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当快意读易尽":当喜欢一本书的时候,读起来总是会感觉很快就读完了,
# 快意:称心满意。
"客有可人期不来":有期望见到的人却总也等不来。
# 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个世界上的事总是这样事与愿违,
# 世事:世界上的事。
"好怀百岁几回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
# 好怀:好兴致。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生活感悟题材的七言绝句,借读书时的畅快与书尽的遗憾、盼友人不至的失落等日常景象,写出了世事常与愿违的无奈,以及人生中欢愉时刻难得的哲思。
2. 分段赏析
“书当快意读易尽”以直白如话的语言,精准捕捉了读书人特有的矛盾心境。诗人直言面对一本好书时,沉浸其中的畅快之感,可越是读得酣畅淋漓,越觉时光飞逝、书页翻尽的速度之快。这一句既是对阅读体验的真实写照,更暗藏遗憾与不舍——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恰似知心好友相聚的时光、人生顺遂的时刻,皆如白驹过隙。短短七字,将“快意”与“易尽”的情感落差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是对读书之乐的眷恋,也是对美好易逝的喟叹,为全诗奠定了怅然若失的基调。“客有可人期不来”承接前句,将情感从书籍世界延伸至现实人际。“可人”二字点明诗人期待的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挚友,而“期不来”三字则陡然转折,道尽等待落空的失落。彼时诗人知心好友四散天涯,黄庭坚远谪戎州,苏轼被贬海外,音讯断绝。这种无人共赏好书、无人畅谈心得的孤寂,让读完书后的快意瞬间被思念与惆怅取代。诗人以平淡的叙述,将思念挚友的殷切之情、无人分享的落寞之感,尽数融入这一句叹息中,读来令人动容。“世事相违每如此”由个人际遇上升至对世事的哲思。诗人感慨,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期望与现实的背离仿佛是世间常态。读书时意犹未尽的遗憾、盼友未至的失落,不过是万千“相违”中的缩影。此句以凝练的笔触,道出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却又暗含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既然世事总难如愿,便只能坦然接受。这种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厚重感与普世性。“好怀百岁几回开”以反问作结,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质问:人生百年,真正能开怀畅意的时刻又有几回?这一问,既是对前文种种遗憾的总结,更是对生命短暂、欢愉难觅的深沉思索。“好怀”二字点明内心的畅快与满足,而“几回开”的诘问,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以及对现实束缚的不甘。在怅然与旷达交织的情绪中,诗歌最终落脚于对生命意义的叩问,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3. 作品点评
此诗深具宋诗“以理入诗”的典型特质,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生活洞察力,将日常体验升华为富含哲理的人生感悟。诗歌从平凡的读书与盼友场景切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精准捕捉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易逝、理想常难如愿的共鸣,把那些萦绕心头却难以言说的思绪,化作生动可感的意象。
#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 》
上一篇: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下一篇:宋·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