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làng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3
zuì
fèi
suǒ
guī
piān
zhōu
zhōng
shǐ
jiù
shè
chù
shí
shèng
xià
zhēng
jiē
biǎn
xiá
néng
chū
gāo
shuǎng
zhī
shū
suǒ
huái
怀
guò
jùn
xué
dōng
cǎo
shù
rán
chóng
guǎng
广
shuǐ
lèi
chéng
zhōng
bìng
shuǐ
wēi
jìng
huā
xiū
zhú
zhī
jiān
dōng
shù
bǎi
yǒu
zòng
guǎng
广
liù
shí
xún
sān
xiàng
jiē
shuǐ
gāng
zhī
nán
kuò
páng
mín
zuǒ
yòu
jiē
lín
xiāng
kuī
fǎng
访
zhū
jiù
lǎo
yún
qián
shì
yǒu
guó
jìn
sūn
chéng
yòu
zhī
chí
guǎn
ào
lóng
shèng
shì
shàng
cún
ài
ér
pái
huái
suì
qián
wàn
zhī
gòu
tíng
běi
hào
cāng
làng
yān
qián
zhú
hòu
shuǐ
shuǐ
zhī
yáng
yòu
zhú
qióng
chéng
chuān
cuì
gàn
guāng
yǐng
huì
xuān
zhī
jiān
yóu
fēng
yuè
wéi
xiāng
shí
bǎng
xiǎo
zhōu
jīn
wǎng
zhì
rán
wàng
guī
shāng
ér
hào
ér
yǎng
xiào
lǎo
zhì
niǎo
gòng
xíng
hái
shì
shén
fán
guān
tīng
xié
dào
míng
fǎn
xiàng
zhī
róng
zhī
chǎng
zhū
hài
xiāng
jiá
zhēn
zāi
rén
dòng
ěr
qíng
héng
nèi
ér
xìng
wài
ér
hòu
qiǎn
jiǔ
wéi
dāng
rán
fēi
shèng
shì
ér
zhī
bēi
ér
kāi
wéi
shì
huàn
rén
wéi
zhì
shēn
zhī
cái
zhé
jūn
yǒu
shī
ér
zhì
zhě
duō
shì
wèi
zhī
suǒ
shèng
zhī
dào
fèi
ér
huò
jìng
ān
chōng
kuàng
zhòng
yīn
zhī
néng
nèi
wài
shī
zhī
yuán
rán
yǒu
xiào
mǐn
wàn
shàng
wèi
néng
wàng
suǒ
yòng
shì
wéi
shèng
yān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罢官,无处可去。乘小船到吴地,开始租房子居住。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闷热,当地的住房都狭小逼仄,让人喘不过气,我想找一处高爽空旷的地方,来舒展心怀,却未能找到。一天,我路过府学,向东看只见草树茂密,高土山与宽阔的水面相接,与城中景象不同。沿着水边在杂花与长竹之间找到一条小路。向东走几百步,有一块荒地,纵横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桥的南边,那块地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居,左右都被林木遮蔽。我向当地老人询问,他们说吴越国存在时,是钱氏近亲孙承右的池馆。这里高低起伏的优美地势,还保留着当年的意态。我喜爱这里,来回徘徊,于是用四万钱买下它,在北边的曲岸上建造亭子,取名‘沧浪’焉。亭前有竹,亭后有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无边无际。清澈的水流与翠绿的竹干,光影在门窗之间交织聚合,尤其与清风明月相契合。我时常划着小船,戴着头巾前往,到了那里就洒脱自在得忘了归程。喝酒时放声高歌,蹲坐时仰头长啸,乡野老人不来打扰,只有鱼鸟与我同乐。身体舒适后心神就不烦扰,所见所闻纯正无邪则道理得以明了;回头想想从前那充满荣辱的喧嚣官场,每日与细微的利害得失摩擦碰撞,隔绝了这种真趣,不也很鄙陋吗!唉!人本来就是受外物影响的生物。情感在内心横溢而本性隐藏,必定要向外寄托于事物才能排遣。寄托久了就会沉溺,认为理所当然;不超越这种沉溺而换一种方式,就会陷入悲伤而无法开解。唯有仕途对人的沉溺最深。古代的才哲君子,有一旦失足而至于毁灭的人很多,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被贬后获得这处境界,安于淡泊旷达,不与众人同流,因此又能探究内外得失的本原,豁然有所领悟,笑看悲悯万古之事。我还未能忘记所见的景象,借此来战胜沉溺之情啊!

