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yǒng
tóng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lín
gāo
luàn
shān
píng
yān
guāng
yān
guāng
guī
hòu
tiān
wén
jiǎo
duàn
xiāng
cán
jiǔ
qíng
huái
怀
è
西
fēng
cuī
chèn
tóng
luò
tóng
luò
yòu
huán
qiū
yòu
huán

译文

登临高楼,只见山峦纵横,空旷的原野笼罩在轻薄的烟雾中。暮霭渐浓,乌鸦反巢,黄昏的天空传来军营的号角声。熏香燃尽,美酒饮完,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阵阵秋风吹落那一片片梧桐枯叶,梧桐叶落,又是一片秋景萧瑟,又让人总是满怀的孤独、冷落。

逐句剖析

"临高阁":登临高楼,

"乱山平野烟光薄":只见山峦纵横,空旷的原野笼罩在轻薄的烟雾中。

#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平野:空旷的原野。,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烟光薄":暮霭渐浓,

"栖鸦归后":乌鸦反巢,

#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暮天闻角":黄昏的天空传来军营的号角声。

# 闻:杨金本《草堂诗馀》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断香残酒情怀恶":熏香燃尽,美酒饮完,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西风催衬梧桐落":阵阵秋风吹落那一片片梧桐枯叶,

# 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即秋风。此处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

"梧桐落":梧桐叶落,

#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落既可指妻妾的丧亡,亦可指丧夫。

"又还秋色":又是一片秋景萧瑟,

# 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还:回,归到。,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又还寂寞":又让人总是满怀的孤独、冷落。

# 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咏桐》为宋代李清照所作借景抒情词。上片,词人立高阁外,将登楼所见桐叶秋景、所闻风声等,融入悠悠情思;下片转至阁内,于沉思回味间,把先前观景之感绘入所思。全词写情绘景紧密相融,以景衬情、情染景,情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显高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在作者南渡之前,也有人觉得是在南渡之后。而对于其创作意图,有的观点认为是作者悼念亡夫之作,有的则认为是表达对丈夫相思之情的作品。这些说法至今尚无定论,究竟如何恐怕已难以确切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秋怀人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登上高阁所见的乱山平野、烟光淡薄之景,还有栖鸦归巢、暮天闻角的画面,体现了秋日薄暮的萧瑟寂寥;继而展现词人在室内面对断香残酒,心情恶劣,又逢西风劲吹、梧桐纷落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凄清落寞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在秋日里因时光流逝、爱人离散或身世飘零等诸多愁绪而深感寂寞、愁苦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词人登上高阁,眺望远方乱山横亘、平野辽阔、烟雾笼罩、光影黯淡之景,借这苍茫、萧瑟的秋景,抒发内心的惆怅与落寞,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让读者可从景中感知其心境。反衬:以动衬静:“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归巢的乌鸦本已带来几分静谧,之后又在暮色天空中听闻号角声,以鸦归的动、号角声打破寂静的动,衬托出周围环境愈发的寂静,也凸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在这寂静中,愁绪更显深沉。情景交融:“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室内断了的熏香、残剩的美酒,映衬着词人恶劣的心情,室外西风呼啸,催促着梧桐叶纷纷飘落,内外之景与词人愁苦心境相互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展现出词人所处环境的凄凉与内心的悲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临高阁”三字,径直将词人置于高耸楼阁之上。她孤身伫立,凭栏极目,映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这般景致:群山层叠起伏,原野平坦开阔,皆被一层薄薄烟雾笼罩,余晖透过烟雾,洒下最后一抹光亮。叠用的“烟光薄”,强化了景色的荒凉、萧瑟之感,营造出凄凉压抑氛围,悄然烘托出词人的心境。继而,“栖鸦归后,暮天闻角”,这是词人的亲见亲闻。乌鸦向为人们不喜,其叫声本就凄切,在萧条秋日黄昏,更显阴森凄苦。待鸦声渐消,远处军营的角声隐隐传来。凄苦鸦声与悲壮角声交织,极力渲染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予人空旷之感,意境开阔又透着哀伤。不难察觉,这般景物描写之中,饱含着词人当时流离失所、满心忧伤的身世之叹。下片起首,词人直抒抑郁孤寂之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仅此一句直白写“情怀”,却如丝线贯穿全篇。“乱山平野烟光薄”之景,令词人“情怀恶”,而这恶劣心境,又让秋日黄昏愈发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悄然暗示词人对往昔温馨生活的眷恋。往昔岁月,她燃香品酒,沉醉不知归路,如今香已燃尽,酒亦残剩,过往美好皆成云烟,心中苦涩难以言表,一个“恶”字,道尽无数苦衷。随后,“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秋风阵阵,无情扫落梧桐大叶,风声、落叶声让词人心情愈发沉重忧伤。叠句“梧桐落”,着重凸显落叶给词人精神、情感带来的冲击。片片落叶,似无边哀愁飘落心头;声声风声,如利刃扎入孱弱心灵。其间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诸般辛酸瞬间涌上心头。至此,词人将情感推向巅峰,而后全词突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之境,转入“又还寂寞”的无声寂静。这“静”绝非平和宁静,而是词人内心泣血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显露出词人对秋色携来寂寞的厌惧。她不甘因秋色陷入寂寞,怀念逝去夏日的温暖热闹,亦似在倾诉失去亲人和故乡的孤苦。长久郁积的孤独、亡国亡家的悲痛,种种复杂心绪,借这淡淡的八字,含蓄深沉地展露无遗。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八字恰是对词人所处环境、所见景物及全部心境的精准概括,景为眼前实景,情是心中真情,二者相融,情注于景,景衬出情,令全词意境深邃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烟光薄”一句,是个“联珠体”的句式。它是“忆秦娥”这个词牌限定的,但又不是形式上的简单重复。特定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种重复,可以起承上启下、层层递进和渲染气氛的作用。词人正是借用这个重复的画面,把自己的临高阁时满腹惆怅的情怀再次渲染出来,使景物更富于浓厚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抒情的艺术效果,并以这种情景为纽带,转入另一种境界。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杨恩成《李清照词鉴赏》

# 这应是李清照晚年经受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后的词作。从内容上看,亦并非“咏桐”。上阕写景。起笔写远望,“乱山平野”,景象不堪;再写近闻,栖鸦聒噪,暮天号角,隐然有山河荒残之痛,心怀凄凉之悲。下阕言情。先写室内,“断香残酒”,已自心怀不好;再写室外,西风萧瑟,梧桐叶落,心怀更加悲凉。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黻《钱塘观潮》

下一篇:宋·陆游《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