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
"山头来去云":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
# 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宋王安石《即事》:“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
# 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挥羽扇":少年时也曾学周瑜手执羽扇,
"整纶巾":头戴纶巾,
# 纶巾:有青丝带的帽子。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
"少年鞍马尘":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
# 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如今憔悴赋招魂":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
# 憔悴:指衰老。
"儒冠多误身":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 身:自己。,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指代书生。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抒怀词,诗人通过描写途中偶遇故人的情境与今昔人生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控诉。
2. 写作手法
对比:在下片中,作者通过“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与“如今憔悴赋招魂”的对比,将少年时英姿飒爽的戎马生涯与如今的憔悴落魄并置。前句以“挥羽扇”“整纶巾”的从容形象与“鞍马尘”的动态场景,勾勒出往昔的意气风发;后句以“憔悴”“赋招魂”的沉痛自述,凸显现实的困顿潦倒。两者形成强烈反差,深刻传达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怆。以动衬静:在上片中,“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以鹧鸪的哀鸣声反衬出黄昏山村的空寂。鹧鸪啼叫本为短暂声响,却更凸显出环境的静谧苍茫。同时,鹧鸪声在诗词中常寓离愁或羁旅之思(如“行不得也哥哥”),此处既以声破寂、强化孤寂氛围,又借声寄情,暗写漂泊中的凄凉心境,使景物与情感浑然交融。化用:“儒冠多误身”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中“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之句,以自嘲笔调点明读书人身份对人生的束缚,深化怀才不遇的主题,使个人感慨具有历史纵深感。用典:“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巧用《楚辞・招魂》典故。《招魂》为屈原所作,多含对楚国命运及自身遭遇的哀伤。作者在此以“赋招魂”自比,借其抒发自己如今身心憔悴、壮志难酬的哀怨,感叹自己空有儒生身份,却报国无门、备受耽误。通过此典故,将内心深沉的愤懑与怀才不遇之情,委婉又强烈地表达出来,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两句,以昏暗浮动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飘忽不定的情绪。暮色降临,夕阳将落未落,山头浮云飘忽,构成一幅黯淡而流动的画面,与词人的心境巧妙融合。“欲”字运用之妙,恰在于捕捉了那瞬息万变的景象。这两句笔触娴熟,自然流畅,将山村之景尽收眼底。第三句深入一层,心理描写更为细腻,黄昏时分,山村中传来的鹧鸪声,透露出作者对前路的忧虑,映衬出其内心的凄凉。而第四句笔锋突转,词人偶遇老友张处父,忧愁顿消,气氛也随之由沉闷转为欢畅,“潇湘逢故人”一句承上启下,紧扣词题。下阕则全用典故,紧承上文“潇湘逢故人”,词人向友人倾诉衷肠,回顾往昔。前三句回忆往昔,词人借三国周瑜的潇洒英姿,比喻自己当年抗击金兵时的英勇风姿。抚今追昔,词人心中激荡不已,感慨万千。他当年渡淮南归,本欲在恢复大业中建功立业,却不料屡遭排挤,频繁调任,抗金之策如同废纸,无人理睬,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接下来,“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词人饱含血泪,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的行为提出强烈控诉,表达了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复杂情感。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落魄至此,或许只因身为儒生。这其中的缘由,他似乎难以释怀。“招魂”典出《楚辞》,词人借此表达满腹的哀怨与牢骚;“儒冠多误身”则道出了自己蹉跎岁月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哀婉,情感凄怆动人,读之令人潸然泪下,对词人的境遇充满了无限同情。
4. 作品点评
此词妙在典故妙巧妙自然,山川风物皆著词人心绪。尤以末句"儒冠多误身"最为裂帛之音,借屈子湘魂之典,将半生蹉跎、孤愤苍凉尽数浸透纸背。
# 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陆永品《辛弃疾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下一篇:宋·梅尧臣《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