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宁可没有肉吃,
# 可使:亦作“宁可”。
"不可使居无竹":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 不可使居无竹:一本作“不可居无竹”。不可:也不能。无:没有。
"无肉令人瘦":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
"无竹令人俗":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 令人俗:就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尚可肥":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
# 尚可:还可以。
"士俗不可医":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 士俗:人俗。
"旁人笑此言":旁人若果对此不解,
"似高还似痴":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
# 此君:用东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语出三国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若:那么。
"世间那有扬州鹤":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中有一人既想成仙,又想腰缠万贯。讽刺此等俗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於潜僧绿筠轩》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它介绍了苏轼借题“於潜僧绿筠轩”这一具体场景,描绘了竹子的清雅与高洁,体现了诗人对风雅高节的赞美,营造了超脱物欲、追求精神富足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物欲俗骨的批判以及对高尚情操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对比,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不同价值。肉与竹,一者代表物质享受,一者象征精神追求,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重视。反问:“世间那有扬州鹤?”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既想追求物质享受又想保持高尚情操的批判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意味。排比:“宁可……不可……”、“无……令人……无……令人……”等句式在诗中多次出现,形成了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 分段赏析
根据《晋书·王徽之传》的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天生喜爱竹子。有一次,他暂住在一座空宅里,立刻让人种上竹子。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吹着口哨,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苏轼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诗,就是借用了这个典故来颂扬於潜僧。由于典故中塑造了王徽之这样一位超凡脱俗的形象,苏轼在诗中又运用了“可”“不可”这样果断肯定的语气,使得一位超凡脱俗的高僧形象立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居无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这两句诗富有哲理,也充满了情感韵味,对比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的价值。食物缺乏美味,至多只会让人消瘦;但人如果没有松竹般的节操,没有高雅的爱好,那就会让人变得庸俗。这既是对於潜僧高尚品格的赞美,也是对缺乏品格之人的警示。第五、六句“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更加深入透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独立;反之,就会追求名利,计较得失,随风向而摇摆,显示出媚俗的姿态。这种人往往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劝告,改不掉本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是“不可医”的——无法救治。第七、八句“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中的“旁人”,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后,非常不以为然;虽然他内心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极其迂腐的见解,但在口头上却将这一观点说成是“似高、似痴”,这种模棱两可的语气显示了他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会在辩论中说出决绝的话来树敌。最后两句“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是说:又想种竹来显示自己的清高,又要面对竹子大吃大喝享受美味,人间哪里会有“腰缠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样的美事呢?名节高尚的人难以获得丰厚的财富,拥有财富的人又难以保持名节的高尚;做官的人没有闲暇去修仙,得道的人又没有闲暇去做官;吃肉的人没有高尚的节操,有高尚节操的人不吃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更不用说多种好处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主要采用五言句式,并且以议论为核心内容。但它巧妙地融入了散文化的表达方式,比如“不能没有竹子作为居所的点缀”和“假如对着竹子还大口吃肉”这样的句子,显得更加自由流畅。同时,诗中还借鉴了赋的一些技巧,比如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发表议论。因此,这首诗在议论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议论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生动的形象。苏轼非常擅长从题目中发掘新意,拥有非凡的联想能力,即使面对平凡的题材也能创造出非凡的作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 名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於潜僧绿筠轩》),道出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而行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向前”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托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定会大打折扣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何永炎《苏轼的咏竹诗》
上一篇:宋·沈括《李遥买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