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ù
yīng
tái
jìn
·
·
wǎn
chū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bǎo
chāi
fēn
táo
yān
liǔ
àn
nán
shàng
céng
lóu
shí
jiǔ
fēng
duàn
cháng
piàn
piàn
fēi
hóng
dōu
rén
guǎn
gèng
shuí
quàn
yīng
shēng
zhù
bìn
biān
shì
huā
guī
cái
zān
yòu
chóng
shù
luó
zhàng
dēng
hūn
gěng
mèng
zhōng
shì
chūn
dài
chóu
lái
chūn
guī
chù
què
jiě
dài
jiāng
chóu

译文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逐句剖析

"宝钗分":在桃叶渡口,

#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

"桃叶渡":我们分钗别离,

#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烟柳暗南浦":南浦烟柳黯淡,

#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怕上层楼":从此,

"十日九风雨":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断肠片片飞红":黄莺不住地呜叫,

# 飞红:飘落的花瓣。,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

"都无人管":催落飞红满天,

"更谁劝、啼莺声住":也没有人去理会!

"鬓边觑":看着鬓边戴的花,

# 鬓边觑: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试把花卜归期":取下来仔细端详,

#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才簪又重数":用花瓣推算归期。

# 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簪(zān),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灯昏":昏暗的灯光下,

#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哽咽梦中语":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

"是他春带愁来":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

"春归何处":春天不知回到哪里。

"却不解、带将愁去":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祝英台近·晚春》为南宋辛弃疾所作。此词是闺怨词,上阕写主人公与情人别后,春光渐逝,春愁无尽。下阕则写日夜盼情郎归来,且化用前人成句来抒发离别的凄婉之情。该词结构细密,以春归而人未还来贯通上下阕。词中虽无“怨”字,却满是怨意,本欲消怨,而怨却缠缠绕绕。一片痴情怨语尽在曲折转折之中,尽显婉约词那绸缪宛转的独特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难以确考。《蓼园词选》黄苏认为此词是“借闺怨以抒其志”,较为可信。书中提及“史称叶衡入相,荐弃疾有大略,召见提刑江西,平剧盗,兼湖南安抚,盗起湖、湘,弃疾悉平之。后奏请于湖南设飞虎军,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者,数阻挠之。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停住。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乃释然。词或作于此时乎?”辛弃疾自到南宋后,备受压抑,难展恢复壮志,故借闺怨词抒发心中郁闷,与他另一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情调、抒情手法相同,但无法确指因何事而作。宋人张端义《贵耳集》称此词是为去妾吕氏而作,只是说法证据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祝英台近·晚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与情人分手后春光流逝,春愁难止,下片写日夜盼郎归来,并化用成句抒写凄婉别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呈现了早朝这一重要场景,并融入了诗人个人对时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选取了三个与离别相关的传统意象,勾勒出一幅凄迷朦胧的离别场景,暗示了离别的愁绪,奠定了全词哀婉的基调。“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暮春时节,落花飘零、黄莺啼叫本是自然景象,但在词人笔下,这些景象都染上了主观情感色彩,飞红无人管,啼莺无人劝,实则是借景抒发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凄凉,以景之惨淡映衬情之哀伤。用典:词中多处用典,如“宝钗分”“桃叶渡”等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还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这些典故本身带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指向,借助它们可以简洁而含蓄地传达出离别、思念等复杂的情感,避免了直白的表述,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对比:上阕先回忆了与恋人分别时的情景,“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那时的离别虽令人痛苦,但至少还有相聚的美好回忆。而如今“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独自一人面对暮春的残败景象,往昔的欢乐与当下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主人公在经历离别后的痛苦和失落,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巧妙化用前人诗意,以分钗作别赠信物、桃叶渡为送别之地、南浦烟柳迷濛之景,连用三个典故,织成情致缠绵的离别画卷,烘托出凄苦心境。亲人分袂后,遭横雨狂风,落红乱飞,不忍登楼再睹离别景。“都无人管”“更谁劝”,强调无人能束春去、劝莺止啼,抒发怨春怀人之愁。下阕笔锋一转,由气氛烘托转为情态描摹,情韵却与上阕紧密相连。“鬓边觑”三字,将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百无聊赖的细微动态与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试把”两句承“觑”而来,因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难阻,她遂萌侥幸,以花瓣卜归期,明知不可信却“才簪又重数”,单调重复动作既可笑又心酸,白描手法尽显其痴情。但她心情难平,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责问无理却有情,痴者无端之思皆因情深难空。从南浦赠别至此,情节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下阕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的无奈心态。

4. 作品点评

此词章法细密,以春归人未还为线索贯穿上下片。词中虽无“怨”字,却处处含“怨”,欲消怨而怨情愈绵。一片痴怨之情尽在转折间流露,尽显婉约词那绸缪宛转的独特风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风流妩媚,富于才情,若不类其为人矣。如李白之圣于诗,无适而不宜,故能如此。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雍陶《送春》云:“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更莫共愁来。”稼轩词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和愁将去。”虽用前语,而反胜之。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宝钗分······。”此辛稼轩词也。风流妩媚,富于才情,若不类其为人矣。······盖其天才既高,如李白之圣于诗,无适而不宜,故能如此。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辛幼安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人皆以为佳,不知赵德庄《鹊桥仙》词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盖德庄又体李汉老杨花词:“蓦地便和春带将归去。”大抵后辈作词,无非道人已道底句,特善能转换耳。

宋陈鹄《耆旧续闻》

# 辛幼安《祝英台》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又不解和愁归去。”王君玉《祝英台》云:“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前一词欲春带愁一去,后一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春晚词,少有比者。

宋张侃《拙轩集》

# 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稚。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之思,岘首西州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

宋张炎《词源》

# 怨春、问春,口快心灵,非关剿袭。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结尾数语,分明流莺声也。自然婉转销魂,怎生住得。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押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清沈谦《填词杂说》

# 一波三过折。托兴深切,亦非全用直语。

清谭献《谭评词辨》

# 此与德佑太学生二词用意相似,“点点飞红”,伤君子之弃;“流莺”,恶小人得志也;“春带愁来”,其刺赵、张乎?

清张惠言《词选》

# 按此闺怨词也。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言自与良人分钗后,一片烟雨迷离,落红已尽,而莺声未止,将奈之何乎?次阕言问卜欲求会,而间阻实多,而忧愁之念,将不能自已矣。意致凄惋,其志可悯。

清黄苏《蓼园词选》

# 讽刺语却婉雅。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 词有袭前人语而得一名者,虽大家不免。如方回“梅子黄时雨”,······幼安“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等句,惟善于调度,正不以有蓝本为嫌。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 首三句言送别之地,后五句言别后之怀,万点飞花,离愁亦万点也。下阕明指伊人,归期屡卜,而消息沉沉,惟有索之梦中,孤灯独语,其深悔杨枝之遣耶?结处“春带愁来”三句,伤春纯是自伤。前之《摸鱼儿》词借送春以寄慨,有抑塞磊落之气;此借伤春以怀人,有徘回宛转之思,刚柔兼擅之笔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借闺怨以寄意。就词论,则温柔缠绵,一往情深。上片言人去后之冷落,下片言盼归之切。起言别时凄景,次言别后懒情。“断肠”三句,言人去后飞红既无人管,啼莺亦无人劝。换头三句,觑花卜归,媛替又数,实盼归之痴情可思。“罗帐”两句,言觑卜无凭,但记梦中硬咽之语,情更可伤。末用雍陶“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莫更共愁来”送春诗,但以问语出之,韵味尤厚。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万事》

下一篇:宋·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