣,一齐兜上心,益觉其心志之衰。
现代中华诗词编著中心总编辑周笃文《豪放词典评》
上一篇:宋·宋伯仁《佳人歌》
下一篇:宋·万俟咏《长相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