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
"何其爱民之深":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
"忧民之切":深切地替百姓担忧,
"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
"有一善":有人做了一件好事,
"从而赏之":奖赏他之余,
"又从而咏歌嗟叹之":又用歌曲赞美他,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
"有一不善":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
"从而罚之":处罚他之余,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又哀怜同情他,
# 哀矜惩创:怜惜惩戒。
"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
"故其吁俞之声":欢喜和忧伤的感情,
# 吁俞:惊叹应答。吁,疑怪声;俞,表示应允。
"欢忻惨戚":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
# 惨戚:悲哀也。,欢忻:和善也。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
# 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成、康既没":成王、康王死后,
"穆王立":穆王继承王位,
"而周道始衰":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
"然犹命其臣吕侯":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
#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而告之以祥刑":告诫他使用“祥刑”。
# 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其言忧而不伤":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
"威而不怒":威严却不愤怒,
"慈爱而能断":慈爱而能决断,
"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
"故孔子犹有取焉":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传》曰":古书上说:“
"赏疑从与":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
# 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所以广恩也":为的是推广恩泽;
"罚疑从去":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
# 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所以慎刑也":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当尧之时":尧当政时,
"皋陶为士":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
# 士:狱官也。
"将杀人":要处死一个人,
"皋陶曰":皋陶说“
"杀之":当杀”
"三":三次,
"尧曰":尧帝说“
"宥之":却应当宽恕”
"三":一连三次。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
"而乐尧用刑之宽":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
"四岳曰":四岳建议:“
"鲧可用":鲧可以任用。”
# 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尧曰":尧说“
"不可":不可,
"鲧方命圮族":鲧违抗命令,
# 方命:逆名也。
"既而曰":过后,
"试之":他还是说“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
"而从四岳之用鲧也":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
"然则圣人之意":那么圣人的心意,
"盖亦可见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书》曰":《尚书》说:“
# 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罪疑惟轻":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
"功疑惟重":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
"与其杀不辜":与其错杀无辜的人,
"宁失不经":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
# 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一说宁愿承担失刑的罪责。不经,不守成法。一说谓非常之罪。经:成法。
"呜呼":唉,
"尽之矣":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可以赏,
"可以无赏":也可以不赏时,
"赏之过乎仁":赏就过于仁慈了;
"可以罚":可以罚,
"可以无罚":也可以不罚时,
"罚之过乎义":罚就超出义法了。
"过乎仁":过于仁慈,
"不失为君子":还不失为一个君子;
"过乎义":超出义法,
"则流而入于忍人":就流为残忍了。
# 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故仁可过也":所以,仁慈可以超过,
"义不可过也":义法是不可超过的。
"古者赏不以爵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
"刑不以刀锯":刑罚不用刀锯。
"赏之以爵禄":用爵位、俸禄行赏,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
#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
"刑之以刀锯":用刀锯作刑具,
"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
"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
"而爵禄不足以劝也":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
"知天下之恶不胜刑":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
"而刀锯不足以裁也":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
# 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
"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
"故曰":所以说:
"忠厚之至也":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
"《诗》曰":《诗经》说:“
# 诗:指《诗经》。以下引文出自《诗经·小雅·巧言》。
"君子如祉":君子如果高兴纳谏,
# 祉:福,引申为喜欢。
"乱庶遄已":祸乱就会快速止息。
# 遄:快,迅速。
"君子如怒":君子如果怒斥谗言,
"乱庶遄沮":祸乱也会快速止息。”
# 沮:停止。
"夫君子之已乱":君子止息祸乱,
# 已乱:制止祸乱。
"岂有异术哉":难道有异术吗?
