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黄粱欲熟时":当万事如同黄粱快要煮熟(即将有结果)的时候,
"世间谈笑漫追随":世间人们随意地谈笑、盲目地追逐。
"鸡虫得失何须算":像鸡和虫那样的微小得失哪里值得去计较,
"鹏鴳逍遥各自知":大鹏和鷃雀各自逍遥自在的状态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 鴳:一作“鶡”“鷃”。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用典:“黄粱”运用了黄粱一梦的典故,形象地说明世间万事如同虚幻的梦境,终将过去,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味。对比:将“鸡虫得失”与“鹏鴳逍遥”进行对比,“鸡虫得失”代表着微小、琐碎的利益之争,而“鹏鴳逍遥”象征着豁达、自在的境界。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看淡得失、追求逍遥的倡导。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万事黄粱欲熟时,世间谈笑漫追随”,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当事情快要见分晓,就像黄粱快要煮熟时,世间的人们还在随意谈笑、盲目地追逐。这表现出世人的盲目和浮躁,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后两句“鸡虫得失何须算,鹏鴳逍遥各自知”,诗人笔锋一转,点明像鸡和虫那样的微小得失根本不值得去计较,大鹏和小鴳都有属于自己的逍遥,暗示人们应该有更豁达的心胸,不必为小事斤斤计较,要学会找到自己的逍遥之道。
上一篇:宋·万俟咏《长相思·雨》
下一篇: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