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不与殢香人":美好的花朵不让我这个爱花成癖的人尽兴观赏。
# 殢香人:指为花香所陶醉的人,惜花的人。殢,困倦。,好花:指梅花。
"浪粼粼":粼粼的江波又把我送走了。
# 粼粼:波浪细吹貌。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只怕去到那边春天已经过去,枝头上绿叶成阴。
"玉钿何处寻":那长钿般的梅朵儿再也见不到了。
# 玉钿:用珠玉制成的花朵形状的首饰,这里代指娇艳的春花。
"木兰双桨梦中云":华美的双桨如在梦中的云间。
# 木兰双桨:指华美的船桨。
"小横陈":船上玉人任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我觉得好像已经到达孤山山下,正在四处寻找那盈盈的花朵。
# 盈盈:指仪表美好的女子。,漫:空。
"翠禽啼一春":可是,只看到一只绿色羽毛的小鸟在春色里哀怨地啼叫着。
# 翠禽:绿色羽毛的鸟。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词。全词营造出一种美好事物难以留住的氛围,描绘了作者在归途中对往昔与意中人相处情景的回忆,表达了对意中人深深的眷恋与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杜牧《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化用其语意,又不露痕迹,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美好消逝的担忧和无奈。象征:“好花不与殢香人”中“好花”即梅花,它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词人心中所念之人的暗喻。“玉钿何处寻”中“玉钿”本是女子首饰,此处转喻梅花芳姿,巧妙地将花与人联系在一起。双关:“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中“盈盈”一词,既形容美人的姿态美好,又转喻好花的芳姿,一语双关,将美人与好花的形象相互交融,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想象:“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在梦中,词人与久违之美人重逢,荡舟天外,天光云影,物我皆忘。词人充分发挥想象,突破现实的局限,创造出奇幻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好花不与殢香人。”运用了独特的表意手法。“好花”即梅花,这里梅花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词人心中所念之人的暗喻。“好”字口语化却饱含深情,“殢香人”点明是词人自道,这种好花与惜花人不能相伴的情境,传递出一种无奈与遗憾,仿佛天地间一大憾事。“浪粼粼。”描绘出水面的波光粼粼,不仅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词人担心美好的事物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消逝,就像春风过后,绿叶成荫,好花不再。“玉钿”本是女子首饰,此处转喻梅花芳姿,巧妙地将花与人联系在一起。同时,暗用周邦彦词句,不着痕迹地化用前人诗意,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又恐”二字,深刻地传达出词人年年伤春伤别的无尽伤感。下片:“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这两句进入梦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木兰双桨”语出《楚辞·湘君》,衬托出美人之美。“小横陈”三字虽易让人联想到粗俗艳冶之事,但在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下,却巧妙地化艳冶为美好。然而,梦境终究会醒,“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将词境从梦幻拉回现实。梦醒后,美人难觅,好花亦不可得。“盈盈”一词既形容美人之姿,又转喻好花芳姿,一语双关。“漫”字则强化了寻觅无果的失落感。孤山曾是林逋隐居之处,词中借指好花之地,惜花人重归故地却只见花落人空,进一步渲染出凄美哀怨的氛围。
4. 作品点评
词中营造的意境如梦如幻,充满了奇幻色彩。虽是怀人之作,但词人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花、梦、美人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蕴含其中。从声韵方面来看,全词八拍,句句叶韵,采用平声真文等韵,诵读时如闻笙簧,音韵和谐优美。同时,词中还兼采双声、叠韵、叠字等手法,增强了音节之美。“好花”“浪粼”为双声,“成阴”“双桨”“梦中”为叠韵,“粼粼”“山山”“盈盈”为叠字。这些巧妙运用,使得词的声韵更加丰富多变,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 此词原题“自无锡归,作此寓意”,实则忆西湖看梅往事。观词中“双桨”“孤山”等句可知,与《角招》词之忆孤山梅花,同一感怀。此言玉钿难觅,即《角招》词翠翘罗袖之感。结句不着边际,含情无限,如赵师雄之罗浮梦醒,但闻翠羽飞鸣耳。
近代学者、诗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下一篇:宋·王安石《骅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