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qíng
yóu
cāng
làng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3
lián
míng
chūn
shuǐ
shēng
jiāo
yún
nóng
nuǎn
nòng
yīn
qíng
lián
huā
zhú
jìng
shí
yǒu
jiū
xiāng
duì
míng

译文

连夜的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池塘里的春水涨满起来,轻柔的彩云带着暖意,时而遮蔽阳光,时而露出晴光,变换着天气。帘幕稀疏,日色淡薄,花丛和竹丛一片寂静,不时有小斑鸠相对鸣叫,打破了寂静。

逐句剖析

"夜雨连明春水生":连夜的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池塘里的春水涨满起来,

# 连明:直至天明。

"娇云浓暖弄阴晴":轻柔的彩云带着暖意,时而遮蔽阳光,时而露出晴光,变换着天气。

# 阴晴:时阴时晴。,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

"帘虚日薄花竹静":帘幕稀疏,日色淡薄,花丛和竹丛一片寂静,

# 日薄:日色暗淡。,帘虚:帘内无人。

"时有乳鸠相对鸣":不时有小斑鸠相对鸣叫,打破了寂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晴游沧浪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雨后初晴时沧浪亭的景色:春水涨溢,彩云弄晴,花竹静立,乳鸠对鸣。通过“夜雨连明”“娇云浓暖”等意象勾勒出春日清幽之境,又以“乳鸠相对鸣”的声响反衬环境的静谧。全诗借景抒情,表面写游赏时的恬静安逸,实则暗含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愁怨,以乐景写哀情,于自然闲淡中见深沉情志。结构上四句紧扣“初晴”,从视觉到听觉层层铺展,意境清幽而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钦因“进奏院事件”遭保守派弹劾罢官,流寓苏州后营建沧浪亭。此诗写于他退居苏州期间,借游览园林之际,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静谧之景,抒发仕途失意后的幽独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怀的感怀诗。介绍了雨后初晴游览沧浪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春水上涨、彩云变幻、花竹静立、乳鸠对鸣的春日园林景象,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静谧,营造了恬淡闲静的氛围,表面表达了对自然之景的喜爱,实则隐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孤寂与愁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春水生”“娇云”“花竹”“乳鸠”等景物描写,将内心的愁怨融入自然景色中,不直接抒情而情自现。以动衬静:“时有乳鸠相对鸣”一句,以乳鸠的鸣声衬托出园林的幽静,如同王籍“鸟鸣山更幽”的手法,通过声响突出静的意境。细节描写:“帘虚日薄花竹静”细致刻画阳光透过稀疏帘孔、花竹带雨珠静立的细节,展现雨后初晴的清新与静谧。

3. 分段赏析

“夜雨连明春水生”,首句从昨夜春雨写起,“连明”二字见雨势持久,直至天明方歇,雨后池水陡涨,既点出“初晴”的缘由,又为全诗奠定湿润清新的基调。一个“生”字,赋予春水以动态,暗含诗人对雨后生机的敏锐感知。“娇云浓暖弄阴晴”,次句转向天空,雨后云层仍厚,却已有阳光穿透,“娇云”“浓暖”以拟人化笔触写云的轻柔与阳光的温煦,“弄阴晴”三字则巧妙表现天气由阴转晴的微妙变化,细腻捕捉到初晴时的独特氛围。“帘虚日薄花竹静”,第三句聚焦园林内景,帘内无人,阳光透过稀疏帘幕,光线柔和,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晶莹,静立不语。此句从视觉角度写静,“虚”“薄”“静”三字层层递进,营造出空寂清幽的境界。“时有乳鸠相对鸣”,末句以声衬静,偶尔传来乳鸠的对鸣声,非但未打破静谧,反而更显园林之寂。这一动态描写如涟漪破水,以微小的声响反衬环境的极度安静,同时暗含诗人在寂静中聆听自然的孤寂心境。

4. 作品点评

《初晴游沧浪亭》是苏舜钦贬谪时期的代表作,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春日园林的清幽之美。诗中“以动衬静”的手法堪称精妙,乳鸠的鸣声成为静境的绝佳注脚,与王籍“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其“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恰如其分地指出诗中表面闲适、实则含郁的抒情特色。全诗景中藏情,于自然意象中寄托迁客的幽愤,体现了宋诗“以意胜”的艺术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袁去华《归字谣》

下一篇:宋·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