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红稀":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
#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红,指花。
"芳郊绿遍":郊野却是绿意盎然,
"高台树色阴阴见":高高的楼台在苍翠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
# 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春风不解禁杨花":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
# 不解:不懂得。
"蒙蒙乱扑行人面":好似那蒙蒙细雨乱扑人面。
# 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蒙,通濛。
"翠叶藏莺":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叶里,
# 翠叶藏莺:“翠叶”二句: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朱帘隔燕":红色的帘子将飞燕阻隔在外,
"炉香静逐游丝转":炉香静静燃烧,香烟像游动的青丝般缓缓上升。
#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一场愁梦酒醒时":醉酒后从一场愁梦醒来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夕阳正斜照着幽深的庭院。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也是一首暮春闲愁题材的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上片勾勒郊外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等暮春之景,营造出蕴含闲愁的氛围;下片刻画身边如翠叶藏莺、炉香逐游丝的春景,借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面对春逝、时光流转的无奈与哀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二句,分别从室外与室内着笔,巧妙承接上文并开启下文,过渡自然流畅。前句描绘出翠叶已然繁茂,足以隐匿黄莺身姿,与上片的“树色阴阴”相呼应,展现出树木的葱郁之态。后句表明燕子被珠帘阻拦,无法进入屋内,进而自然引出对屋内景致的描绘。反衬:以动衬静,“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句将画面刻画得细腻入微。只见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香烟,悠悠然与空中飘荡的游丝相互缠绕、交织,二者渐渐融为一体,让人难以分辨哪是香烟,哪是游丝。“逐”与“转”这两个动词,看似描绘动态之景,实则以动衬静,反向衬托出整个室内空间的静谧氛围。尤其是“逐”字前着一“静”字,瞬间营造出一种悠然静谧的独特境界。景物描写: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这一句外,通篇皆在写景,通过细致入微的景语,营造出一种含蓄蕴藉的氛围。寓情于景:这首词风格温柔细腻、缠绵含蓄,极少采用直抒胸臆之法。词人将怅惘之情,巧妙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不着痕迹地委婉流露。拟人:“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风不解”将春风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蒙蒙乱扑行人面”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蒙蒙”形容杨花纷飞的状态,给人一种迷茫、模糊的视觉感受,使诗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描绘出一幅芳郊春暮图。小路旁花儿稀疏,只剩残红;郊外满眼翠绿;高台附近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幽深之景。“红稀”“绿遍”“树色阴阴”直接点明暮春特征,“稀”“遍”“见”三字,使静态之景富有动态变化,从“小径”到“芳郊”再到“高台”,视角转换,有移步换形之感,采用了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暮春景色。“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写杨花扑面的暮春典型景象。词人赋予春风与杨花以主观情感,怨春风不懂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扑向行人。既暗示留春无计,又突出杨花的自由活力。“蒙蒙”“乱扑”极具动态感,借景抒情,借杨花之景,抒惜春之情,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拟人化,增添画面的生动性。“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分别描写室外与室内之景,承上启下。上句写翠绿树叶茂密,藏得住黄莺身影,呼应上片“树色阴阴”;下句说燕子被珠帘阻隔无法进入室内。“藏”“隔”二字生动展现初夏嘉树繁阴、白昼闲静之态,以动衬静,以莺燕的活动衬托环境的幽静。“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室内香炉香烟袅袅,与飘荡游丝相互缠绕。“逐”“转”看似写动态,实则反托室内寂静,“静”字更凸显这种静谧氛围,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意境。“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相关。词人午间小饮入睡,醒来时夕阳斜照深院。以景结情,借斜阳深院之景,含蓄表达出梦醒后的孤寂怅惘、时光难遣之意,与前文的春景描写相呼应,将淡淡的愁绪融入景中。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景为骨,通过意象的精巧铺陈与主旨的朦胧隐匿,彰显出含蓄深美之意。词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灵性,借景抒情,将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交织在一起,此词作为晏殊婉约词风的作品之一,展现了宋词长于言情、精于绘景的特质。
# 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结句)更自神到。
明末清初沈谦《填词杂说》
# 此词或有白氏讽谏之意。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宜结句之日暮兴嗟也。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心绪不宁,故出入都无兴致。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梅尧臣《苏幕遮·草》
下一篇:宋·史达祖《双双燕·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