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
·
péng
chéng
宿
yàn
ló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péng
chéng
宿
yàn
lóu
mèng
pàn
pàn
yīn
zuò
míng
yuè
shuāng
hǎo
fēng
shuǐ
qīng
jǐng
xiàn
gǎng
tiào
yuán
xiè
rén
jiàn
dǎn
sān
kēng
rán
àn
àn
mèng
yún
jīng
duàn
máng
máng
chóng
xún
chù
jiào
lái
xiǎo
yuán
xíng
biàn
tiān
juàn
shān
zhōng
guī
wàng
duàn
yuán
xīn
yǎn
yàn
lóu
kōng
jiā
rén
zài
kōng
suǒ
lóu
zhōng
yàn
jīn
mèng
céng
mèng
jiào
dàn
yǒu
jiù
huān
xīn
yuàn
shí
duì
huáng
lóu
jǐng
wèi
hào
tàn

译文

我在徐州任知州,夜晚宿在燕子楼,梦中梦到了盼盼,因作这首词。月光皎皎如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这景致夜夜可有,却无人看见。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逐句剖析

"彭城夜宿燕子楼":我在徐州任知州,

#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彭城:今江苏徐州。

"梦盼盼":夜晚宿在燕子楼,梦中梦到了盼盼,

"因作此词":因作这首词。

"明月如霜":月光皎皎如霜,

"好风如水":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

"清景无限":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

"曲港跳鱼":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

"圆荷泻露":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

"寂寞无人见":这景致夜夜可有,却无人看见。

"紞如三鼓":三更鼓响,

# 紞如:击鼓声。

"铿然一叶":秋夜深沉;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

# 铿然:清越的音响。

"黯黯梦云惊断":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

# 惊断:惊醒。,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黯黯:昏暗貌。

"夜茫茫":夜色茫茫,

"重寻无处":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

"觉来小园行遍":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 觉来:醒来。

"天涯倦客":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

# 倦:疲倦。

"山中归路":已经感到十分疲倦,

"望断故园心眼":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 心眼:心愿。,故园:故乡家园。

"燕子楼空":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

"佳人何在":佳人已不在,

"空锁楼中燕":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如梦":古今万事皆成空,

"何曾梦觉":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

"但有旧欢新怨":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异时对":后世有人,

"黄楼夜景":面对着这黄楼夜色,

#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为余浩叹":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 叹:长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之手,是一首夜宿燕子楼后,因梦感怀而作的经典词作。上阕以倒叙之法开启寻梦之旅,描绘了作者惊梦后漫步燕子楼小园的情景。在这里,月色皎洁如霜,秋风轻柔似水,清辉之下,小园景致清幽至极。曲港中鱼儿跃出水面,荷叶上露珠滚落,动静相衬,寂静之感愈发深沉,这般自然之美无人赏见,更添几分寂寞。直至三更鼓响,一片落叶的声响惊断了作者的美梦,待他从梦中醒来,夜色茫茫,想要重寻梦境却无处可觅,只能在小园里四处徘徊。下阕则转入对梦境的感悟与抒怀。作者凭吊燕子楼,登高远望,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奔涌。他以“天涯倦客”自称,尽显漂泊仕途的疲惫与无奈。“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人去楼空的景象,引发了他对古往今来人事变迁的感慨。在苏轼看来,人生恰似一场大梦,人们在旧欢新怨中沉浮,始终难以觉醒。词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一句,将景、情、理巧妙融合,传达出一种带有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感与淡漠感,字里行间似乎隐藏着对彻底解脱的出世追求。全词意境清旷悠远,读罢令人回味无穷,尽显苏轼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担任徐州知州时所作。彼时,他夜宿彭城燕子楼,于梦中与历史深处的人物产生奇妙共鸣。这场梦宛如一场心灵的洗礼,让苏轼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醒来后,梦中的种种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的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从词前小序中,便能大致了解这首记梦词的创作缘起,其独特的意境,也自此在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感梦抒怀词。蕴含着深沉厚重的人生感慨,将古与今的时空交织、倦客的漂泊心境与佳人的往昔故事,还有梦幻中的缥缈情境与佳人的缱绻情事紧密融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一种萦绕着禅意与玄思的人生空幻感和淡漠情绪,仿佛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一切皆如过眼云烟。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融情于景,上片描绘了“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清幽夜景,“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的静谧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既烘托出词人夜宿燕子楼的寂寞心境,又为下文的梦境和感慨做了铺垫。“夜茫茫,重寻无处”,通过描写梦醒后夜色的茫茫无际,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用典:“燕子楼”“盼盼”的典故,源自唐代张建封与其爱妾关盼盼的故事,词人借这个历史典故,引发对古今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黄楼”也是一个典故,苏轼在徐州建造黄楼,这里以“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暗示后人也会像自己对燕子楼的感慨一样,对黄楼发出感叹,进一步深化了词中关于历史兴衰和人生短暂的主题。对比:将“天涯倦客”的漂泊、思乡之苦与“佳人何在”的物是人非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同时,以燕子楼的空寂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以昔日佳人的繁华与今日的楼空人去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直抒胸臆:下片“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直接抒发了词人作为天涯漂泊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心情。“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认为古今之事如同梦境,人们往往沉迷其中而不自知,只有无尽的欢乐与哀怨循环往复,使词作的思想深度得到了升华。

