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独步亦无悰":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
# 悰:欢乐;乐趣。
"聊上危台四望中":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
# 危台:高台。
"秋色入林红黯淡":那深秋的霜林黯淡无光虽然树叶还是那样的火红,
# 黯淡:即暗淡,昏暗,不光明。
"日光穿竹翠玲珑":淡淡的阳光穿过竹林,丛竹却依然青翠玲珑。
# 玲珑:透明的样子。
"酒徒飘落风前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
"诗社凋零霜后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
# 径往:任性而去。,暂来:突然到来。
"醉吟谁复伴衰翁":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友诗。通过描写诗人独步沧浪亭,登亭所见秋林红叶黯淡、竹影玲珑之景,又叹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达了对友人贯之的深切怀念,以及时光流逝、无人相伴的孤寂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以秋日沧浪亭的萧瑟景致为情感载体,构建起物象与心象的深度共振。首联“独步无悰”的寂寥身影与“危台四望”的寻觅姿态,将抽象的孤独感具象化为登临动作,而“秋色入林”“日光穿竹”的动态描摹,实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秋色“入林”暗含时光浸染的无奈,日光“穿竹”则凸显清冷穿透的孤寂。颔联以“红黯淡”“翠玲珑”的冷暖色调对比,既写秋林褪色、竹影清寒的自然时序,又隐喻往昔诗酒雅集的热烈消散。诗人未直抒愁绪,却通过危台、秋林、翠竹等意象群,将友人离散后的空虚怅惘渗透于园林暮色,使景物成为情感的镜像,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境界。比兴:诗中“风前燕”“霜后桐”构成精妙的比兴系统,赋予自然物象以双重象征意蕴。颈联以“飘落”喻友人如秋燕离散,暗写聚散无常的世事;以“凋零”指诗社如霜桐衰败,隐喻精神家园的荒芜。此二句既承接颔联的萧瑟秋景,又以“燕”“桐”的卑微与坚韧形成张力——燕子虽飘零仍能南渡,桐木纵凋零犹存劲节,暗含诗人对友情坚守的复杂心态。比兴手法不仅实现“物象—人事”的转译,更通过“暂来径往”的友人踪迹与“醉吟衰翁”的自我写照形成对照,使怀人之情升华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叩问。全诗以比兴勾连时空,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普世哲思,在宋诗理趣与唐诗意境的交融中完成情感升华。
3. 分段赏析
首联“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开篇以“独步”与“危台”两个动作勾勒诗人孤寂身影。独步沧浪亭而“无悰”(无心绪),暗示友人离散后的空虚落寞;“聊上危台”则是试图登高远望以排遣愁思,却因心境寂寥,所见之景皆染上清冷色调。此联以人物行动起笔,将孤独情绪投射于空间场景,为全诗奠定怅惘基调。颔联“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人登台所见秋景,色彩明暗交织却暗含萧瑟。秋色“入林”被拟人化,仿佛主动浸染林叶,使红枫褪去鲜活,徒留黯淡;日光穿透竹林,虽显“翠玲珑”之清透,却更衬出秋意凌厉。此联以景语写情语,明写自然之景,实则暗藏对往昔友朋雅集的追忆——林红竹翠本为诗酒欢聚之景,如今却因友人离散而徒增冷寂,物是人非之叹隐现。颈联“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此联以比兴手法将人事与物象叠合,深化情感张力。“风前燕”喻友人如秋燕飘零,聚散无常;“霜后桐”则象征诗社凋敝,往日唱和之乐已成枯枝败叶。诗人以“飘落”“凋零”暗写人世无常,表面写秋景肃杀,实则寄托对故友离散、知音难觅的痛惜。景中寓情,虚实相生,为尾联直抒胸臆埋下伏笔。尾联“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由景及情,直诉怅惘。友人“暂来径往”,聚散匆匆,徒留诗人独对空庭;“醉吟”本为诗酒风流之事,却因“谁复伴衰翁”的诘问,显出孑然一身的孤寂。诗人以“衰翁”自称,不仅写年岁之老,更暗含精神上的漂泊无依。全诗以“怀”贯穿却无“怀”字,借危台、秋色、风燕、霜桐等意象,将友人踪迹化为虚实交织的追忆,最终在时空交叠的怅惘中,完成对知音难再的深沉喟叹。
4. 作品点评
抒写思念之情的诗作,通常以缠绵悱恻的风格更易打动人心。但此诗境界开阔,气象不凡。开篇独自行走、登临高台纵目远望,尽显洒脱豪迈之姿。所绘红叶、秋桐等秋景,清幽冷寂,映照出诗人的心境。诗中写友人来去匆匆,看似淡然离别,实则诗人的思念更为醇厚深沉,这种情感在艺术呈现上更具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