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以罪废":我因获罪而被罢官,
"无所归":无处可去。
"扁舟吴中":乘小船到吴地,
# 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始僦舍以处":开始租房子居住。
"时盛夏蒸燠":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闷热,
"土居皆褊狭":当地的住房都狭小逼仄,
"不能出气":让人喘不过气,
"思得高爽虚辟之地":我想找一处高爽空旷的地方,
"以舒所怀":来舒展心怀,
"不可得也":却未能找到。
"一日过郡学":一天,我路过府学,
# 过:拜访。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东顾草树郁然":向东看只见草树茂密,
# 郁然:树木等繁盛的样子。,顾:看。
"崇阜广水":高土山与宽阔的水面相接,
# 崇阜:高山。
"不类乎城中":与城中景象不同。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沿着水边在杂花与长竹之间找到一条小路。
# 并水:沿水而行。并,通“傍”《汉书·武帝纪》“遂北至琅邪并海”颜师古注:“‘并’,读曰‘傍’。傍,依也。”
"东趋数百步":向东走几百步,
"有弃地":有一块荒地,
"纵广合五六十寻":纵横约五六十寻,
# 寻:长度单位。
"三向皆水也":三面临水。
"杠之南":桥的南边,
# 杠:独木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
"其地益阔":那块地更加开阔,
"旁无民居":旁边没有民居,
"左右皆林木相亏蔽":左右都被林木遮蔽。
"访诸旧老":我向当地老人询问,
"云钱氏有国":他们说吴越国存在时,
# 钱氏有国:指五代十国时钱镠建立的吴越国。
"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是钱氏近亲孙承右的池馆。
# 孙承右: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坳隆胜势":这里高低起伏的优美地势,
"遗意尚存":还保留着当年的意态。
"予爱而徘徊":我喜爱这里,来回徘徊,
"遂以钱四万得之":于是用四万钱买下它,
"构亭北碕":在北边的曲岸上建造亭子,
# 北碕:北边曲岸上。
"号‘":取名‘
"沧浪’":沧浪’
"焉":焉。
"前竹后水":亭前有竹,亭后有水,
"水之阳又竹":水的北面又是竹林,
"无穷极":无边无际。
"澄川翠干":清澈的水流与翠绿的竹干,
# 川:水流。
"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光影在门窗之间交织聚合,
"尤与风月为相宜":尤其与清风明月相契合。
"予时榜小舟":我时常划着小船,
# 榜:船桨,借指船,这里作动词用,意为驾船。
"幅巾以往":戴着头巾前往,
# 幅巾:古代男子以一幅绢束头发,称为幅巾,这里表示闲散者的装束。
"至则洒然忘其归":到了那里就洒脱自在得忘了归程。
"觞而浩歌":喝酒时放声高歌,
"踞而仰啸":蹲坐时仰头长啸,
"野老不至":乡野老人不来打扰,
"鱼鸟共乐":只有鱼鸟与我同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身体舒适后心神就不烦扰,
"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所见所闻纯正无邪则道理得以明了;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回头想想从前那充满荣辱的喧嚣官场,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每日与细微的利害得失摩擦碰撞,
# 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隔此真趣":隔绝了这种真趣,
"不亦鄙哉":不也很鄙陋吗!
"噫":唉!
"人固动物耳":人本来就是受外物影响的生物。
# 动物:受外物所感而动。
"情横于内而性伏":情感在内心横溢而本性隐藏,
# 情横于内而性伏:意即感情充塞在内心而天性抑伏,必定要寓寄于外物而后得到排遣。
"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必定要向外寄托于事物才能排遣。
"寓久则溺":寄托久了就会沉溺,
# 寓久则溺:意为感情寄寓于某事物一长久,就会认为理所当然,如果没有胜过它的事物去替换,就会悲哀而无法排解。
"以为当然":认为理所当然;
"非胜是而易之":不超越这种沉溺而换一种方式,
"则悲而不开":就会陷入悲伤而无法开解。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唯有仕途对人的沉溺最深。
"古之才哲君子":古代的才哲君子,
"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有一旦失足而至于毁灭的人很多,
"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超越自我的方法。
# 自胜之道:克制自己、战胜自己的办法。
"予既废而获斯境":我被贬后获得这处境界,
"安于冲旷":安于淡泊旷达,
# 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不与众驱":不与众人同流,
"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因此又能探究内外得失的本原,
# 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意即对于内外失得的本源,内心深有所得,因而对万古以来久溺仕宦者感到可笑可悯。内,指情性。外,指情所寓之物。失,指前文所言“寓久则溺”的情况。得,指能“胜是而易之”。
"沃然有得":豁然有所领悟,
"笑闵万古":笑看悲悯万古之事。
# 闵:闵,同“悯”,悲悯。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我还未能忘记所见的景象,
"用是以为胜焉":借此来战胜沉溺之情啊!