逐句剖析

"予以罪废":我因获罪而被罢官,

"无所归":无处可去。

"扁舟吴中":乘小船到吴地,

# 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始僦舍以处":开始租房子居住。

"时盛夏蒸燠":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闷热,

"土居皆褊狭":当地的住房都狭小逼仄,

"不能出气":让人喘不过气,

"思得高爽虚辟之地":我想找一处高爽空旷的地方,

"以舒所怀":来舒展心怀,

"不可得也":却未能找到。

"一日过郡学":一天,我路过府学,

# 过:拜访。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东顾草树郁然":向东看只见草树茂密,

# 郁然:树木等繁盛的样子。,顾:看。

"崇阜广水":高土山与宽阔的水面相接,

# 崇阜:高山。

"不类乎城中":与城中景象不同。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沿着水边在杂花与长竹之间找到一条小路。

# 并水:沿水而行。并,通“傍”《汉书·武帝纪》“遂北至琅邪并海”颜师古注:“‘并’,读曰‘傍’。傍,依也。”

"东趋数百步":向东走几百步,

"有弃地":有一块荒地,

"纵广合五六十寻":纵横约五六十寻,

# 寻:长度单位。

"三向皆水也":三面临水。

"杠之南":桥的南边,

# 杠:独木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

"其地益阔":那块地更加开阔,

"旁无民居":旁边没有民居,

"左右皆林木相亏蔽":左右都被林木遮蔽。

"访诸旧老":我向当地老人询问,

"云钱氏有国":他们说吴越国存在时,

# 钱氏有国:指五代十国时钱镠建立的吴越国。

"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是钱氏近亲孙承右的池馆。

# 孙承右: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坳隆胜势":这里高低起伏的优美地势,

"遗意尚存":还保留着当年的意态。

"予爱而徘徊":我喜爱这里,来回徘徊,

"遂以钱四万得之":于是用四万钱买下它,

"构亭北碕":在北边的曲岸上建造亭子,

# 北碕:北边曲岸上。

"号‘":取名‘

"沧浪’":沧浪’

"焉":焉。

"前竹后水":亭前有竹,亭后有水,

"水之阳又竹":水的北面又是竹林,

"无穷极":无边无际。

"澄川翠干":清澈的水流与翠绿的竹干,

# 川:水流。

"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光影在门窗之间交织聚合,

"尤与风月为相宜":尤其与清风明月相契合。

"予时榜小舟":我时常划着小船,

# 榜:船桨,借指船,这里作动词用,意为驾船。

"幅巾以往":戴着头巾前往,

# 幅巾:古代男子以一幅绢束头发,称为幅巾,这里表示闲散者的装束。

"至则洒然忘其归":到了那里就洒脱自在得忘了归程。

"觞而浩歌":喝酒时放声高歌,

"踞而仰啸":蹲坐时仰头长啸,

"野老不至":乡野老人不来打扰,

"鱼鸟共乐":只有鱼鸟与我同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身体舒适后心神就不烦扰,

"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所见所闻纯正无邪则道理得以明了;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回头想想从前那充满荣辱的喧嚣官场,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每日与细微的利害得失摩擦碰撞,

# 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隔此真趣":隔绝了这种真趣,

"不亦鄙哉":不也很鄙陋吗!

"噫":唉!

