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zhōng
jiǎ
hòu
xíng
jīn
duō
tuì
退
píng
jìng
yīng
xióng
shuí
zhī
zhào
dēng

译文

董卓衣中穿着厚甲行走何所畏惧,依恃郿坞藏金粮可以退居故里。到底是英雄豪杰谁能比上,将他肚中的脂肪点燃,燃起的光亮明灯难比。

逐句剖析

"衣中甲厚行何惧":董卓衣中穿着厚甲行走何所畏惧,

# 衣中甲厚:董卓自知作恶太多,怕人行刺,常在衣内穿厚甲。

"坞里金多退足凭":依恃郿坞藏金粮可以退居故里。

# 凭:依恃。

"毕竟英雄谁得似":到底是英雄豪杰谁能比上,

# 英雄:指董卓,含讽刺意味。,毕竟:究竟,到底。

"脐脂自照不须灯":将他肚中的脂肪点燃,燃起的光亮明灯难比。

# 脐脂自照不须灯:董卓被杀后,被抛尸示众。当时天热,其尸体肥硕,脂肪流于地上。守尸的士卒在他肚脐上点火照明,数日不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郿坞》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董卓所筑的郿坞为切入点,前两句作者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而后两句诗人以极其辛辣的笔锋挖苦了他非但不能善终,死后还被人用身上的脂油点燃作灯,与一般的“英雄”的结局果然大不一样。反话正说,更显出作者对董卓的愤恨、鄙夷之情。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但苏轼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其所表露的意蕴和情感却大起大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二月,苏轼初任凤翔(今属陕西)府签判时,受命到所属郿县等地减决囚禁事宜时,经过郿坞,想起东汉末年董卓的种种劣迹,写了这首诗,借对董卓这一历史人物的咏叹,来表达对现实中类似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一首讽刺性很强的诗。诗中先描述董卓凭借铠甲和财富的嚣张,后写他悲惨的结局。苏轼创作此诗是借对历史人物董卓的描写,对其可耻下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通过对董卓这一历史人物的讽刺,可能暗示当时社会中类似凭借权势和财富为所欲为的人,表达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首句“衣中甲厚行何惧”,描绘出董卓出行时身着厚重铠甲,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展现了他的嚣张与狂妄。次句“坞里金多退足凭”,进一步刻画董卓的贪婪和短视,他认为郿坞中的大量财富是他败退时的依靠,凸显了他对武力和财富的过度依赖。这两句作者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第三句“毕竟英雄谁得似”,以反问的语气,看似是对董卓所谓“英雄”行径的一种调侃,实际上是对他的讽刺,暗示他的行为并非真正的英雄所为。尾句“脐脂自照不须灯”,是全诗的高潮和讽刺的顶点。这句诗描绘了董卓死后被点天灯的悲惨结局。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是任何作恶多端者无法抗拒的。他曾经的不可一世与最终的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对董卓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郿坞》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讽刺性极强的七言绝句。整首诗篇幅仅二十八字,却凭借大开大合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蕴,营造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涉轻薄,便入晚唐五代恶趣中。

清纪昀《纪评苏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华岳《酒楼秋望》

下一篇:宋·晁冲之《春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