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舴艋吴儿竞":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
# 竞:指赛龙舟。,吴儿:吴地的青少年。,龙头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从“蚱蜢”取义。
"笋柱秋千游女并":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 并:并排。,秋千:今通作鞦韆。鞦韆乃后起的字。,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芳洲拾翠暮忘归":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 芳洲拾翠:“水中可居者曰洲”,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2)。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游春。杜甫《秋兴》八首之八:“佳人拾翠春相问。”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踏青来不定":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行云去后遥山暝":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
# 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
"已放笙歌池院静":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 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中庭月色正清明":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
# 中庭:庭院中。
"无数杨花过无影":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 无数杨花过无影: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杨花:柳絮。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令词。借寒食节的欢腾喧嚣与宴散后的幽邃静谧景象,写出了暮年心境的恬美与对生活的细致体悟。
2. 写作手法
渲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竞”字写出龙舟竞渡的热烈,“并”字描绘游女同玩秋千的欢闹,直接营造出节日的喧嚣氛围,凸显寒食节的热闹景象。正衬:“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写游女如行云散去后,远山渐渐昏暗,“暝”字渲染暮色渐浓的氛围;后句写笙歌停歇,池院归于寂静。远山的昏暗正衬游人离去后的空寂,笙歌停止的静境又与前句暮色的沉郁相呼应,以自然天色变化衬托人事散尽后的清幽,强化了整体静谧的意境。寓情于景:“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清明的月色与飘飞的杨花构成静谧夜景,词人游乐后的恬淡舒畅之情蕴含其中,景与情自然融合。虚实结合:“无数杨花过无影”,“杨花过无影”是视觉上的虚写,暗含的夜之寂静是实写,虚实结合,增添了场景的清幽之趣。
3. 分段赏析
上片,通过一连串春游嬉戏的场景,鲜活地展现了古代寒食节的热闹景象。“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开展龙舟竞渡的场景,也有游女们成双成对笑着玩秋千的画面。词的开篇,不仅写出了参与人数的众多,还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仿佛能隐约听到欢声笑语。其中的“竞”字,既描绘出划船人的矫健身姿和船行的轻快,又能让人联想到两岸助威的震天锣鼓以及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人们在芳洲采摘花草、尽兴游玩到傍晚都忘了回家的剪影,也有在秀美田野里踏青、往来不断的景象。以上四句,每一句都在写景,每一句也都在写人,景色中有人的活动,人也因景色而感到快乐。这样浓墨重彩、充满生机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春日的柔美风光,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下片则用精巧的笔触,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清雅、宁静之景。“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玩的女子散去后,远处的山峦渐渐变得昏暗;乐曲停歇,花园显得格外幽静。前一句中的“暝”字,突出了远山颜色的暗淡,衬托出游人们离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一句中的“静”字,烘托出笙歌已停、庭院里空无一人的寂寥氛围。“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此时已至深夜,世间万物都寂静无声,庭院中的月色正清新明亮,无数柳絮在空中飘荡,却没有留下一丝影子。写杨花在月下飘飞而无影子,既极力表现出它的细小,更极力凸显它的轻盈。这里写“无影”是虚写,写无声则是实写,这种无影子却有静谧的写法,让人细细品味。清明的月色中,这两句还将情感寄托在景色里,体现出作者在游玩一天后,恬淡而又舒畅的心情。词人虽然年纪已大,但生活情趣十分浓厚,既喜爱游春时的热闹场景,也喜爱月夜的幽静景色。白天,他和乡民们一同欢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自坐在庭院中,欣赏春夜的月色,又是另一种情趣。
# 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世所传“三影”之上。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上一篇:宋·柳永《正宫》
下一篇:宋·舒亶《虞美人·寄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