"人固动物耳":人本来就是受外物影响的生物。

# 动物:受外物所感而动。

"情横于内而性伏":情感在内心横溢而本性隐藏,

# 情横于内而性伏:意即感情充塞在内心而天性抑伏,必定要寓寄于外物而后得到排遣。

"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必定要向外寄托于事物才能排遣。

"寓久则溺":寄托久了就会沉溺,

# 寓久则溺:意为感情寄寓于某事物一长久,就会认为理所当然,如果没有胜过它的事物去替换,就会悲哀而无法排解。

"以为当然":认为理所当然;

"非胜是而易之":不超越这种沉溺而换一种方式,

"则悲而不开":就会陷入悲伤而无法开解。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唯有仕途对人的沉溺最深。

"古之才哲君子":古代的才哲君子,

"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有一旦失足而至于毁灭的人很多,

"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超越自我的方法。

# 自胜之道:克制自己、战胜自己的办法。

"予既废而获斯境":我被贬后获得这处境界,

"安于冲旷":安于淡泊旷达,

# 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不与众驱":不与众人同流,

"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因此又能探究内外得失的本原,

# 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意即对于内外失得的本源,内心深有所得,因而对万古以来久溺仕宦者感到可笑可悯。内,指情性。外,指情所寓之物。失,指前文所言“寓久则溺”的情况。得,指能“胜是而易之”。

"沃然有得":豁然有所领悟,

"笑闵万古":笑看悲悯万古之事。

# 闵:闵,同“悯”,悲悯。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我还未能忘记所见的景象,

"用是以为胜焉":借此来战胜沉溺之情啊!

# 用是以为胜焉:意即把沧浪亭作为战胜仕宦之物,使自己从所溺之中解脱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沧浪亭记》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被贬后购地建亭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沧浪亭的清幽环境,抒发了作者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情感。全文分为叙事、写景与议论三部分:开篇点明因政治失意迁居吴中的困顿心境,为后文寻幽作铺垫;中间以细腻笔触描写亭周“草树郁然”“三向皆水”的景致,展现其与自然相融的自在;结尾借“沧浪之水”的典故,反思官场沉浮,提出“安于冲旷”的处世态度。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善用白描与对比手法。如以“土居褊狭”与“崇阜广水”对比,突显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以“鱼鸟共乐”反衬官场“锱铢利害”的庸俗,深化主题。作者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强调“自胜之道”的重要性,既流露对仕途险恶的批判,又展现旷达洒脱的胸襟。全篇情感真挚,情景交融,是宋代文人借物言志的典范之作,对后世园林文学与隐逸思想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文乃苏舜钦历经政治生涯重大挫折后所作。庆历四年(1044),值进奏院举行祠神典礼之际,时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的苏舜钦遵循旧例,将售卖旧公文纸所得款项用于宴请同僚与宾客。彼时朝堂保守派领袖、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人,对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推行的革除弊政之举早有不满;而苏舜钦既受范仲淹举荐,又身为杜衍女婿,这一身份恰被保守派抓住把柄。他们借宴饮之事大做文章,以"监主自盗"的罪名发起弹劾。最终,苏舜钦被罢免官职,参与宴饮的十余名官员亦遭驱逐出朝。一桩看似微末的小事竟招致如此严厉的责罚,苏舜钦内心激愤难平。带着精神的创痛,他辗转流寓至苏州,不久便于城南择地修建沧浪亭,并写下这篇传世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首以重建沧浪亭为线索,借园林变迁抒发个人政治失意后的超脱心境,通过沧浪亭的幽静环境,表达对官场倾轧的厌倦,主张“安于冲旷,不与众驱”,以自然之趣消解政治失意的痛苦。

