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làng
tíng
huái
怀
guàn
zhī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3
cāng
làng
cóng
liáo
shàng
wēi
tái
wàng
zhōng
qiū
lín
hóng
àn
dàn
guāng
chuān
穿
zhú
cuì
líng
lóng
jiǔ
piāo
luò
fēng
qián
yàn
shī
shè
diāo
líng
shuāng
hòu
tóng
jūn
yòu
zàn
lái
hái
jìng
wǎng
zuì
yín
shuí
bàn
shuāi
wēng

译文

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那深秋的霜林黯淡无光虽然树叶还是那样的火红,淡淡的阳光穿过竹林,丛竹却依然青翠玲珑。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逐句剖析

"沧浪独步亦无悰":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

# 悰:欢乐;乐趣。

"聊上危台四望中":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

# 危台:高台。

"秋色入林红黯淡":那深秋的霜林黯淡无光虽然树叶还是那样的火红,

# 黯淡:即暗淡,昏暗,不光明。

"日光穿竹翠玲珑":淡淡的阳光穿过竹林,丛竹却依然青翠玲珑。

# 玲珑:透明的样子。

"酒徒飘落风前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

"诗社凋零霜后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

# 径往:任性而去。,暂来:突然到来。

"醉吟谁复伴衰翁":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沧浪亭怀贯之》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写景之处予人以震撼之感。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对景致的生动刻画,更在于字里行间交织着诗人深邃的情思。这篇怀人篇章,虽以思念为旨,却意境宏阔,尽显北宋诗歌的独特韵味。从诗人低吟遐思的神态与行迹里,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挚友真挚浓烈、悠远绵长的怀念之情。首联既勾勒出自然景物的明暗层次,又暗含时光流逝的隐喻。颔联以“风前燕”“霜后桐”的意象群说明了飘零的燕子暗指友人离散,凋零的桐树象征诗社衰败。颈联笔锋陡转,以“暂来还径往”的动态描写强化友人踪迹的不可捉摸,尾联“醉吟谁复伴衰翁”的诘问,则将个人境遇升华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在自伤中透出对知音难觅的永恒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友诗。通过描写诗人独步沧浪亭,登亭所见秋林红叶黯淡、竹影玲珑之景,又叹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达了对友人贯之的深切怀念,以及时光流逝、无人相伴的孤寂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以秋日沧浪亭的萧瑟景致为情感载体,构建起物象与心象的深度共振。首联“独步无悰”的寂寥身影与“危台四望”的寻觅姿态,将抽象的孤独感具象化为登临动作,而“秋色入林”“日光穿竹”的动态描摹,实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秋色“入林”暗含时光浸染的无奈,日光“穿竹”则凸显清冷穿透的孤寂。颔联以“红黯淡”“翠玲珑”的冷暖色调对比,既写秋林褪色、竹影清寒的自然时序,又隐喻往昔诗酒雅集的热烈消散。诗人未直抒愁绪,却通过危台、秋林、翠竹等意象群,将友人离散后的空虚怅惘渗透于园林暮色,使景物成为情感的镜像,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境界。比兴:诗中“风前燕”“霜后桐”构成精妙的比兴系统,赋予自然物象以双重象征意蕴。颈联以“飘落”喻友人如秋燕离散,暗写聚散无常的世事;以“凋零”指诗社如霜桐衰败,隐喻精神家园的荒芜。此二句既承接颔联的萧瑟秋景,又以“燕”“桐”的卑微与坚韧形成张力——燕子虽飘零仍能南渡,桐木纵凋零犹存劲节,暗含诗人对友情坚守的复杂心态。比兴手法不仅实现“物象—人事”的转译,更通过“暂来径往”的友人踪迹与“醉吟衰翁”的自我写照形成对照,使怀人之情升华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叩问。全诗以比兴勾连时空,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普世哲思,在宋诗理趣与唐诗意境的交融中完成情感升华。

3. 分段赏析

首联​​“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开篇以“独步”与“危台”两个动作勾勒诗人孤寂身影。独步沧浪亭而“无悰”(无心绪),暗示友人离散后的空虚落寞;“聊上危台”则是试图登高远望以排遣愁思,却因心境寂寥,所见之景皆染上清冷色调。此联以人物行动起笔,将孤独情绪投射于空间场景,为全诗奠定怅惘基调。​​颔联​​“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人登台所见秋景,色彩明暗交织却暗含萧瑟。秋色“入林”被拟人化,仿佛主动浸染林叶,使红枫褪去鲜活,徒留黯淡;日光穿透竹林,虽显“翠玲珑”之清透,却更衬出秋意凌厉。此联以景语写情语,明写自然之景,实则暗藏对往昔友朋雅集的追忆——林红竹翠本为诗酒欢聚之景,如今却因友人离散而徒增冷寂,物是人非之叹隐现。颈联​​“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此联以比兴手法将人事与物象叠合,深化情感张力。“风前燕”喻友人如秋燕飘零,聚散无常;“霜后桐”则象征诗社凋敝,往日唱和之乐已成枯枝败叶。诗人以“飘落”“凋零”暗写人世无常,表面写秋景肃杀,实则寄托对故友离散、知音难觅的痛惜。景中寓情,虚实相生,为尾联直抒胸臆埋下伏笔。尾联​​“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由景及情,直诉怅惘。友人“暂来径往”,聚散匆匆,徒留诗人独对空庭;“醉吟”本为诗酒风流之事,却因“谁复伴衰翁”的诘问,显出孑然一身的孤寂。诗人以“衰翁”自称,不仅写年岁之老,更暗含精神上的漂泊无依。全诗以“怀”贯穿却无“怀”字,借危台、秋色、风燕、霜桐等意象,将友人踪迹化为虚实交织的追忆,最终在时空交叠的怅惘中,完成对知音难再的深沉喟叹。

4. 作品点评

抒写思念之情的诗作,通常以缠绵悱恻的风格更易打动人心。但此诗境界开阔,气象不凡。开篇独自行走、登临高台纵目远望,尽显洒脱豪迈之姿。所绘红叶、秋桐等秋景,清幽冷寂,映照出诗人的心境。诗中写友人来去匆匆,看似淡然离别,实则诗人的思念更为醇厚深沉,这种情感在艺术呈现上更具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守璋《晚春》

下一篇:宋·梅尧臣《前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