3. 分段赏析

上阕细腻勾勒出词人那清幽的梦境,以及从梦中苏醒后心中弥漫的怅然若失。开篇“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三句,总览秋夜的清朗景致。词人以霜作比,写月色的皎洁明亮;以水喻风,绘秋风的和畅轻柔,而后以“清景无限”收束,对这秋夜美景的喜爱之情已然跃然纸上。首句中,月色皎洁似霜,秋风清凉似水,瞬间将人引入一个无比清幽的境界。“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晚景色的如实描绘,也是词人在这清幽之景的滋养下,内心情绪的自然流露。“清”字是这段描写的关键,既包含了秋夜凉风带来的清爽体感,又有着超脱于现实之外的清净心境。“曲港”三句笔锋一转,开始描绘梦境。在静谧的氛围中,有着细微的动态变化,词人依旧紧扣“清景”展开,只是视角更为集中。景色由宏观转入微观,由静态转为动态:弯曲的港湾里,鱼儿欢快跳跃;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悄然滑落。鱼跃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儿跳跃暗示着周围环境的寂静,唯有夜深人静时,鱼跃之声才会被察觉;露珠滑落则点明夜已深沉。词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让本就寂静的深夜愈发静谧。“寂寞无人见”一句意味深长:园池中的鱼跃露泻之景,夜夜都会出现,然而大多时候无人留意;词人偶然至此,若不是刻意留心,即便此景就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夜深人静之际,人间的喧嚣停歇,自然界却展现出蓬勃生机,只是这份生机鲜有人知,徒留寂寞罢了。在梦境的描写中,词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的清幽生机对比人世的冷漠无情,表面写梦,实则委婉地反映现实。虽然鱼跃港湾、露泻荷叶会发出声响,但尚不足以惊扰梦境。直到三更时分,那铿然的鼓声响起,才打破了这份宁静,让清幽之景瞬间消逝。词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刻画夜的深邃和梦境的中断:三更鼓声沉闷,秋夜愈发深沉;一片树叶飘落,发出铿然声响。“紞如”和“铿然”生动地表现出声音的清晰,以声衬静,让夜的清幽和幽寂之感更加强烈。原本悠然的梦境,被鼓声和叶声骤然打断,词人心中难免生出黯然之情。上阕最后三句,刻画了梦断后的茫然心境:词人梦醒后,虽想重回梦境,可在茫茫夜色中,已无法再见到梦中的“清景”。于是他在小园中徘徊,走遍每一处角落,却依旧一无所获,眼前唯有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再述惊梦游园,梦境与夜景相互映衬,似真似幻,充满迷离之感。“行遍”二字,更是凸显出词人对梦境的留恋不舍。梦境中的惬意逍遥与惊梦游园时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反差,词人的志趣也从侧面得以体现。下阕是词人醒后的情感抒发,言语间透着沉郁,又有着超然的领悟。“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三句真切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描绘了一位在天涯漂泊、心生厌倦的游子,思念着山中的归乡之路,心中眼中满是对故园的渴望,直至望眼欲穿,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蕴含着深沉的身世之感,诉说着词人无尽的怅惘与感慨。“望断”二字,更突显了他对故乡的迫切思念。紧接着“燕子楼空”三句,词人由自身联想到燕子楼的沧桑变迁,以及佳人盼盼的踪迹全无,从人去楼空的现实中,体悟到万物的瞬息万变、生灭无常,而后以空灵超脱的笔触,直抒胸臆:人生犹如梦境,未醒是因为心中的欢情与怨恨未断。燕子楼的始建者和建造时间已无从考证,苏轼叙述燕子楼的故事,将凄迷之境描绘得简洁而富有哲理,在咏叹古事时能如此超脱,堪称用典精妙、传神的典范。“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想到当下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表达了词人想要解脱却又无法摆脱的无奈,以及对整个人生的厌倦与感伤。人生如梦,只有清醒者才能察觉。可叹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或许仍在梦中,自认为聪慧的人也难免愚昧。不仅如此,后人看待现在,就如同现在看待过去一样。今日苏轼登楼有感,好似清醒者感叹梦中人,将来若有人再登此楼,面对黄楼夜景,恐怕也会发出类似的感慨。但归根结底,大家都不过是天地古今这场大梦中的一员罢了。清醒者承受着痛苦,做梦者却因梦而获得逍遥。从现代视角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或许有些消极。然而在北宋党争不断、词人屡遭打击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应过分苛责古人。