"时其喜怒":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
# 怒:指听到谗言发怒。
"而无失乎仁而已矣":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
"《春秋》之义":《春秋》的大义是,
# 春秋: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立法贵严":立法贵严,
"而责人贵宽":责人贵宽。
"因其褒贬之义":根据它的褒贬原则,
# 因其褒贬之义:指根据《春秋》褒善贬恶的原则。
"以制赏罚":来制定赏罚制度,
"亦忠厚之至也":这也是忠厚之至。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论述政治理念的文章。作者以忠厚理念为核心展开论述,通过援引古代仁人志士在施行刑赏时秉持忠厚原则的诸多实例,深入且全面地阐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精髓。整体表达了苏轼对以忠厚之道施行刑赏的倡导,希望统治者遵循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2. 写作手法
引用:文章大量引用经典古籍中的事例和言论来支持论点。如“《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通过引用古传,为“刑赏忠厚”的观点提供了权威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引用“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等内容,以古代圣君的事例来阐释忠厚之至的刑赏理念,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论证更具可信度。对比:作者通过对比忠厚与不忠厚的刑赏方式及其后果,突出“刑赏忠厚之至”的重要性。如正面论述“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展现出尧的忠厚之刑带来的良好影响;反面则提到“今也不然,有司执法,必求其似。赏疑则从夺,罚疑则从予。以求其是非之当,而仁恩不施焉”,批判当下不忠厚的刑赏方式,两相比较,使论点更加鲜明。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以咏叹句式铺陈上古圣王治世之德:“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通过“有一善从而赏之”“有一不善从而罚之”的对比,展现古代贤君“君子长者之道”的核心——既以赏罚明是非,又以哀矜显仁心。此处借虞夏商周典籍中的“吁俞之声,欢休惨戚”建立历史合法性,将“忠厚”提升为贯穿古今的治理哲学。承接首段“成康盛世”,作者笔锋转向周道衰微的穆王时代,却强调其“命吕侯告以祥刑”的仁政实践。通过“忧而不伤,威而不怒”的辩证描述,指出孔子对《吕刑》的认可,证明即便在礼崩乐坏之际,“慎刑”传统仍存。此段暗含“退一步进三步”的论证策略:衰世尚且重仁,盛世更当如此,既回应题眼“忠厚之至”,又为后文批判现实埋下伏笔。第三段,苏轼大胆虚构“皋陶三请杀,尧帝三赦之”的案例,以戏剧性场景展现司法实践中仁政与法度的张力。当四岳举荐鲧时,尧虽知其“方命圮族”仍允试用,进一步论证“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的治理智慧。此段突破科场文拘泥经典的桎梏,以“想当然尔”的创作魄力(欧阳修问及典故出处时苏轼的回答),将历史叙事转化为思想实验。第四段提出“仁可过,义不可过”的著名论断:在可赏可不赏时偏向宽容,体现“过乎仁不失为君子”的容错机制;而在可罚可不罚时若从严,则易滑向“忍人”的苛政深渊。此段突破传统赏罚观,指出“爵禄刀锯”等具体手段的局限性,主张以“君子长者之道”超越工具理性,将制度设计上升至教化育民的层面。结尾段援引《诗经》“君子如祉,乱庶遄已”与《春秋》“立法贵严,责人贵宽”之义,将刑赏问题纳入儒家诗教传统与历史批判体系。通过“时其喜怒,无失乎仁”的总结,将君主个人德性修养与治国方略相统一,最终点明“忠厚之至”既是司法原则,更是政治伦理的至高境界。
4. 作品点评
《刑赏忠厚之至论》布局精巧,浑然一体。开篇点题,迅速切入主题,提出论点;接着展开论述,通过丰富的事例和严密的论证逐步深入;结尾处收束有力,再次强调论点,回应开篇,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各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苏轼紧扣“刑赏忠厚之至”这一核心论点,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念贯穿始终。他通过追溯古代圣君贤相在刑赏方面秉持忠厚之道的事例,深入阐释了刑罚与奖赏背后应蕴含的仁厚精神,为文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在语言风格上,文章文辞质朴却不失典雅,简练而能达意。以明白晓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使文章通俗易懂,受众广泛。同时,其文字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遣词造句精准得当,在平实中彰显出不凡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