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2
dōng
chū
pán
mén
guā
yǎn
míng
xiāo
xiāo
shū
gēng
yīn
qíng
绿
yáng
bái
jìn
shuǐ
yuǎn
shān
jiē
yǒu
qíng
wàn
shèng
shuāi
tiān
zài
shēn
rén
qīng
qióng
hǎo
jǐng
yuán
zhù
zhào
xíng

译文

东出盘门景物看得格外分明,落一阵萧萧细雨改换了阴晴。绿杨依依白鹭点点,全都各自怡乐欢欣,近处的水远处的山,一处处隐含着深情。世间万物有盛有衰,凭仗上天旨意施行,叹息我尝尽羁旅愁苦,却被凡夫俗子们看轻。这无穷美景可惜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竟还匆匆远行。

逐句剖析

"东出盘门刮眼明":东出盘门景物看得格外分明,

# 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唐韩愈《过襄城》诗:“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初名蟠门,后因此地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

"萧萧疏雨更阴晴":落一阵萧萧细雨改换了阴晴。

# 更:改变。

"绿杨白鹭俱自得":绿杨依依白鹭点点,全都各自怡乐欢欣,

# 自得:自己得意舒适。

"近水远山皆有情":近处的水远处的山,一处处隐含着深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世间万物有盛有衰,凭仗上天旨意施行,

# 盛衰:兴盛与衰败。

"一身羁苦俗人轻":叹息我尝尽羁旅愁苦,却被凡夫俗子们看轻。

# 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羁苦:客居困顿。

"无穷好景无缘住":这无穷美景可惜无缘留住,

# 住:留住。,无穷:一作无情。

"旅棹区区暮亦行":客船黄昏时竟还匆匆远行。

#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旅棹:客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苏州》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属于写景抒怀之作。诗中描写了诗人东出盘门时所见苏州的自然风光,绿杨白鹭、远山近水皆入画境,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江南秀丽风光。作品在写景之中融入身世之感,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苦闷心情,以及面对美景却难以久留的无奈。全诗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手法,体现出诗人的寄情山水、借景抒怀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成作年代难以确考,有观点认为系苏舜钦晚年复任湖州长史、途经苏州时所作,此说颇为通顺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描绘了苏州城外绿杨白鹭、山水相映的秀丽风光,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羁旅漂泊的淡淡愁绪。

2. 写作手法

对偶:颔联“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绿杨”对“白鹭”,色彩明丽,动静相宜;“近水”对“远山”,空间层次分明,形成工整的对偶句。上下句又通过“俱自得”与“皆有情”呼应,既描绘出苏州风物的和谐生机,又暗含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双关:颈联“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句语意双关,“天意在”表面指自然规律,实则暗讽朝廷权贵主宰命运的不公;“羁苦”既写漂泊之困,又隐喻政治失意的愤懑。诗人借自然盛衰之理,含蓄表达对自身遭贬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总写苏州风光的明媚爽目,体现出江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物特色。诗人写道,舟行东出盘门,眼前豁然开朗,一派清新明丽之色。恰在此时,细雨初歇,天色转晴。并不直言风景如何宜人,而是用一“刮”字巧妙传神,使人如见雨后初晴,天地净洗,凉爽之气扑面而来,令人身心畅快。首联展现的是整体感受,颔联则承接而写具体景象:“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送爽,垂柳依依,如轻舞曼妙;水面荡漾,白鹭悠然,若成双成对。它们神态安闲,故曰“俱自得”。近水如镜,映照城头、石岸、绿柳、白鹭与过往小舟,仿佛将天地美景尽收一处;远山苍翠,或若玉簪高耸,或如鬟髻对峙,仿佛竞美于近水,因而“皆有情”。此联不仅上下对仗工整,句中亦有对偶,如“绿杨”对“白鹭”,“近水”对“远山”,使诗意更为和谐生动,画面更显鲜活。此联显然借用了李商隐《二月二日》中“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意,而一经苏舜钦点染,则别具一番韵致。诗中写景如画,色彩明丽,意境秀美,处处透出盎然生机与丰富情趣。身处这样“俱自得”“皆有情”的美景之中,诗人不免自伤身世,遂有颈联“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之语。大自然诚然可爱,但其盛衰变化并非人力所控,故曰“天意”。此三字表面似感慨造化,实则亦含对人世间权势更替的批评与无奈。诗人身世飘零、仕途坎坷,便以“羁苦”二字概括;同时,世俗之人只知荣辱利害,不识高洁学问,诗人正因不随流俗而屡遭轻视。苏舜钦被诬去职后,曾致信欧阳修言:“舜钦年将四十,齿摇发苍,才为大理评事……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脱去仕籍,非不幸也。”此语正是“羁苦俗人轻”的真实写照与高洁自白。尾联“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收束全诗,前句回应上文所绘之美景,后句则照应诗人羁旅之感,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正如钱钟书所说,宋诗“爱讲道理,发议论”,其理多浅显,议论亦常陈套,虽多用笔墨申说,却往往缺乏形象思维。这首诗,尤其在尾联部分,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4. 作品点评

这首律诗是诗人途经苏州、流连美景时所作,风格虽以清淡悠远为主,却亦隐约透出俊逸洒脱、不拘一格的气息。其妙处,正正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是苏州风景,写得有情。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竹枝歌七首(其六)》

下一篇:宋·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杭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