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战王者师":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
# 师:军队。,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无战:对方不能抗拒。
"有备军之志":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
"天下承平数十年":而当前承平日久,
# 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此语虽存人所弃":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
"今岁西戎背世盟":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
# 世盟:世代友好。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子孙相传。至宋,赐赵姓,封大夏王国。当时西夏的首领元昊也受了宋封,为西平王。,西戎:指西夏。
"直随秋风寇边城":趁着秋风进犯边城。
"屠杀熟户烧障堡":他们屠杀边地熟户,焚烧堡垒,
# 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
"十万驰骋山岳倾":十万骑兵纵横驰骋,连山岳都仿佛要被震动倾倒。
"国家防塞今有谁":国家防御边塞的重任如今依靠谁呢?
"官为承制乳臭儿":当官的是些被授予承制之职的乳臭未干的小子。
# 乳臭儿:是说承制官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
"酣觞大嚼乃事业":他们把尽情饮酒、大口吃肉当作事业,
# 酣觞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
"何尝识会兵之机":哪里懂得用兵的机谋?
# 识会:通晓。
"符移火急蒐卒乘":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
# 卒乘:士兵和战车。,蒐:通“搜”,聚集。,火:原作大,据黄本、陈本、李本改。,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
"意谓就戮如缚尸":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
# 缚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未成一军已出战":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
"驱逐急使缘崄巇":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
# 崄巇: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缘:攀缘。
"马肥甲重士饱喘":马匹肥壮,铠甲沉重,士兵疲惫气喘,
"虽有弓剑何所施":即使有弓和剑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
"连颠自欲堕深谷":士兵们连连跌倒,几乎要掉进深谷,
# 自欲:自己将要。,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
"虏骑笑指声嘻嘻":敌虏的骑兵笑着指指点点,发出嬉笑声。
# 嘻嘻:形容笑的声音。,笑指:黄本、陈本作骑虏指笑。,虏骑:指西夏骑兵。
"一麾发伏雁行出":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
# 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
"山下掩截成重围":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
# 截:堵截。,掩:原作奄,据黄本、陈本改。
"我军免胄乞死所":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
# 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
"承制面缚交涕洟":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
# 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
"逡巡下令艺者全":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
# 逡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
"争献小技歌且吹":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
"其余劓馘放之去":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
# 劓馘: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
"东走矢液皆淋漓":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
# 矢液:大小便。
"首无耳准若怪兽":缺耳少鼻像个怪兽,
# 准:鼻子。,首:一作道。
"不自愧耻犹生归":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
# 愧耻:惭愧与羞耻。
"守者沮气陷者苦":守城的士气沮丧,失陷边城的百姓痛苦不堪,
# 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尽由主将之所为":这一切都源于主将的所作所为。
"地机不见欲侥胜":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