# 用是以为胜焉:意即把沧浪亭作为战胜仕宦之物,使自己从所溺之中解脱出来。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首以重建沧浪亭为线索,借园林变迁抒发个人政治失意后的超脱心境,通过沧浪亭的幽静环境,表达对官场倾轧的厌倦,主张“安于冲旷,不与众驱”,以自然之趣消解政治失意的痛苦。
2. 分段赏析
文章首段以叙事为主,却在构亭之前浓墨重彩地铺陈了“思得高爽虚辟之地”的心理历程:从最初对理想居处的渴求,到“不可得”的怅惘,最终“得之”的欣喜。这看似是对物理空间的追寻,实则是精神困境的镜像投射——士人居所的逼仄压抑,本质上是政治失意带来的心理困局;而对“高爽”之地的向往,更深刻地折射出挣脱现实桎梏的精神诉求。当孙承祐遗留的池馆以其“旁无民居”的幽寂之境,恰好契合了作者亟待宣泄的情感需求时,“构亭北碕”的简笔记录便显得意味深长。亭名“沧浪”虽取自先秦民歌“濯缨濯足”的隐喻,暗含洗濯政治污浊的深意,但作者并未展开阐释——因为他已将这份精神寄托融入对自然的沉浸式书写中:文中“顾”“得”“趋”等动词的精妙运用,将诗人被自然深深吸引的情态刻画得宛在目前,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笔法,恰是情感表达的自然流露。值得深思的是,苏舜钦在此描绘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山水之乐。他既着力渲染与自然相融的畅适,又反复强调“旁无民居”的绝对幽寂,这种刻意疏离人间烟火的审美取向,与陶渊明“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的乡居温情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近乎极端的“与鱼鸟共乐”的追求,实则是政治创伤在精神世界的投射——当现实世界给予他太多伤害,唯有彻底斩断世俗羁绊,方能获得片刻的心灵安宁。这种“形骸既适则神不烦”的表层愉悦之下,潜藏着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从对自然景色的沉迷,到“观听无邪则道以明”的理性自省,作者完成了从感性沉浸到自觉反思的精神跃升。自然之美与官场之丑的强烈对照,不仅强化了当下闲逸的可贵,更成为他重建内心秩序的重要契机。这种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人生思考的写作路径,虽仍浸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却已展现出超越个体苦难的哲思高度。文章末段更将反思推向纵深:作者坦诚“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并以自身经历印证——正是仕途的挫辱与自然之境的获得,共同构成了他勘破得失的精神转捩点。文中反复出现的“胜”字,恰似一场无声的心灵角力,记录着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激烈交锋。这种自我剖析既深刻又清醒,展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在精神困境中艰难突围的勇气。但我们亦需看到,这种通过自然寄托实现的精神解脱,本质上仍是对现实的消极抵抗——在封建制度的框架下,文人若想真正挣脱仕宦的枷锁,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谈何容易!苏舜钦的沧浪之思,与其说是解脱的答案,毋宁说是困厄中的精神慰藉,是失意文人在时代夹缝中为自己构筑的一方诗意栖居地。
3. 作品点评
苏舜钦的《沧浪亭记》以柳宗元山水游记为蓝本,却注入了宋代文人的理性思辨。文章虽效仿《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贬谪书写范式,却通过“构亭北碕”的建筑行为,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承载主体精神的文化符号。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层面:既延续“悠悠乎与颢气俱”的宇宙意识,又在物我对话中注入“观听无邪则道以明”的哲学推演,更通过“惟仕宦溺人为至深”的宦海沉浮录,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士大夫精神困境的普遍思考。这种仿效性突破形成独特的文本张力:柳宗元式的“永州八记”空间叙事,被赋予“安于冲旷,不与众驱”的宋学特质;“濯缨濯足”的隐逸意象,在“鱼鸟共乐”的极端追求中转化为对黑暗现实的逆向反应。文章最终以“沃然有得,笑闵万古”收束,既完成从感性沉溺到理性自省的精神跃升,又暗含封建士大夫难以挣脱的体制困境——这种通过自然寄托实现的精神突围,本质上仍是时代夹缝中的诗意栖居。
# 忽为大云庵,忽为沧浪亭,时时变易,已足唤醒世人。中间一段点缀,凭吊之感,黯然动色。至末一转,言士之垂名不朽者,固自有在,而不在乎亭之犹存,此意开人知识不浅。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文致曲折淋漓,大苏集中最多此种。
清过珙《古文评注》
# 俯昂凭吊,慷慨无穷,大有卢陵笔意。今中丞宋抚军捐俸重修此亭,其旁踵事增华,益加壮丽,吴之名流咸觞咏于此焉。风流相赏,千载感召,有以哉!
清程润德《古文集解》
上一篇: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下一篇: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