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平山堂下":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三过:第三次经过。
"半生弹指声中":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僧祗律》:“一刹那着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十年不见老仙翁":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
# 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十年: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已十年左右,举其成数。
"壁上龙蛇飞动":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龙蛇:形容草书。
"欲吊文章太守":我本想悼念恩师“文章太守”欧阳修,
# 文章太守:用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句:“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仍歌杨柳春风":但还是为杨柳春风大好年华而歌。
# 杨柳春风:仍用上举欧阳修《朝中措》词,因其中有“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句。此句谓吟诵欧公咏平山堂这首词。
"休言万事转头空":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
"未转头时皆梦":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 未转头时皆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反用之,追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既是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深情缅怀,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与总结。在平山堂这一特殊地点,苏轼将个人的情感与文学才华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这首既深情又厚重的词作。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又蕴含了苏轼对人生、对文学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感悟。这首词不仅是对欧阳修的致敬之作,更是苏轼人生智慧与文学才华的璀璨展现。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苏轼在词的开头“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以平山堂为背景,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己三次经过平山堂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一句,则是通过描写平山堂壁上欧阳修的书法遗迹,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与敬仰。对比:“半生弹指声中”与“未转头时皆梦”也形成了对比,前者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后者则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的认识。象征:“壁上龙蛇飞动”象征了恩师的精神与作品永存。化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两句,苏轼化用了欧阳修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的词句,既是对恩师作品的致敬,也表达了对恩师人格的敬仰。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他怀着对欧阳修的深厚情谊,第三次踏上这片恩师曾经讲学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思绪。每一次的到访,都仿佛是与恩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他深深感受到恩师的智慧与情怀。“三过平山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以及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时,都曾途经扬州,特意来此凭吊恩师的情景。这些经历,如同烙印般深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词的上片通过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缅怀与敬仰,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人生、对文学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感悟。这些情感与思绪,不仅是对恩师的深情致敬,更是苏轼人生智慧与文学才华的璀璨展现。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两句,不仅重现了欧阳修昔日风流自赏之态,更蕴含了恩师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的欣慰之情。这些遗迹,如同恩师的精神象征,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让苏轼在凭吊逝者时,能够感受到恩师的温暖与关怀。苏轼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联想到欧阳恩师的种种事迹与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他深知,人生如梦,万事皆空,但在这虚幻的人生中,恩师的精神与教诲却永远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因此,当他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时,心中既有缅怀之情,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苏轼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一深刻哲理,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且虚幻,但在这虚幻中,我们仍应珍惜每一个当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这种坦然面对政治打击、超脱于世俗纷扰的态度,正是苏轼人生智慧与文学才华的璀璨展现。词的下片通过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缅怀与敬仰,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人生、对文学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感悟。这些情感与思绪,不仅是对恩师的深情致敬,更是苏轼人生智慧与文学才华的又一次璀璨绽放。同时,他也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4. 作品点评
苏轼深受佛家思想熏陶,常以佛家的色空观念来审视世间万物,赋予其诗词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与玄思。白居易曾以“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与虚幻的感慨,而苏轼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的深刻见解。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轼的这种人生观念,带有一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他渴望超越尘世的束缚,达到一种超脱与自在的境界。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不仅为他的诗词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内涵,也成为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 东坡登平山堂,怀醉翁,作此词。张嘉甫谓予曰:‘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看其落笔置笔,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尔。’余衰退,得观此于右上座处,便觉烟雨孤鸿在目中矣。
宋洪觉范《石门文字禅》
# 东莱先生谓《后赤壁赋》结尾用韩文公《石鼎联句》叙弥明意。俞文豹谓不然,盖弥明真异人,文公纪其实也,与此不同。东坡先生贯通内典,尝赋《西江月》词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则我与二客,崔与道皆一梦也。
宋俞文豹《清夜录》
# 欧词“尊前看取衰翁”,觑破矣。此结愈破。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末句感慨之意,见于言外。
明顾从敬《类选笺释草堂诗余》
# 平山堂一抔土耳,亦无片石可语。然以欧、苏词,遂令地重。因念此地稚圭、永叔,原父、子瞻诸公,皆曾作守,令人惶汗。仆与诸子游宴红桥,酒间小有酬唱,江南北颇流传之,过扬州者,多问红桥矣。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结二语,唤醒聪明人不少。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扛
# 东坡《西江月》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
上一篇:宋·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