# 侥胜:侥幸得到胜利。,地机:地势上的机宜。
"羞辱中国堪伤悲":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庆州战役宋军惨败的过程,体现了宋王朝边防不固、边将无能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和边将的谴责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与加强边防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比喻:“直随秋风寇边城”运用比喻手法,将西夏进犯比作“秋风”。既点明西夏进犯的时间是秋季,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夏军队如秋风扫落叶般长驱直入、来势汹汹的态势,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敌军的强大攻势与宋朝边城面临的严峻威胁。照应:“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开篇“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开篇指出宋朝因长期太平而忽视边防,战备荒废;“符移火急蒐卒乘”则展现出当西夏进犯时,朝廷才慌忙征集军队的慌乱场景,通过前后呼应,进一步强调宋军平时无备,战时仓促应对,深刻揭示了宋军失败的根源在于边防失策。铺陈:从“符移火急蒐卒乘”到“连颠自欲堕深谷”,诗人运用铺陈手法,详细描述宋军仓促备战、草率出战的过程。先是“意谓就戮如缚尸”展现宋军将帅轻敌无知;接着“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描绘军队未整编完成就匆忙奔赴艰险山路;再到“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刻画士兵因装备过重而行动艰难,战斗力难以发挥;最后“连颠自欲堕深谷”写出士兵狼狈不堪、濒临险境的状态。层层铺叙,全方位展现宋军作战前的混乱与不合理安排,饱含作者的激愤之情,同时也为后文宋军惨败做了充分铺垫。正面描写:“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是对宋军主将的正面描写。直接刻画主将平日里沉溺于“酣觞大嚼”,将饮酒作乐当作事业,根本不懂用兵谋略的形象,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宋军主将的无能与不务正业,直观地展现出宋朝边防用人不当的问题,进而点明宋军战败的直接原因。反衬:,“虏骑笑指声嘻嘻”一句,通过描写西夏骑兵面对狼狈不堪的宋军时“笑指”且发出“嘻嘻”嘲笑声的场景,反衬出宋军在战场上的失败与狼狈。敌军的嘲笑与得意,更凸显出宋军的怯懦无能、作战失利后的窘迫,与前文宋军将帅“意谓就戮如缚尸”的轻敌形成强烈反差,极具讽刺意味。首尾呼应:诗的开头“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指出理想中王者之师应有的状态以及宋朝因长期太平而忽视边防的问题;结尾“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则总结宋军战败的原因在于主将无能、不懂得利用地势作战,导致国家蒙羞。开头提出问题,结尾总结原因并抒发感慨,首尾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同时进一步深化了批判朝廷边防失策、痛斥边将无能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两句,开篇点明理想中王者之师应有的状态。“无战”意味着朝廷的军队出师正义,以德行服人,有征而无战,应当具备不可抗拒的威慑力;“有备”强调军队要有充分的战备意识,这是兵书上极为强调的军事准则。诗人以此为引,为后文揭示宋军战败原因埋下伏笔。“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这两句,道出了宋朝当时的现实状况。天下太平数十年,“有备无患”的军事理念虽仍留存于兵书之上,却早已被朝廷和官员们抛诸脑后。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直指宋朝对外失策、边防无备的根源,为后文宋军在庆州战役中的惨败做了背景铺垫,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朝廷忽视边防的不满与忧虑。“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此句如实交代了庆州战役的起因。“今岁”点明时间,“西戎背世盟”说明西夏违背盟约,挑起战事。“直随秋风寇边城”既点明了西夏进犯的时间正值秋季,又运用比喻手法,将西夏的进犯比作秋风扫落叶,生动地描绘出西夏军队来势凶猛、长驱直入的态势,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直逼宋朝边城,凸显出局势的严峻。“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进一步渲染了西夏军队入侵时的残暴与嚣张气焰。“屠杀熟户”展现出他们对边境归附宋朝的少数民族百姓的残忍杀戮;“烧障堡”则体现了对宋朝边防设施的破坏。“十万驰骋”极言敌军数量之多,行动之迅速,他们在边境肆意纵横,其声势之大,仿佛能让山岳为之倾倒,生动地勾勒出敌军势不可挡的侵略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宋朝边防面临的巨大压力。“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诗人以强烈的质问语气,直指宋朝边防的致命问题。“国家防塞今有谁”,表面是问,实则充满了对宋朝边防无人可用的痛心与愤懑。紧接着给出答案“官为承制乳臭儿”,原来负责国家边防要塞指挥的,竟是一个乳臭未干、毫无经验的“承制”小官。这种反差极大地凸显出宋朝在边防用人上的昏庸和荒谬,为宋军的失败埋下了直接隐患。“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这两句具体刻画了这位“承制”将领的无能与不务正业。“酣觞大嚼”生动描绘出他整日沉溺于饮酒作乐、大吃大喝的奢靡生活状态,将此视为自己的“事业”,完全忘却了保家卫国的职责。“何尝识会兵之机”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他根本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和关键,如此将领指挥作战,失败已成必然,诗人对其的批判与讽刺之情溢于言表。“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符移火急”表明军情紧急,朝廷仓促下令征集军队。这一情节照应了开篇所讲的宋朝边防无备,在大敌当前时才慌忙应对。“意谓就戮如缚尸”则写出了宋军将帅的轻敌与无知,他们竟然天真地认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般容易,丝毫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敌军的强大,这种盲目自信为宋军的惨败埋下了重要伏笔,也隐含着作者对宋军将帅的愤怒与无奈。