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分":在桃叶渡口,
#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钗,女子头饰物。
"桃叶渡":我们分钗别离,
#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烟柳暗南浦":南浦烟柳黯淡,
#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怕上层楼":从此,
"十日九风雨":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断肠片片飞红":黄莺不住地呜叫,
# 飞红:飘落的花瓣。,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
"都无人管":催落飞红满天,
"更谁劝、啼莺声住":也没有人去理会!
"鬓边觑":看着鬓边戴的花,
# 鬓边觑: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试把花卜归期":取下来仔细端详,
#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才簪又重数":用花瓣推算归期。
# 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簪(zān),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灯昏":昏暗的灯光下,
#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哽咽梦中语":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
"是他春带愁来":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
"春归何处":春天不知回到哪里。
"却不解、带将愁去":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祝英台近·晚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与情人分手后春光流逝,春愁难止,下片写日夜盼郎归来,并化用成句抒写凄婉别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呈现了早朝这一重要场景,并融入了诗人个人对时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选取了三个与离别相关的传统意象,勾勒出一幅凄迷朦胧的离别场景,暗示了离别的愁绪,奠定了全词哀婉的基调。“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暮春时节,落花飘零、黄莺啼叫本是自然景象,但在词人笔下,这些景象都染上了主观情感色彩,飞红无人管,啼莺无人劝,实则是借景抒发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凄凉,以景之惨淡映衬情之哀伤。用典:词中多处用典,如“宝钗分”“桃叶渡”等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还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这些典故本身带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指向,借助它们可以简洁而含蓄地传达出离别、思念等复杂的情感,避免了直白的表述,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对比:上阕先回忆了与恋人分别时的情景,“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那时的离别虽令人痛苦,但至少还有相聚的美好回忆。而如今“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独自一人面对暮春的残败景象,往昔的欢乐与当下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主人公在经历离别后的痛苦和失落,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巧妙化用前人诗意,以分钗作别赠信物、桃叶渡为送别之地、南浦烟柳迷濛之景,连用三个典故,织成情致缠绵的离别画卷,烘托出凄苦心境。亲人分袂后,遭横雨狂风,落红乱飞,不忍登楼再睹离别景。“都无人管”“更谁劝”,强调无人能束春去、劝莺止啼,抒发怨春怀人之愁。下阕笔锋一转,由气氛烘托转为情态描摹,情韵却与上阕紧密相连。“鬓边觑”三字,将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百无聊赖的细微动态与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试把”两句承“觑”而来,因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难阻,她遂萌侥幸,以花瓣卜归期,明知不可信却“才簪又重数”,单调重复动作既可笑又心酸,白描手法尽显其痴情。但她心情难平,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责问无理却有情,痴者无端之思皆因情深难空。从南浦赠别至此,情节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下阕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的无奈心态。
4. 作品点评
此词章法细密,以春归人未还为线索贯穿上下片。词中虽无“怨”字,却处处含“怨”,欲消怨而怨情愈绵。一片痴怨之情尽在转折间流露,尽显婉约词那绸缪宛转的独特风致。
# 风流妩媚,富于才情,若不类其为人矣。如李白之圣于诗,无适而不宜,故能如此。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雍陶《送春》云:“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更莫共愁来。”稼轩词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和愁将去。”虽用前语,而反胜之。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宝钗分······。”此辛稼轩词也。风流妩媚,富于才情,若不类其为人矣。······盖其天才既高,如李白之圣于诗,无适而不宜,故能如此。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辛幼安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人皆以为佳,不知赵德庄《鹊桥仙》词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盖德庄又体李汉老杨花词:“蓦地便和春带将归去。”大抵后辈作词,无非道人已道底句,特善能转换耳。
宋陈鹄《耆旧续闻》
# 辛幼安《祝英台》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又不解和愁归去。”王君玉《祝英台》云:“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前一词欲春带愁一去,后一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春晚词,少有比者。
宋张侃《拙轩集》
# 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稚。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之思,岘首西州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
宋张炎《词源》
# 怨春、问春,口快心灵,非关剿袭。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结尾数语,分明流莺声也。自然婉转销魂,怎生住得。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押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清沈谦《填词杂说》
# 一波三过折。托兴深切,亦非全用直语。
清谭献《谭评词辨》
# 此与德佑太学生二词用意相似,“点点飞红”,伤君子之弃;“流莺”,恶小人得志也;“春带愁来”,其刺赵、张乎?
清张惠言《词选》
# 按此闺怨词也。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言自与良人分钗后,一片烟雨迷离,落红已尽,而莺声未止,将奈之何乎?次阕言问卜欲求会,而间阻实多,而忧愁之念,将不能自已矣。意致凄惋,其志可悯。
清黄苏《蓼园词选》
# 讽刺语却婉雅。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 词有袭前人语而得一名者,虽大家不免。如方回“梅子黄时雨”,······幼安“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等句,惟善于调度,正不以有蓝本为嫌。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 首三句言送别之地,后五句言别后之怀,万点飞花,离愁亦万点也。下阕明指伊人,归期屡卜,而消息沉沉,惟有索之梦中,孤灯独语,其深悔杨枝之遣耶?结处“春带愁来”三句,伤春纯是自伤。前之《摸鱼儿》词借送春以寄慨,有抑塞磊落之气;此借伤春以怀人,有徘回宛转之思,刚柔兼擅之笔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借闺怨以寄意。就词论,则温柔缠绵,一往情深。上片言人去后之冷落,下片言盼归之切。起言别时凄景,次言别后懒情。“断肠”三句,言人去后飞红既无人管,啼莺亦无人劝。换头三句,觑花卜归,媛替又数,实盼归之痴情可思。“罗帐”两句,言觑卜无凭,但记梦中硬咽之语,情更可伤。末用雍陶“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莫更共愁来”送春诗,但以问语出之,韵味尤厚。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