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中甲厚行何惧":董卓衣中穿着厚甲行走何所畏惧,
# 衣中甲厚:董卓自知作恶太多,怕人行刺,常在衣内穿厚甲。
"坞里金多退足凭":依恃郿坞藏金粮可以退居故里。
# 凭:依恃。
"毕竟英雄谁得似":到底是英雄豪杰谁能比上,
# 英雄:指董卓,含讽刺意味。,毕竟:究竟,到底。
"脐脂自照不须灯":将他肚中的脂肪点燃,燃起的光亮明灯难比。
# 脐脂自照不须灯:董卓被杀后,被抛尸示众。当时天热,其尸体肥硕,脂肪流于地上。守尸的士卒在他肚脐上点火照明,数日不灭。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一首讽刺性很强的诗。诗中先描述董卓凭借铠甲和财富的嚣张,后写他悲惨的结局。苏轼创作此诗是借对历史人物董卓的描写,对其可耻下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通过对董卓这一历史人物的讽刺,可能暗示当时社会中类似凭借权势和财富为所欲为的人,表达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首句“衣中甲厚行何惧”,描绘出董卓出行时身着厚重铠甲,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展现了他的嚣张与狂妄。次句“坞里金多退足凭”,进一步刻画董卓的贪婪和短视,他认为郿坞中的大量财富是他败退时的依靠,凸显了他对武力和财富的过度依赖。这两句作者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第三句“毕竟英雄谁得似”,以反问的语气,看似是对董卓所谓“英雄”行径的一种调侃,实际上是对他的讽刺,暗示他的行为并非真正的英雄所为。尾句“脐脂自照不须灯”,是全诗的高潮和讽刺的顶点。这句诗描绘了董卓死后被点天灯的悲惨结局。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是任何作恶多端者无法抗拒的。他曾经的不可一世与最终的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对董卓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郿坞》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讽刺性极强的七言绝句。整首诗篇幅仅二十八字,却凭借大开大合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蕴,营造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太涉轻薄,便入晚唐五代恶趣中。
清纪昀《纪评苏诗》
上一篇:宋·华岳《酒楼秋望》
下一篇:宋·晁冲之《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