“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进一步描述宋军在仓促备战下的混乱情形。军队尚未完全集结、整编完成,就匆忙出战,足见指挥者的草率和缺乏军事常识。“驱逐急使缘崄巇”,又写出了宋军在指挥下,急急忙忙地催促士兵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进,不仅让士兵们疲惫不堪,还使得军队陷入不利地形,为后续的失败创造了条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宋军这种不合理军事行动的痛心与批判。“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此句细致描绘了宋军行军过程中的艰难处境。战马肥硕,铠甲厚重,士兵们不堪重负,气喘吁吁,行动极为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他们手持弓剑,面对灵活机动的敌军,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诗人通过对这一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宋军因指挥不当而陷入困境的无奈,进一步揭示了失败的必然性。“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前一句描绘宋军士兵在艰难行军中接连颠仆,几乎要坠入深谷的狼狈模样,凸显出他们的疲惫与慌乱。后一句则以“虏骑笑指声嘻嘻”,通过描写敌军骑兵的嘲笑和戏谑,从侧面反衬出宋军的失败和不堪一击,与前文宋军将帅“就戮如缚尸”的轻敌言论形成鲜明对比,构成绝妙的讽刺,深刻地展现了宋军在战场上的窘迫与耻辱。“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掩截成重围”,此句转而描写敌军的军事策略。敌军主帅一挥手,预先埋伏好的军队如雁阵般整齐而出,迅速在山下进行掩截,将宋军重重包围。短短两句,生动地展现出敌军指挥的有条不紊和军事行动的迅猛高效,与宋军的混乱和无能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双方军事素养的巨大差距,也解释了宋军为何会陷入绝境。“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描绘了宋军在被包围后的悲惨结局。“我军免胄乞死所”,宋军士兵们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尽显其怯懦与绝望。“承制面缚交涕洟”,那位身为“承制”的将领也被敌人反绑双手,涕泪横流,毫无尊严可言。这两句通过对宋军将领和士兵投降时丑态的刻画,深刻地揭露了宋军在这场战役中的彻底失败,也表达了诗人对宋军如此不争气的痛心疾首。“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在宋军投降后,敌军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于是宋军将士们争先恐后地向敌人展示自己的小技艺,又是唱歌又是吹奏乐器。诗人以真实而轻蔑的笔触,描绘出战场上这一荒诞而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既展现了宋军将士为求活命而丧失气节的丑态,也进一步讽刺了宋朝军队的腐败与无能,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耻辱与悲哀。“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诗人继续描写宋军残部的狼狈逃窜之状。那些没有技艺的宋军士兵,被敌人割去鼻子和耳朵后被放走,他们向东逃窜时,屎尿淋漓,模样如同怪兽一般。然而,这些人竟然不知羞愧,就这样逃回了宋朝。诗人以犀利的语言,将宋军残存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对他们苟且偷生、丧师辱国的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与失望。“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这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深刻地揭示了庆州战役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指出守城的将士士气低落,沦陷地区的百姓遭受苦难,而这一切“尽由主将之所为”,直接将失败的根源归咎于无能的主将。“地机不见欲侥胜”,强调主将不懂得利用地势险阻的作战机宜,却还妄图侥幸取胜,这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最后“羞辱中国堪伤悲”,则抒发了诗人对宋军此次惨败给国家带来耻辱的悲痛之情,与开篇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批判朝廷边防失策、痛斥边将无能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相较于历代诗歌,宋诗在爱国主题的表达上更为深刻直接,“破敌立功”的报国情怀成为北宋爱国诗的核心主题,苏舜钦的诗作尤为典型。据《宋史》记载,其“常于歌诗中抒发愤懑,风格豪放,极具震撼力”。以明快豪迈的语言承载强烈政治情感,是其诗歌的鲜明特征,《庆州败》更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该诗叙事间情感激昂、气势磅礴,语言流畅,洋溢着英雄气概与爱国热忱,在宋代边塞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虽在修辞方面稍显粗放,缺乏委婉含蓄之美,且“之”字诗句较多,首尾皆用议论,延续了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致使诗歌呈现散文化倾向。但在西昆体盛行、诗风纤巧浮靡的背景下,《庆州败》凭借豪放激昂的特质,为宋代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成为研究宋代边塞诗歌风格转变与主题深化的重要文本。
# 含蕴与韵味不足,语言也略嫌粗糙。
不详李如鸾
# 此诗政论色彩浓,抨击时弊的火气很盛,议论、叙事皆直言之。
不详熊礼汇