毕竟,借助超越现实的虚幻慰藉来寻求心灵安宁,是古代士人常见的精神状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蕴含着极为深沉的人生喟叹,巧妙交织了古与今的时空跨度、倦客的漂泊寂寥与佳人的往昔故事,以及梦幻中与佳人那缠绵悱恻的情事。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萦绕着禅意与玄思的氛围,传递出人生的空幻之感和淡漠情绪。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一切皆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这种情绪的背后,隐隐潜藏着词人渴望彻底摆脱尘世束缚、追求精神超脱的出世意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词中的“燕子楼空”三句,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味,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备受后世文人的推崇与赞赏。寥寥数语,却将人去楼空的沧桑感、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夜登燕子楼词;……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脱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

# 词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疏影》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又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少陵事。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

宋张炎《词源》

# 词有与古诗同妙者,如……“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即平生少年之篇也。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 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坡又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少游问公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清王弈清等《历代词话》卷五引曾慥《高斋词话》

# “野云孤飞,去来无迹”,石帚之词也。此词亦当不愧此品目,仅叹赏“燕子楼空”十三字者,犹属附会浅夫。

清先著、程洪《词洁》

# 东坡以龙骥不羁之才,树松桧特立之操,故其词清刚隽上,囊括群英。院吏所云“学土词须关西大汉,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语虽近谑,实为知音。然如……《永遇乐》之“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新欢旧怨”皆能簸之揉之,高华沉痛,遂为石帚导师。譬之慧能肇放南宗,实传黄梅衣钵矣。

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

# 词当意余于辞,不可辞余于意。东坡谓少游“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二句,只说得车马楼下过耳,以其辞余于意也。若意余于辞,如东坡“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皆为玉田所称,盖辞简而余于意悠然不尽也。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 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更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亟宜改正。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余尝深味是言,若发奥悟。

近代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

#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化实为虚,不著迹象。

近代冯振《诗词杂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沂孙《眉妩·新月》

下一篇:宋·秦观《秋日三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