2. 分段赏析

文章首段以叙事为主,却在构亭之前浓墨重彩地铺陈了“思得高爽虚辟之地”的心理历程:从最初对理想居处的渴求,到“不可得”的怅惘,最终“得之”的欣喜。这看似是对物理空间的追寻,实则是精神困境的镜像投射——士人居所的逼仄压抑,本质上是政治失意带来的心理困局;而对“高爽”之地的向往,更深刻地折射出挣脱现实桎梏的精神诉求。当孙承祐遗留的池馆以其“旁无民居”的幽寂之境,恰好契合了作者亟待宣泄的情感需求时,“构亭北碕”的简笔记录便显得意味深长。亭名“沧浪”虽取自先秦民歌“濯缨濯足”的隐喻,暗含洗濯政治污浊的深意,但作者并未展开阐释——因为他已将这份精神寄托融入对自然的沉浸式书写中:文中“顾”“得”“趋”等动词的精妙运用,将诗人被自然深深吸引的情态刻画得宛在目前,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笔法,恰是情感表达的自然流露。值得深思的是,苏舜钦在此描绘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山水之乐。他既着力渲染与自然相融的畅适,又反复强调“旁无民居”的绝对幽寂,这种刻意疏离人间烟火的审美取向,与陶渊明“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的乡居温情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近乎极端的“与鱼鸟共乐”的追求,实则是政治创伤在精神世界的投射——当现实世界给予他太多伤害,唯有彻底斩断世俗羁绊,方能获得片刻的心灵安宁。这种“形骸既适则神不烦”的表层愉悦之下,潜藏着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从对自然景色的沉迷,到“观听无邪则道以明”的理性自省,作者完成了从感性沉浸到自觉反思的精神跃升。自然之美与官场之丑的强烈对照,不仅强化了当下闲逸的可贵,更成为他重建内心秩序的重要契机。这种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人生思考的写作路径,虽仍浸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却已展现出超越个体苦难的哲思高度。文章末段更将反思推向纵深:作者坦诚“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并以自身经历印证——正是仕途的挫辱与自然之境的获得,共同构成了他勘破得失的精神转捩点。文中反复出现的“胜”字,恰似一场无声的心灵角力,记录着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激烈交锋。这种自我剖析既深刻又清醒,展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在精神困境中艰难突围的勇气。但我们亦需看到,这种通过自然寄托实现的精神解脱,本质上仍是对现实的消极抵抗——在封建制度的框架下,文人若想真正挣脱仕宦的枷锁,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谈何容易!苏舜钦的沧浪之思,与其说是解脱的答案,毋宁说是困厄中的精神慰藉,是失意文人在时代夹缝中为自己构筑的一方诗意栖居地。

3. 作品点评

苏舜钦的《沧浪亭记》以柳宗元山水游记为蓝本,却注入了宋代文人的理性思辨。文章虽效仿《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贬谪书写范式,却通过“构亭北碕”的建筑行为,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承载主体精神的文化符号。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层面:既延续“悠悠乎与颢气俱”的宇宙意识,又在物我对话中注入“观听无邪则道以明”的哲学推演,更通过“惟仕宦溺人为至深”的宦海沉浮录,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士大夫精神困境的普遍思考。这种仿效性突破形成独特的文本张力:柳宗元式的“永州八记”空间叙事,被赋予“安于冲旷,不与众驱”的宋学特质;“濯缨濯足”的隐逸意象,在“鱼鸟共乐”的极端追求中转化为对黑暗现实的逆向反应。文章最终以“沃然有得,笑闵万古”收束,既完成从感性沉溺到理性自省的精神跃升,又暗含封建士大夫难以挣脱的体制困境——这种通过自然寄托实现的精神突围,本质上仍是时代夹缝中的诗意栖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忽为大云庵,忽为沧浪亭,时时变易,已足唤醒世人。中间一段点缀,凭吊之感,黯然动色。至末一转,言士之垂名不朽者,固自有在,而不在乎亭之犹存,此意开人知识不浅。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文致曲折淋漓,大苏集中最多此种。

清过珙《古文评注》

# 俯昂凭吊,慷慨无穷,大有卢陵笔意。今中丞宋抚军捐俸重修此亭,其旁踵事增华,益加壮丽,吴之名流咸觞咏于此焉。风流相赏,千载感召,有以哉!

清程润德《古文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下一篇: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